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人與人關係的「原初」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若沒辦法「傾聽」和「接納」病人的生活和對生命的態度,我們又如何支援對方呢?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好家宅共生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伯尼.西格爾一九八六年出版了《愛的醫療奇蹟》這本書,二○一九年再次閱讀,還是發人省思。作者伯尼主張「引導病人傾聽自己的需求,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與自我接納,可以促進身體健康。」貫串本書的宗旨是,有「愛」的關懷與照顧,可以超越許多既有的框架和界線,也因此出現許多「例外的病人」,超乎想像的「神蹟」。
本書中看似有很多神蹟,但醫學從來就不只是一種科學而已。醫療也不只是科學化的治療,其中便融合了科學、哲學、美學、社會學、心理學,甚至融入人類學的照護方式。
我們從事在宅醫療的工作,經常有機會遇到「例外的病人」。在宅醫療沒有特別的規範和標準, 出現「例外」並非奇特,而是普遍的現象。我認為,摒除臨床指引、外在規範、框架等藩籬,回歸到醫病之間的道理,就是人與人關係的「原初」而已。
沒有好好活著就死去,是多麼可惜的事情。「活著」當然不只是有呼吸,有心跳,而是意味著有「生活」的事實。的確,努力生活,才是真理。
我們這個時代的醫師,雖然被指導所謂以病人為中心(patient centered)的照護(多半是治療), 但仍然缺少陪伴病人、支援生活的學習。然而,透過伯尼的文字,令我反省,假如沒有辦法「傾聽」和「接納」病人的生活和對生命的態度,我們又如何支援對方呢?
伯尼這本書提醒我們,醫病之間的互動,其實沒有那麼複雜的大道理,總結就是「真心」換「共鳴」。假如這樣的互動,可以對某些疾患產生幫助,那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祝福各位讀者,在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良好的醫病關係。
愛的醫療奇蹟:從「不治而癒」的重症患者身上看到不可思議的療癒能量
YOUTUBE,歡迎訂閱:http://bit.ly/2WJszUD
粉絲團歡迎按讚:http://bit.ly/2WTtHVW
IG歡迎追蹤:http://bit.ly/2WDgzr4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會員
37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柿子文化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警察局長大人說:「對這樣危險的人一定要嚴懲!」 那號危險人物就是被後世譽為「小說之王」、「人民作家」的普列姆昌德。
生命基因只是將你視為宿主加以利用,當它們不再與你有關係時,它們會打開開關,激活引發自我毀滅的「殺手基因」,你的生命便會開始進入倒計時。
  「不做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要做智慧的化身。」   這是羅摩.達斯《當老發生時,只能絕望嗎?》一書的主旨所在,他在前言裡便直接述說了。
  你是否曾經是車禍現場看熱鬧的圍觀者?是否看到同校的學生被威脅或欺負,卻沒有(或不敢)伸出援手?你以為這一切沒什麼大不了、與你無關,其實你已經參與其中!日本吉川英治文學賞得獎作品──《十字架》即在這個概念下誕生,故事以一段霸凌事件所造成的悲劇為開端,敘述自殺的藤俊死後長達二十餘年......
  還記得幾年前的那一天,在確認完製版廠發來《微妙的平衡》最後的封面稿後,我和美編一邊聊天一邊收拾包包,慢吞吞的準備離開公司。我們天南地北的哈啦,從好萊塢哪個怪咖男演員讓人心動到不行、井上雄彥是我們年
  面談後,珊蒂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   一個三歲小孩,喉嚨被割傷,在媽媽四肢遭到反綁、血淋淋與冰冷的屍體旁啜泣,試著安慰媽媽,同時又期待媽媽能醒過來安慰她。當時,她一定非常無助、困惑與恐懼! 
