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3|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以山為師的一門課

107學年度開始,教育部全力支持高級中等學校落實校訂選修課程,在學校現有基礎上加強發展多元選修課程及推動學生跑班選修,使108新課綱實施能夠穩健順利。
筆者的學校在近三個學期以來,也因應此政策規劃多元選修的課程,有意開選修的老師會公告出課程內容方向供學生參考,除了校內的老師,也有大學教授加開哲學相關課程,讓學生每學期初自主選填有興趣的課程,每周連兩堂課,並以一個學期為單位來學習。筆者這次選到一門登山的課程,學期末更在師長的帶領下,實際走入山林,看花開聽鳥鳴、看台灣這片土地的另一面美麗,然而,也看到了人們如何對待這片美麗。

跨越課程界線 向山學習

為了開這門課,教導地理、生物、體育、輔導等等課程的老師一起投入,更不乏校長主任與教官的參與,一群喜歡登山的師長合開了這門選修課,一個學期下來學了地圖的判讀、簡易的急救、體能的養成、動植物的認識、登山設備的使用和野炊的技巧,從生命安全到心靈情緒都包含在這門課裡,簡短的「登山」二字,背後更是充滿了各領域的認識。
多元選修課更重視實作、思考與討論的部分,目的是要讓學生跳脫單方面地吸取課本知識,因此在課程中,我們走出教室-感受佇立在校園的樹皮、細看綠葉紋路、描繪植物,認真地觀察校園景物;上地理就拿著地圖與指北針,在校園裡尋找老師設計的關卡;認識登山設備的課程,就拿起登山杖走過學校的階梯和斜坡。
然而登山仍是有危險性的,因此如何自救與求救也是重要的課程,除了課堂上分析山難的種類、什麼樣的高山反應要對應什麼急救、討論山難的整個過程哪裡有求救瑕疵之外,我們也利用無線電和一名戴上眼罩的同學聯繫,透過他傳達走過的路線與地板質料,模擬迷路對外求救的情況,猜測同學所在的位置。
這門課也結合科技的使用,比如可以協助記錄登山路線的APP、路線規劃的路線參考網站等等,課堂上也曾利用半堂課的時間,分組由老師帶領到學校附近的景點,並利用Oruxmaps紀錄來回路線。
這門課可說是包羅萬象,學習到的東西超乎一開始的想像,一個學期的課程最終目標就是爬一座山,因此趁著學期末,在師長的帶領下規劃了一天的登山行程,實際地走入山林,實踐課程,向山學習。

找回寧靜與溫度

背上後背包,手裡拿著登山杖,一行人看抬頭看向山頂,準備啟程。那天山裡的陽光難得露臉,天氣很好,我們攜帶著上天的祝福,走在登山步道上,兩旁開著梅花和櫻花,整條路白粉交錯。腳下的石階竟還刻著有趣的字,不僅包含80年代的歌詞,還透過石階刻字向登山的人宣傳觀賞螢火蟲的季節,偶爾還會出現打氣的字詞。
為了體驗真正爬山的感覺與難度,我們嘗試走上僅容得下一人寬度前行的路,一手小心翼翼地用登山杖支撐,另一手扶著山壁上的繩索,踏穩每個步伐,互相提醒夥伴前方路況。在那些只要稍微往右邊偏就會掉下去的路段,對於第一次走的我而言,心裡是緊張的,但思緒卻是平靜的,因為此時此刻的我,只需要記得好好前進,沒有其他的繁雜心思,再回到城市的喧囂後,我才明白為什麼那麼多人,選擇以登山來做為休閒活動。
約莫走了路程的三分之二後,開始有山友下山,雖然互不認識,但互相道早安和加油是山裡的禮數,我們也打起精神和路過的山友打聲招呼。然而在人來人往的城市裡,多數人只顧著往自己的方向走,忙碌中忘了微笑,忘了關心身邊的人們,科技雖然連結了遙遠的彼此,卻常常冰冷了對自己來說親近的人。

無痕山林 不該只是口號

一路上前行,突然腳邊出現三四張散落的衛生紙,經過幾次的下雨又放晴,紙張沒有被分解,仍然依附在土地上,大夥皺起眉頭,勿因惡小而為之,也許衛生紙、濕紙巾這類的垃圾很小,但難以分解就容易被動物誤食,筆者想起在無痕山林那堂課,老師發下一張卷子,要我們答那些山林裡的是與非,那些一看就知道答案是什麼的題目,我們很快就作答完畢,答對題數還高於老師的預料,但環境這門課會作答又如何呢?能真正在山林裡實現嗎?能在平常的生活也堅守原則嗎?
在自然環境大受人類破壞的時代,雖然保育、環保意識逐漸抬頭,但仍然不及破壞的速度,比如飄洋過海的寶特瓶、一噸又一噸待處理的塑膠製品、沉進海裡的塑膠顆粒。當初人們為了便利而大量製造的好發明,如今卻將被這些東西吞噬。讓環境保育不再只是口號和選擇題,才是環境教育的真諦。

山林裡的謙卑學問

下山的途中,轉角有座小小的廟,大夥停下腳步,雙手合十並輕輕鞠躬,除了對山彎腰,也是表達對山神的尊敬,然而彎腰低頭只是一種形式,內心真誠的對待腳下的土地對於筆者而言那才是真正的謙卑。這門課帶給筆者許多驚喜,登山過後才真正了解到,原來在大自然裡,人們永遠是渺小的。
台灣的環境豐富,豐山環海,有美麗多變的景色、豐厚的山林資源,但面對這麼難得又珍貴的環境,我們卻常聽到他人說山的危險、海的難以莫測,因為害怕受傷而不敢嘗試,失去了認識這些美好的機會,然而很多危險的發生往往來自不了解,也許我們可以試著重新定位自己與這片土地,找回彼此的連結。

專一領域 延伸學習

這門以山為師的課程,沒有紙筆測驗,不需要背誦地理知識,也不必記熟專業的急救法,大量的分組討論與操作器材的上課方式,與以往的學習方式大不相同,對於學生是新的上課模式,對於要自編上課教材的老師也是一大挑戰。筆者在學校中觀察下來,課程每個學期都在逐步增加,第四個學期所開出的課程數量大約是第一學期的三到四倍,可見選修課的持續推廣讓師長更有意願投入不一樣的教學,老師可以依自己的專業開課,讓有興趣的學生學習其領域更深更廣的一面。
傳統填鴨式的教育模式也許無法在一夕之間有所改變,多元選修的開設也許是台灣教育翻轉的一個開始,老師的教學方式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都要有所改變,在不斷的磨合與修正後,期許多元選修課能真正成為學生了解學習意義的起點。
責任編輯:陳千惠 核稿編輯:張佳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