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專題|《小偷家族》:回歸舒適圈?或再一次昇華?——談是枝裕和的「變」與「不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在第 70 屆坎城影展現場,電影《小偷家族》讓載譽當今世界影壇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首次拿下最高榮譽金棕櫚獎。評審團主席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在記者會上表示,不論在表演、導演、場面調度或攝影上,《小偷家族》皆是一部相當傑出的電影。給獎的本身是評審的共識,而是枝裕和注入關於愛與犯罪的雙重羈絆,甚至以家庭角落牽連起日本社會整體,這份滿溢的關懷情緒,更是擊中每一位觀者的內心。
以日本真實社會事件為啟發的《小偷家族》,故事背景設定在高樓林立的東京都會,有一間不合時宜的破舊平房,裡頭住著年邁的母親初枝(樹木希林飾演)、治太(Lily Franky 飾演)與信代(安藤櫻飾演)夫婦,以及他們的兒子祥太(城檜吏飾演),還有信代的妹妹亞紀(松岡茉優飾演)。沒有穩定經濟收入的他們,僅能靠著老人年金過活,偶爾順手牽羊貼補家用,但即便生活困苦,這家人依然快樂地過生活。
某個寒冷冬天,剛「上工完」準備回家慶祝的治太父子,偶然發現一處大樓的邊角躲著無家可歸、渾身是傷的女孩由里(佐佐木光結飾演),出於善意的治太決定將由里帶回家中,信代更將這個女孩當作自己的孩子扶養。隨著起初陌生的由里,越來越適應這貧困潦倒的生活,卻因為一件意外發生,讓原本融洽的家庭開始分崩離析。隱藏在各人心中的秘密,也一一被揭開。
 
重探社會底層:集大成之作的「小偷」巧思
《小偷家族》所呈現的「熟悉」,會被視為是枝裕和的集大成之作。影片第一顆鏡頭即擺落在孩童特寫上,蓬鬆頭髮、倔強眼神,年僅 11 歲的城檜吏讓人想起 2004 年奪下坎城最佳男演員的柳樂優彌,展現出《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的神韻。
從一場父子聯手偷竊為始,觀眾如同被帶回家中的由里,跟隨兩人深入宛若《橫山家之味》的家庭內部和樂。隨著祕密意外被揭開,家庭瀕臨分散,故事也轉向探討《我的意外爸爸》養育/血脈的親緣之別。是枝裕和拾起過往作品元素,續以擅長描繪的家庭關係再次重探社會底層,勾勒出既溫柔又殘酷的日本現況。
然而,《小偷家族》卻與是枝裕和近十多年來的作品有些區別。不同於過往直接破題,電影並沒有一開始就向觀眾點明主題方向,它不像《無人知曉》單純聚焦獨立生活的小孩群體,也並非如《意外爸爸》隨即展開爭子的親緣辯證。我們初初僅能看見一個家庭是如何維持生計,雖身處窮困,仍舊能滿足現狀,笑顏珍惜彼此齊聚的歡樂時光。
 
這也是是枝裕和的創作初衷:「我不再是簡單地描述一個社會階層較低的貧窮家庭,而是選擇從另一種溫暖角度,來照亮一家人齊聚的溫馨時光」。多數時候,窮困潦倒被賦予的情緒是「慘」,正因為「有多慘」,才可以更凸顯角色陷入多大的困境中,也滿足觀眾對底層的獵奇窺探。久而久之,骯髒、墮落、消極、壞人等等負面詞彙,都成為這群人身處社會底層世界的當然標籤。
但真實的「小偷家族」是如此邪惡的壞人嗎?是枝裕和反其道而行,選擇另一種說故事的手法。當「慘」不再是被賣弄的工具,反藉由一個善意的選擇(伸出援手幫助由里),撕下外界對「小偷」棄如敝屣的標籤,接納底層未被正視的良善光輝。這也正點出電影最主要,也是是枝裕和最關切的視角——終究不是觀眾如何看待他們的日常,而是這個社會以怎樣的眼光,去評價這個「受懲罰」的家庭。
 
