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11/0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愈聰明,偏見盲點愈深

  大家普遍認為,一個人愈聰明,愈不容易被假新聞或假消息蒙蔽。畢竟聰明人更能分析並有效評估訊息來源,不是嗎?所謂「聰明」,就是善於處理訊息,解析論點的品質和來源的可信度。因此照理說聰明人應該能察覺到動機性推理的問題,而且更能抵擋它。然而,令人訝異的是,聰明人其實會抱持更深的偏見。不妨可從另一個直觀的角度來解釋:一個人愈聰明,愈能構建支持自己信念的論述,將數據合理化和架構化,用以迎合本身的論述或觀點。畢竟,在政治領域的接待會中發表言論的人通常都非常聰明。
  二○一二年,心理學家理查.韋斯特(Richard West)、羅素.米瑟(Russell Meserve)和基思.斯坦諾維奇(Keith Stanovich)檢視了「偏見盲點」(blind-spot bias)。這是一種非理性行為,讓人容易發現別人的偏見,卻無視自己的偏見。總體而言,這些學者的論文指出認知偏差千奇百怪,而人人都有盲點,無法看見自己的偏見。驚人的是,人愈聰明,偏見盲點愈深。他們測試七位研究對象的認知偏差,發現認知能力並無法幫忙消除盲點。「此外,人們即使知道自己有偏見,卻不能擺脫偏見。」其實,在七項被測試的偏見中,有六項「研究對象的認知能力愈強,盲點偏見愈『深』(原文特別強調)。」此後他們不斷發現這種結果。
  丹.卡漢對動機性推理的研究也指出,聰明人無法輕易克服偏見,反而更容易受偏見影響。他和幾位同事研究的主題是:從客觀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否由人們對主體預先抱持的信念所驅動。正如預期,當研究對象被要求分析實驗性皮膚療法的複雜數據時(這為「中性」主題),能否分析數據並得出結論,端看他們的算術能力(數學能力),而不是他們對護膚霜的看法(因為研究對象對這主題並沒有意見)。多數研究對象還能根據數據,知道皮膚療法會增加或減少皮疹的發生率(不過數據是捏造的,有一半研究對象會看到完全相反的結果。因此提出的答案正確或不正確,端看使用哪些數據,而不是特定皮膚療法的實際效果)。
研究人員保留相同的數據,但是將「皮膚療法」和「皮疹」替換成「隱藏武器禁令」和「犯罪」。此時,研究對象分析同樣的數據時,會受到本身對這些主題的觀點所影響。「民主黨人」或「自由派」解釋數據時,會支持自己的政治信念(控制槍支可減少犯罪)。「共和黨人」或「保守派」解釋數據,也會支持相反的信念(控制槍支會增加犯罪)。這點符合我們對動機性推理的理解。然而,丹.卡漢從算術能力不同但政治觀點相同的研究對象中,找出了令人驚訝的發現:在詮釋這項充滿爭議性的主題時,算術能力更強的人(無論是反槍派或擁槍派),反而比理念相同但算術能力較差的人犯下更多錯誤。「這種兩極化模式.......不會因為研究對象有更強的算術能力而減緩。其實,反倒會『增強』(原文特別強調)。」
  事實證明,人擁有愈強的算術能力,愈能曲解數字來符合並支持本身的信念。雖然很遺憾,但人類就是如此演化的。即使想要求真,卻只會去保護自己的信念。正因如此,即使一個人天資聰穎且知道自己會做出不合理的行為,依舊無法避免從本身的偏見去推論。無論我們如何聰明,仍會像看到幻覺一樣,無法讓自己的心智運作擺脫既定的模式。我們無法避開幻覺,光靠智力或意志力,根本無法讓自己不去進行動機性推理。
到目前為止,本章內容大多是談論壞消息。我們靠自己的信念下注;我們構成信念前不曾好好查驗;我們很固執,不願更新自己的信念。我已經提出一大串理由來告訴各位:聰明沒有用,只會讓事情更糟。
接下來,我們要談好消息。
《高勝算決策》/采實文化
《高勝算決策》/采實文化
任何人都無法保證所做的決定100%正確,但卻可以透過學習,想辦法提高勝算!
(資料來源:《高勝算決策》/采實文化出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