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我的孩子怎麼會不是我的孩子

尊重意指一種能力:他人是什麼樣子,我就照他的樣子來認識他,認知他獨特的個人性。尊重的意義是我關懷另一個人,讓他依照他自己的本然去生長,去發展。因此,尊重意含著我對他人沒有侵占剝奪的欲望。我希望我愛的人是為了他自己而成長及發展,並且依照他自己的方式成長及發展,而不是要他合我的意,合我的用途。
                       -----佛洛姆 愛的藝術
親:我的孩子怎麼會不是我的孩子?我那麼愛他/她…..我給了他/她那麼多,我那麼努力當個好媽媽/好爸爸……
師:是啊,你愛你的孩子所以你關心跟照顧他/她,而你還得學會尊重了解他/她,你的愛也必須包含這兩點。
你的孩子怎麼會不是你的孩子?
因為他/她雖然是你的孩子,卻不是那個曾經是孩子的你。
所以你不能把自己過去的期望跟失落丟到他/她身上。
他/她生下來不是要合你的意合你的用途。
你的孩子終究是他/她,有自己的樣子,你不能侵占也不能剝奪。
他/她只是幫你更認識自己,也更懂得愛及分離。
親愛的家長,我也曾經那麼想當個所謂的「好老師」,我自認我愛我的學生們,我自以為我在為他們好,但他們最後接收到的卻變成是我的焦慮,控制以及憤怒……因為「焦慮」,所以恐懼,因為「恐懼」,所以想要控制,因為「控制」不了,所以憤怒。而焦慮/恐懼/憤怒之下做的決定,還會是什麼理性智慧的決定嗎?看到家長們的焦慮,尤其大多數是來自媽媽們的焦慮,我明白那種害怕萬一沒把小孩教好的心情!「別人」會怎麼說我?「別人」是不是會怪我沒把小孩教好?「別人」會不會說我害了我的孩子?我們因為擔心著整個社會的「別人」,反而忘了我們自己跟孩子。(那個存在於社會中的「別人」是最具殺傷力的,無形造成我們多數人焦慮的背後主因。有多少「別人」根本不懂他人的真實生活,卻老在旁邊猛下指導棋。所以那些「別人」們,先顧好自己的生活,別老過度雞婆地要去教誰怎麼過日子吧!)
我和家長的互動,大多都是在處理媽媽們的焦慮。很多媽媽焦慮無比,我不只當情緒的垃圾桶,有時甚至變成她們的出氣筒。小孩看似不焦慮,其實心裡也挫敗著,自我跟他人的期望不斷交戰著。爸爸焦慮嗎?我其實不太清楚,大多時候出面的都是媽媽們,爸爸們去哪了呢?但是我相信在一個媽媽焦慮孩子也焦慮的環境下,爸爸不可能不焦慮,頂多是將焦慮藏得很好罷了。
先前大家都在討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影集,我其實一直在等待時機看。因為我知道這部跟我的工作領域有關,我一定會有所感。上班已經夠高壓了,我下班真的只想看些輕鬆搞笑浪漫歡樂的片!果不其然,我甚至沒辦法一次看完一集,那種家長跟孩子們傳遞出來的焦慮感排山倒海不斷從畫面湧出,我邊看邊感覺上班模式又要被打開。終於我看完了,看完沉重又無力,觀看過程中只有一個想法:「若我是這些家長跟小孩的老師,我又能做些什麼呢?」
看完這部片,除了怪從以前就一直改也沒改多好,不知扭曲多少家長跟孩子的考試制度外,再來被責備的應該就會是家長了。雖然少數家長也會讓我火冒三丈,但我覺得多數家長需要的已不是責備。家長們其實也是受害者,沒人教過他們如何當家長,他們沒有人可以模仿。他們想愛孩子,但是他們是孩子時也沒被好好愛過,沒人告訴他們愛不容易,沒人告訴他們愛人跟被愛都是要學習。理想情況下,母親的存在,是無條件的愛的存在,透過母親,孩子得到了「安全感」跟「親密感」。而父親的存在,是在教導引領孩子面對處理人造世界給予他們的挑戰及問題,孩子經由父親學會了「獨立」。問題是:有多少成人自己擁有足夠的安全感?懂得如何建立親密感?具備解決人生各種問題的能力?以及明白什麼叫做真正的獨立?在這些已為父母的人還是孩子時,又有誰教過他們被愛被尊重被了解的真正感覺是怎麼樣呢?
看完影集後,我也欣賞了「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原著以做比較。原著比影集讓我放下些焦慮了,因為書中的家教老師還是曾經為這些孩子的生命帶出些什麼。即使有時家庭的問題大到我們身為老師根本幫不了,而像我手邊的學生都高中了,短短三年內我能改變他/她過往十幾年習慣想法的幅度其實極為之小,改變家長比改變孩子又更難上加難。或許我能做的只有:面對世上沒有真正完美的老師跟家長,但我們可以學習愛跟成為更加完整的人,然後我們才能了解跟尊重孩子。當老師跟家長不再感染焦慮,而是感染生命力,或許有天,當孩子們成為父母時能帶出良性循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很喜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時區裡前進這句話。 想當個巧手園丁, 讓落在我花園中不同的種子都能開出專屬自己美麗的花。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