「家族」的重新解構:無人知曉的家庭和樂
是枝裕和曾在其著作《我在拍電影時思考的事》,談到有人質疑《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未對角色做出道德性的批判,他認為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既不是神也不是法官。「壞蛋或許是用來讓故事(世界)變得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否可以讓觀衆將這個電影當成自己的問題帶回日常生活中呢?」至今他仍期盼著看電影的人回到日常時,對原先生活的看法能有所改變,成為改掉用批判性眼光看待社會的契機。
《小偷家族》其創作靈感亦參考了日本導演大島渚於 1969 年所拍攝的《少年》。同樣將轟動日本之新聞事件搬上大銀幕的《少年》,故事同樣講述一個家庭,父親要求孩子與孩子的繼母,製造假車禍來賺取賠償。隨著少年在北海道讓一位少女受車禍受傷,他心中泛起悔意,抗拒家庭的同時產生自殺念頭。但《小偷家族》不再只是少年的成長,和自我與家庭的拉扯,是枝裕和融合所有,回望社會,再回歸到一個家的本體。
什麼是「家」?什麼又何以「成家」?這是《小偷家族》奠基的主題。儘管「家庭」是是枝裕和最擅長的題材,從《橫山家之味》三代同堂的妙趣橫生,《海街日記》以父親缺席串起陌生姊妹的情誼,或在《比海還深》的屋簷下探問未來、冰釋父子與婆媳間的關係,皆是如此,但《小偷家族》又多了一份來自外界和內部的事實差異,藉此呈現生活的兩面性。
 
隨著電影進展,觀者眼見由里融入柴田一家後的變化,原本苦悶憂愁的她,漸漸散發出以往未曾有的笑容,那一抹心底的安逸,所反映的絕非新聞所渲染的綁架之惡;但是當警方介入盤問祥太,所關心的又不是家庭如何「友善」對待他,而是一開始就以看待「竊賊」的眼光,否決一切人性本善的可能。另一方面,由里未說出口的傷痕秘密,和總是掛在嘴邊的「對不起」,更揭露出她害怕做錯事挨打的陰影,及原生家庭未盡養育的職責。
然而,因為道德規範、以及太過直觀的善惡準則,新聞及公權力隨之決定了孰好孰壞,更讓大眾時常將「幸福」的資格歸屬於「表面上」的善者。當我們循著風向指責、批判,是枝裕和卻以內部家庭的融洽點醒世人:或許我們從未能看清楚真相「內裏」,那無人知曉的家庭和樂。
 
未說出口的親情:「謝謝」與「父親」
而讓《小偷家族》更「揪心」的關鍵,是通過「親緣」再次刻劃角色間「信任」與「秘密」的互動關係。雖然之前的《我的意外爸爸》已透過非親生的親情,來探述父子間不可抹滅的情愫,然而圍繞在相同主題的《小偷家族》與《意外爸爸》的直接明言不同,選擇了以「不語」加深這一層家庭式的秘密關係。
片中,「謝謝」與「父親」這兩個詞彙,無疑乘載了電影的親情殺傷力,是角色未親口讓對方知道的「感謝」。首先,當一家人於海灘嬉戲,觀眾透過樹木希林的視角,看見大家歡樂起跳的背影,而身後的她默默說了一句「謝謝」,並用手撥著沙子,暗示自己的時日將盡,也感恩這些年來陪伴她走過的「家人」們。
至於那句「父親」,始終貫穿在電影之中,從開場觀眾以為治太與祥太是一對父子,漸漸地當治太試圖誘導祥太叫他「父親」,我們對這段親情的認知也發生了化學變化——原來他們並非直系血親,但眼前看似歡樂且緊密的情感,背後埋藏的秘密,依然未被述說。
 
