《眾神的餐桌》葉怡蘭推薦序:故事的餐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飲食文化作家/葉怡蘭
沉醉閱讀數十年,深深知曉,每一種類別的書寫,都有極其遼廣的面向與可能性,飲食亦然。
但事實上,看似多類多樣,若再深入探究便會發現,這些篇章文字所述說的,都不脫「故事」:小說散文是關乎人事地物的故事,歷史是呈顯過去連結今日的故事,知識門道美學藝術科普論述是關乎食物形貌本質的故事;就連食譜,一匙鹽兩片薑一杯高湯、多少度烤幾分鐘、小火慢燉幾小時……更點滴盡是美味生成故事。
以「食物說書人」、「食物旅行家」自況的健芳,則毫無疑問是說故事的高手。
 
早從她的前本著作《在異國餐桌上旅行》起,就已對她的寫作印象深刻。她以料理為引,娓娓訴說的,卻遠遠超乎食物本身,還一路鋪陳至旅途中所邂逅遭遇的人的面目個性、人生際遇、情感情致;以及我認為最動人的,那地方的風土人文、民風民俗,還有,因時代、地域、歷史、命運之變遷播弄而生的矛盾衝突、荒謬殘酷、無常無奈哀傷……
而比之前作,《眾神的餐桌》則無疑更進一步,不管是食物的內容掌故色香滋味、以至文字的故事的濃度都明顯更豐盈飽滿。讀之,彷彿真的置身由她撂地糾集的說書場,在高潮迭起情節中、在繾綣優美如歌的敘述裡神迷心醉、喜怒悲歡;同時,對字裡行間款款流露的,來自作者自身的諷喻針砭、傷懷喟嘆、理解容諒感同身受。
展現了飲食故事的無可制限與開闊,是為台灣飲食書寫另闢新局之作。


感謝葉怡蘭老師賜序,她是華文圈最認真的飲食文字工作者,說起書寫發文的自律,真是令人佩服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9會員
25內容數
<p>沒有什麼比和當地人吃頓飯,更能「芝麻開門」般走入另一個國度了。《世界餐桌》這個系列寫作將會分享各個文化從產地到餐桌的故事,食物的生產、消費、烹煮、分享、銷售,以及由食物凝聚的人心。</p>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張健芳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心裡一直住著一個俗又有力的歐巴桑,我喜歡市井雜沓的油膩,我喜歡尋常人家的炊煙,我喜歡婆婆媽媽的家常手藝,我喜歡跟小販買了邊走邊吃……生活就是柴米油鹽,不鹹不淡,再尋常不過,但生命的深度,又藏在日常茶飯事裡。只要有心,區區一粒稻榖,也壯闊宏大,宛若史詩。
「第一廣場小書攤」的志工除了每週日擺攤借書給移工朋友之外,還舉辦導覽活動,帶領臺灣人用新的眼光探索第一廣場。多年沒來,我發現移工和新住民在這打造了一個虛擬故鄉。 盼了又盼,發薪日後的第一個週末,他們興
<p>真正的貴族,在於累世不絕的教養、責任和自尊;知道在上位者手中的資源和權力不是用來掠奪,而是用來服務,好讓在下位者一起享受安樂茶飯。</p>
<p>台灣的死神是拘魂攝魄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生人勿進;墨西哥的死人骨頭,卻是俏麗深情,衣香鬢影,總有一天等你一起來跳舞。</p>
<p>德國地處小麥和雜糧的交界,麵粉加入黑麥、大麥、燕麥等等雜糧,造就出德國人引以自豪的黑麵包文化。老師傅做出來的黑麵包,就是一塊可以啃咬的傳統文化。</p>
<p>眼前的曼特餃子個頭纖巧,約骰子的大小,在我眼裡已經玲瓏精緻了。比起來,連鼎泰豐的小籠包都是巨無霸。這是標準的愛妻料理,畢竟心中若不是充滿情意,哪個女人耐煩做這等種細活?</p>
我心裡一直住著一個俗又有力的歐巴桑,我喜歡市井雜沓的油膩,我喜歡尋常人家的炊煙,我喜歡婆婆媽媽的家常手藝,我喜歡跟小販買了邊走邊吃……生活就是柴米油鹽,不鹹不淡,再尋常不過,但生命的深度,又藏在日常茶飯事裡。只要有心,區區一粒稻榖,也壯闊宏大,宛若史詩。
「第一廣場小書攤」的志工除了每週日擺攤借書給移工朋友之外,還舉辦導覽活動,帶領臺灣人用新的眼光探索第一廣場。多年沒來,我發現移工和新住民在這打造了一個虛擬故鄉。 盼了又盼,發薪日後的第一個週末,他們興
<p>真正的貴族,在於累世不絕的教養、責任和自尊;知道在上位者手中的資源和權力不是用來掠奪,而是用來服務,好讓在下位者一起享受安樂茶飯。</p>
<p>台灣的死神是拘魂攝魄的黑白無常,牛頭馬面,生人勿進;墨西哥的死人骨頭,卻是俏麗深情,衣香鬢影,總有一天等你一起來跳舞。</p>
<p>德國地處小麥和雜糧的交界,麵粉加入黑麥、大麥、燕麥等等雜糧,造就出德國人引以自豪的黑麵包文化。老師傅做出來的黑麵包,就是一塊可以啃咬的傳統文化。</p>