警察局長大人說:「對這樣危險的人一定要嚴懲!」 那號危險人物就是被後世譽為「小說之王」、「人民作家」的普列姆昌德。
生命基因只是將你視為宿主加以利用,當它們不再與你有關係時,它們會打開開關,激活引發自我毀滅的「殺手基因」,你的生命便會開始進入倒計時。
  「不做一個充滿智慧的長者,要做智慧的化身。」   這是羅摩.達斯《當老發生時,只能絕望嗎?》一書的主旨所在,他在前言裡便直接述說了。
  你是否曾經是車禍現場看熱鬧的圍觀者?是否看到同校的學生被威脅或欺負,卻沒有(或不敢)伸出援手?你以為這一切沒什麼大不了、與你無關,其實你已經參與其中!日本吉川英治文學賞得獎作品──《十字架》即在這個概念下誕生,故事以一段霸凌事件所造成的悲劇為開端,敘述自殺的藤俊死後長達二十餘年......
  還記得幾年前的那一天,在確認完製版廠發來《微妙的平衡》最後的封面稿後,我和美編一邊聊天一邊收拾包包,慢吞吞的準備離開公司。我們天南地北的哈啦,從好萊塢哪個怪咖男演員讓人心動到不行、井上雄彥是我們年
  面談後,珊蒂的形象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   一個三歲小孩,喉嚨被割傷,在媽媽四肢遭到反綁、血淋淋與冰冷的屍體旁啜泣,試著安慰媽媽,同時又期待媽媽能醒過來安慰她。當時,她一定非常無助、困惑與恐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奇蹟課程提到:你追尋什麼,它便成了你心目中的喜樂之源。你希望什麼,它對你也會顯得真實無比。你不可能期望得到一個自己不相信之物。 那麼,奇蹟又是什麼呢? 凡是出自愛的就是奇蹟。 我和《用願力召喚奇蹟》這本書,不僅存在強烈的連結,還有著妙不可言的共時性。 那就是,我和書中的作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這是一篇關於寂寞可以如何透過心志的選擇而被治癒。對於治癒可能與一般大眾的理解不同,甚至衝突,但他試圖解答了這種反人性的方式是如何達成奇蹟。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
Thumbnail
奇蹟課程提到:你追尋什麼,它便成了你心目中的喜樂之源。你希望什麼,它對你也會顯得真實無比。你不可能期望得到一個自己不相信之物。 那麼,奇蹟又是什麼呢? 凡是出自愛的就是奇蹟。 我和《用願力召喚奇蹟》這本書,不僅存在強烈的連結,還有著妙不可言的共時性。 那就是,我和書中的作
Thumbnail
試讀篇章中,作者以八種不同的醫學技術為主題,融以細膩的文學筆觸,深入淺出的引領讀者思考醫學領域所遇到的社會議題。書中每一篇章都平易近人,你可曾想過我們身邊的醫療體系人員也會碰到跟我們一樣的難關?遇到跟我們一樣的處境?也思考過我們正面臨的問題?
這是一篇關於寂寞可以如何透過心志的選擇而被治癒。對於治癒可能與一般大眾的理解不同,甚至衝突,但他試圖解答了這種反人性的方式是如何達成奇蹟。
Thumbnail
⋯⋯他相信,人不會死,衰亡的只是肉體。如果這樣的觀念確立,那麼我們看待肉體衰亡(死亡)這件事就會比較坦然一點,接著才有辦法執行「放手」。
Thumbnail
在這個充斥著各種健康資訊的時代,我們如何找到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方法?真正的療癒不僅是暫時的改善,更是長期健康的保障。文章將以兩個關鍵說明如何篩選健康及療癒資訊。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我們閱讀了一本名為《在奇幻地》的書,作者是東華大學的林徐達教授。醫療領域的語言充滿了病理化的特徵,這本書籍從內部觀點探討醫療體制與文化,並賦予其新的詮釋方式,試圖探索在醫療中如何實現人性化的可能性。我們將閱讀到的知識與接線實務工作結合討論,整理如下: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病識感、病房管理、出院準備計畫。
Thumbnail
作者透過此書分享生命當中最重大的轉折:自身罹患淋巴癌的無措、治療、康復後的重生; 以及母親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生疏、慌亂、家人間逐漸形成的默契 既是一場災難 也是審視人生的契機 這本書可貴的地方在於以病人視角描述所有心理、外在的感受 我們真的很難同理病人說不出口的掙扎與不適 除非自己落入相同的處境當中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身體不適的療愈,除了尋求醫生的幫助,更重要的是——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