於是,當祥太無法再承受自己於家中被寵愛的地位,漸漸被新成員由里所取代,而由里也愈來愈熟悉一切偷竊模式,在最後一次偷竊行動中,祥太選擇故意被抓,讓家庭秘密公諸於世——拆穿治太夫婦曾因情失手殺人,揭開奶奶接回孫女同住、只是為了領取老人年金;另一方面,電影更終於揭示祥太當年一如由里,也是被治太接回家中照顧的。更甚者,祥太這個被重新命名的名字(由里也同樣是新家庭給予的名字),更原是治太的本名。
即使有「陌生」到「熟悉」的鋪陳,以及「父子同名」的傳承,是枝裕和仍進一步用事件的「故意」與「存心」來動搖這份「非普通親情」的堅貞。但事實是,治太夫婦未曾責怪過祥太的選擇,甚至讓祥太知道自己的身世,「放手」讓他尋找自己的生父生母。這與《意外爸爸》不再相同,當選擇權從父親回到兒子手上,成人不再有主動權,而是真正回到孩童視角,交給他們選擇「親生父母」或「養育之恩」的權力。
結尾處,當安藤櫻坐在鏡子的另一端,鏡頭特寫她真摯動人的演技,如同《第三次殺人》般,是枝裕和再次讓鏡子的兩面既是自由與拘束的劃分象徵,又同時是可以向彼此真誠吐露的空間。在那裏,我們感受到的不再是一間犯罪收容所的冰冷,而是一個家人團聚時刻的暖意。
為求溫飽的偷竊,無法取代的同住屋簷下之情,《小偷家族》結合犯罪與愛,隱約勾出社會角落的疼痛現實,讓這一底層困境雖有動人親情,也體現最殘酷的溫柔。尾段,當祥太做出他的選擇,車窗外是追逐公車不捨的(曾經的)父親,他雖未撇頭看最後一眼,卻輕聲留下一句「父親」。不僅為這段父子關係締下深刻印記,也為《小偷家族》淬煉出最強烈的家族記憶。
 
宛如走路的速度:真正的生活來自於日常
許多人都視拿獎為人生的「巔峰」,但對此,是枝裕和在訪談中否認了。他害羞地提起自己的「巔峰」,是來自 4 歲剛上幼稚園的女兒:「在一個星期日的上午,我送她去上鋼琴課,我們倆手拉著手,在路口等紅綠燈,她突然抬頭看著我,非常認真地問:『我以後是不能嫁給爸爸的,對嗎?』我當時回答她,『不行啊,雖然很遺憾,但真的不行啊。』」
這麼說著的是枝裕和,差點感動落淚,這個看似日常的閒話,卻是這位導演最銘記在心的人生瞬間。正因為「真正的生活來自於日常」,才讓是枝裕和深具一種魔力,能將虛構的戲劇影像,轉化為貼近生活的真實片段。
 
曾經,在高曉松主持的節目《曉說》中,受女兒影響的中國導演馮小剛,以只起波湧的深水炸彈作比喻,評價是枝裕和的電影。他說:「表面上是流水帳,實際卻是最日常的生活。看上去波瀾不驚,但看完的時候你就覺得,心裡會被這個的『湧』勁給漾了一下;不過,它卻是暖的,而且是很有人味的。」
或許也就是這顆「深水炸彈」所帶來的心底震撼,讓是枝裕和的作品每每擁有極大的後座力。簡單一句話、一次悠閒散步、或一家人同樣愛吃的食物,看似稀鬆平常的生活細節,透過是枝的細膩觀察,重鑄成一把把解開心門的關鍵鑰匙。
從《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到《小偷家族》,也從柳樂優彌到城檜吏,是枝裕和的電影以宛如走路的速度,不僅步步趨於成熟,也隨著男孩們一起長大成人。而從過往家庭題材的「不變」,到今次加入社會外界的「變」,《小偷家族》讓是枝裕和不只是回歸舒適圈,還進一步連結起家庭與社會的內/外關係,再一次昇華了作品的價值。
(全文劇照提供:采昌國際)


