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我的老公阿傑,都是世居台南,在注重教育的家庭氛圍中長大。我們都是台灣土生土長的大學畢業生,不論升學的過程順不順利,我們都對自己所受的教育感到痛苦與困惑。
我們兩個的差別在於,我家的教育是比較民主開放的,父母從來也不過問我的成績,搞得我上國中才發現有參考書這種東西。因為只會讀書,一路上來就讀的是公立學校,說起來是比較省錢、省事的小孩。
還記得我的國中老師常勸我們,不要想太多,念書就對了!我當時真的好用力的推敲這句話:「想太多⋯是想什麼啊?」
書呆子的我根本沒有想過讀書要做什麼,更不知道不讀書要想什麼!
即使是這樣,國中的訓導主任還是殺氣騰騰的在開學第一天,將調皮的學生推倒在中庭的地板上,啪啪啪的打得全校悚然無聲,等長大之後,我才知道這就叫做「殺雞儆猴」;理化老師認真地跟我們研究,那一種材質打人比較容易痛;英文老師就是考考考,不及格?推出去罰站!
本人因為皮嫩臉薄,這些處罰都是萬萬受不了的,只好拼命的拿書來啃。只是每每在課堂恍神回魂時節,不免細想:老師好像比我們更在意我們的成績,如果是這樣,為什麼不能有點禮貌地說聲:「請~」就是了,非要這麼羞辱人,往死裏打呢?
不要想太多!
同樣是號稱民主開放的家庭,阿傑則是被花大錢送進貴族小學,念了六年英文還是零分不說,陰錯陽差的去到公立學校放牛班,跟同學「打」成一片,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居然拼到只差些微分數就能上明星高中,到補習班蹲了一年,好不容易進步幾分真的可以就近上學了,此人又將高中當成修行和習武的道場,混得不亦樂乎,最後還是得向補習班報到,才能完成父母要求考進理工學院的期望。
阿傑為了壓抑想太多這件事,可說是用盡心力在跟自己、跟父母、跟老師交手。
他每天都穿戴整齊,背著書包(雖然每天都是同一本課本)去學校打架,老師為他點燃人生的第一支香煙,半是威脅、半是恐懼地勸他們多少要會想。
「想什麼⋯這種課本內容你要我怎麼想!」。課本放在桌上,他坐著,母親在窗外站著,一夜過去,一頁不動。
你在想什麼?
在我們那個年代,總是有些書包畫得亂糟糟、頭髮梳得半屏高的同學,當時年輕的我,實在不能理解她們用自己的青春在衝撞些什麼。
時空轉換,多彩的髪色,表現自我的刺青和耳環,早已廣泛流行於街頭,大學生衣著穿搭的風格,也並不亞於上臺報告的重要性。
想起我那些聰明的、精力充沛的同學們,揮灑著課本所禁箍不住的創新與活力,換來卻是教官半是憐憫、半是威脅的教訓:「浪費時間不如好好讀書⋯」,每每讓我感嘆:「同學,妳出生得太早了~」
叛逆是對立於無聊體制的現象。
學習是對抗於無聊時間的產品。
如果您能讀懂我的意思,這些同學的叛逆,不就是所謂的創造力嗎?而現在引起熱烈討論的自主學習,就是一個人不斷對抗無聊時間所做的努力。
故事說到這裡,各位應該可以看出來,爸媽雖然是截然不同的個性,卻在求學過程中就對哲學、教育、學歷和學力,開始進行思考追尋。我們兩個的結合,不只必須對兩人的價值觀和生活圈進行磨合和重整,等到生下小孩,對於教養的意見差異顯現,才真正開始翻轉從來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
「什麼是教育?我們該怎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