<p>眼前的曼特餃子個頭纖巧,約骰子的大小,在我眼裡已經玲瓏精緻了。比起來,連鼎泰豐的小籠包都是巨無霸。這是標準的愛妻料理,畢竟心中若不是充滿情意,哪個女人耐煩做這等種細活?</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澪之料理帖》介紹了主角澪的料理旅程,充滿了對料理和食物的熱愛。書中詳細描述了澪對料理的堅持和信念。每一集都有一些特別的料理故事,充滿了審美的品味和料理的巧思。
Thumbnail
閱讀文學和文學飲食揉進生活日常,既消暑也飽滿,尤其在靜瑟午後。對身為美食作家又罹患重病後重獲健康的作者來說,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人生,逛市場和墳場更勝博物館。
Thumbnail
這是一場收費的《沒有門檻的幸福》見面會,第二次聽作者-楊士毅說故事,第一次是《種子和風》的新書會,為啥我會去這個見面會呢?書寫得太感動了,我想聽聽作者親自說故事。 楊士毅說自己的故事只是引導讀者/聽眾回頭思考自己,心中放多少人,故事就越豐富,我是一位聽話的讀者,跟著他的脈絡又再一次的思考自己。
Thumbnail
這是一次花蓮美食的小旅行,品嚐了玉里麵和阿傳師麻糬。另外也造訪了臺泥生態園區,品嚐了甕仔雞和咖啡。推薦給喜歡美食和旅行的朋友們。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Thumbnail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
Thumbnail
跟《紅燜廚娘》是遲來的邂逅,大概是一直從其他作家處聽過這位作者,卻始終沒有讀過她的著作,直到最近。
Thumbnail
取自囫圇吞棗,願讀有所得。這是在2022年陸陸續續寫下的東西。 《帝國與料理》 Cuisine and Empire:cooking in world history,瑞秋.勞丹(Rachel Laudan)著;馮奕達譯,初版,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7.02 摘:好的食物、可以自由選擇的食物
Thumbnail
臺灣小吃代表了臺灣的風土人情,臺灣味道承載著濃厚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一段時間熬成的好菜,亦如淬煉和堆疊的人際關係。
Thumbnail
《澪之料理帖》介紹了主角澪的料理旅程,充滿了對料理和食物的熱愛。書中詳細描述了澪對料理的堅持和信念。每一集都有一些特別的料理故事,充滿了審美的品味和料理的巧思。
Thumbnail
閱讀文學和文學飲食揉進生活日常,既消暑也飽滿,尤其在靜瑟午後。對身為美食作家又罹患重病後重獲健康的作者來說,想要體驗原汁原味的人生,逛市場和墳場更勝博物館。
Thumbnail
這是一場收費的《沒有門檻的幸福》見面會,第二次聽作者-楊士毅說故事,第一次是《種子和風》的新書會,為啥我會去這個見面會呢?書寫得太感動了,我想聽聽作者親自說故事。 楊士毅說自己的故事只是引導讀者/聽眾回頭思考自己,心中放多少人,故事就越豐富,我是一位聽話的讀者,跟著他的脈絡又再一次的思考自己。
Thumbnail
這是一次花蓮美食的小旅行,品嚐了玉里麵和阿傳師麻糬。另外也造訪了臺泥生態園區,品嚐了甕仔雞和咖啡。推薦給喜歡美食和旅行的朋友們。
Thumbnail
《燕食記》是透過一對廚匠師徒的故事,交織粵港的近代變遷。書的開展我是此料不及的,那些絲線密鏠的故事,有我耳聞目睹吃過的,有我以前從書裡讀來的,亦有我婆輩的痕跡。
Thumbnail
放工晚飯後打書釘的日子,眨眼已過十多年,當時完全不懂下廚,只因獨居勉強學了點維生料理技。然而莊祖宜的文字於我,像在自己身旁留了一個位置給讀者,比肩看她眼中那個餐飲世界,原來書卷氣與提刀庖廚並無矛盾,由進入廚藝學校到在香港找到餐廳實習,還有背後推動這一切的攻讀人類學的身份,寫下了她的廚房裡的田野筆記。
Thumbnail
跟《紅燜廚娘》是遲來的邂逅,大概是一直從其他作家處聽過這位作者,卻始終沒有讀過她的著作,直到最近。
Thumbnail
取自囫圇吞棗,願讀有所得。這是在2022年陸陸續續寫下的東西。 《帝國與料理》 Cuisine and Empire:cooking in world history,瑞秋.勞丹(Rachel Laudan)著;馮奕達譯,初版,八旗文化,遠足文化,2017.02 摘:好的食物、可以自由選擇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