 
【釀電影】2018年 6月號(訂閱方案請看這裡
高雄市電影館【電影歌舞伎:鈴木清順の鏡像迷宮】影展專題
〈《肉體之門》:愛情與戰爭〉by 香功堂主
〈【大正浪漫三部曲】:鈴木清順的劇場幻象〉by 牛頭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流浪者之歌》、《陽炎座》、《夢二》雖然描述的都是男女間情愛的執迷與妒恨,卻其實都不怎麼符合現代語境下的「浪漫」,而更屬於追求感官極限與超越框架的浪漫主義那種「浪漫」,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強調理性與非理性、意識與無意識、科學與詩之間,充滿對比張力的拉扯與調和。
《肉體之門》雖是有點年紀的作品(1964年),鈴木清順導演的敘事毫不過時,除善用剪接快速呈現主角內心思想,影片利用疊影效果,讓片中身處不同位置的角色們得以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象徵這些角色或敵對(情敵)或曖昧(情慾)的對應關係;飾演阿梨的野川由美子,從膽怯到自信、從女孩到女人,每個轉折都詮釋得細膩到位
「我期待每一個不同文化,會養出它自己的影像語言,這個語言即使放進好萊塢的敘事架構和邏輯,還是會跳出來,你的文化養分還是會跳出來。」元鈴有點苦笑說,每當她拿《恐怖份子》、《悲情城市》或《牯嶺街》跟這些新導演比,都被朋友說你不能這樣比啦!他們那個是大師!「但為什麼不行?侯導他們當時也差不多是這年紀啊!」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我的意外爸爸》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我是在自己的腳邊挖洞,不知不覺將自己親身經驗的小故事給過度投射在主角身上。
《瞞天過海:八面玲瓏》強調了女生的喜好與夢想可能非常廣泛、差異極大,世上總有不少女孩看著別人打靶或賽車的時候心想「看起來好好玩,我也想玩⋯⋯」——也許沒多少人夢想當罪犯,但絕對有很多女生想看一大群女性角色在大銀幕上做出很酷帥、很「帶種」、很勇猛的事情。這幾位知名演員,為我們女性觀眾幹了這一票。
我猜,導演想說的是:並不會因為是家人,所以相知相惜、無話不談,或相互撫慰;很多時候,正因為是家人,所以彼此拖累、互相傷害,正因為是家人,一出言便擊中軟肋,令對方心底微微滲血,正因為是家人,所以有些話,千萬不能託付,只得拼命埋藏。
《流浪者之歌》、《陽炎座》、《夢二》雖然描述的都是男女間情愛的執迷與妒恨,卻其實都不怎麼符合現代語境下的「浪漫」,而更屬於追求感官極限與超越框架的浪漫主義那種「浪漫」,特別是德國浪漫主義強調理性與非理性、意識與無意識、科學與詩之間,充滿對比張力的拉扯與調和。
《肉體之門》雖是有點年紀的作品(1964年),鈴木清順導演的敘事毫不過時,除善用剪接快速呈現主角內心思想,影片利用疊影效果,讓片中身處不同位置的角色們得以出現在同一個畫面中,象徵這些角色或敵對(情敵)或曖昧(情慾)的對應關係;飾演阿梨的野川由美子,從膽怯到自信、從女孩到女人,每個轉折都詮釋得細膩到位
「我期待每一個不同文化,會養出它自己的影像語言,這個語言即使放進好萊塢的敘事架構和邏輯,還是會跳出來,你的文化養分還是會跳出來。」元鈴有點苦笑說,每當她拿《恐怖份子》、《悲情城市》或《牯嶺街》跟這些新導演比,都被朋友說你不能這樣比啦!他們那個是大師!「但為什麼不行?侯導他們當時也差不多是這年紀啊!」
過去我一直認為作品是「對話」。是為了某人而做、寫下想要說給對方聽的話。設定好那種交流,我開始寫劇本、進行拍攝。可是《我的意外爸爸》是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做出來的。我是在自己的腳邊挖洞,不知不覺將自己親身經驗的小故事給過度投射在主角身上。
《瞞天過海:八面玲瓏》強調了女生的喜好與夢想可能非常廣泛、差異極大,世上總有不少女孩看著別人打靶或賽車的時候心想「看起來好好玩,我也想玩⋯⋯」——也許沒多少人夢想當罪犯,但絕對有很多女生想看一大群女性角色在大銀幕上做出很酷帥、很「帶種」、很勇猛的事情。這幾位知名演員,為我們女性觀眾幹了這一票。
我猜,導演想說的是:並不會因為是家人,所以相知相惜、無話不談,或相互撫慰;很多時候,正因為是家人,所以彼此拖累、互相傷害,正因為是家人,一出言便擊中軟肋,令對方心底微微滲血,正因為是家人,所以有些話,千萬不能託付,只得拼命埋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枝裕和的創作早期,如《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國》都處理了生命創傷和面對死亡時的未知感,讓人感受到深深的無助與恐懼。後來,他與樹木希林的合作開啟了另一個階段。他似乎在樹木希林身上找到了某種母親的形象,於是逐漸將目光轉向家庭議題,拍出了《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這樣的家庭日常作品。
看了是枝裕和2018年的電影「小偷家族」,其實日文片名(万引き家族)更接近順手牽羊家族。這順手牽羊的一家人,好像也是順手就拼湊成了一個家庭,至少看起來是。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橫山家之味》和《比海還深》兩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其實近似於系列作,兩部電影中阿部寬與樹木希林都飾演母子,樹木希林演的母親皆叫做「淑子」,而阿部寬演的兒子都叫做「良多」,除此之外,阿部寬飾演的角色,都是從事藝文工作、且經濟上頗為拮据的中年男性。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我們生了一個小孩》是一部探討重組家庭血緣關係的電影。故事圍繞著40歲男主角在第二段婚姻中,與第一段婚姻的小孩以及新生命之間的情感變化展開。透過角色間的情感互動,探討了親子關係、親密感以及血緣關係的真相。
Thumbnail
   《橫山家之味》是描寫長大離家的孩子們和年老雙親共度一個夏日的家庭倫理劇。沒有發生特別事件。頂多只有快到中間才解開「為何那一天家人要團聚」的小小謎題,還有家人之間瑣碎又時而語出驚人的對話而已。   劇本初稿寫於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實同一劇名的大綱早在五年前就有了。
Thumbnail
以一起嬰兒販賣事件為主軸,講述一群社會邊緣人聚在一起,組成幸福卻轉瞬就崩毀的家庭。儘管場景搬到韓國,讓它似乎多了一點不同的化學效應,但不知道是因為並沒有一次從頭看到尾,還是情節真的太像,它所帶來的感觸並沒有原本期待的那麼深刻。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在是枝裕和的眼中,始終沒有人懷著純粹的惡意,只有在嚴峻環境下的緊密連結。棄嬰的道德問題屢見不鮮,究竟是不生還是盡可能地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才稱得上負責?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是枝裕和的創作早期,如《幻之光》和《下一站,天國》都處理了生命創傷和面對死亡時的未知感,讓人感受到深深的無助與恐懼。後來,他與樹木希林的合作開啟了另一個階段。他似乎在樹木希林身上找到了某種母親的形象,於是逐漸將目光轉向家庭議題,拍出了《橫山家之味》、《比海還深》這樣的家庭日常作品。
看了是枝裕和2018年的電影「小偷家族」,其實日文片名(万引き家族)更接近順手牽羊家族。這順手牽羊的一家人,好像也是順手就拼湊成了一個家庭,至少看起來是。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橫山家之味》和《比海還深》兩部是枝裕和的電影,其實近似於系列作,兩部電影中阿部寬與樹木希林都飾演母子,樹木希林演的母親皆叫做「淑子」,而阿部寬演的兒子都叫做「良多」,除此之外,阿部寬飾演的角色,都是從事藝文工作、且經濟上頗為拮据的中年男性。  
Thumbnail
突然看到這部多年前的電影,分享關於人不想被遺忘、家人是什麼、選擇歸屬群體及結束關係的想法 :)
Thumbnail
《我們生了一個小孩》是一部探討重組家庭血緣關係的電影。故事圍繞著40歲男主角在第二段婚姻中,與第一段婚姻的小孩以及新生命之間的情感變化展開。透過角色間的情感互動,探討了親子關係、親密感以及血緣關係的真相。
Thumbnail
   《橫山家之味》是描寫長大離家的孩子們和年老雙親共度一個夏日的家庭倫理劇。沒有發生特別事件。頂多只有快到中間才解開「為何那一天家人要團聚」的小小謎題,還有家人之間瑣碎又時而語出驚人的對話而已。   劇本初稿寫於二〇〇六年秋天,其實同一劇名的大綱早在五年前就有了。
Thumbnail
以一起嬰兒販賣事件為主軸,講述一群社會邊緣人聚在一起,組成幸福卻轉瞬就崩毀的家庭。儘管場景搬到韓國,讓它似乎多了一點不同的化學效應,但不知道是因為並沒有一次從頭看到尾,還是情節真的太像,它所帶來的感觸並沒有原本期待的那麼深刻。
Thumbnail
「正因為沒有血緣,所以少了點期望。」 「能夠選擇自己的家人,羈絆會比較深吧。」 《小偷家族》描述沒有血緣關係的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旅行、一起在屋簷下「聽」著煙火的一家人。直到某次偷東西被抓包後,才被公權力介入,拆散了一家人。導演是枝裕和在本片企圖描繪何謂「家」,以及在多元成家的
Thumbnail
在是枝裕和的眼中,始終沒有人懷著純粹的惡意,只有在嚴峻環境下的緊密連結。棄嬰的道德問題屢見不鮮,究竟是不生還是盡可能地給予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才稱得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