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4/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沒事別讓孩子們立正站好(我想建議爸媽的三件事情)

    每當治療結束後,我總會教患者幾個動作作為回家功課,同時也要跟他們叮嚀生活上的小細節,例如站怎麼站、坐怎麼坐、怎麼從床上起身、怎麼從坐到站等。每當說完之後,患者總會說:「老師~為什麼以前都沒人教我們這些?這應該從小時候就教阿!」我總會笑著說:「如果是當時候的你,真的會聽嗎?」
    圖片取自網路(Image by Kerstin Riemer from Pixabay)
    圖片取自網路(Image by Kerstin Riemer from Pixabay)
      是阿!小時候的我們,沒有痛點,雖然有好多好多東西是我覺得應該教、想教的,但我自己覺得好像有點難啦!不過話說回來,每當我看到孩子們,用著各種奇怪的姿勢在划手機時,又或者小小年紀就出現三七步搖晃背(sway back)站姿,我總會有一種「心疼」的感覺。好吧~我承認這樣真的有點神經病,但我真的會有這樣的感受,彷彿好像看到三、四十年後的他,可能就要面對痠痛阿、骨刺阿這些風險。其實大家都是這樣不知不覺地走過來的不是嗎?
      告訴孩子說什麼姿勢阿、坐好坐正阿,其實我認為是沒有用的!更何況連爸媽們都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正確姿勢,例如叫孩子要抬頭挺胸阿(腰容易過度前凹)、立正站好阿(會把膝蓋鎖死)其實都是常見錯誤的方式。因為這都是很費力的方法,而且會讓肌肉過度用力與緊繃,身體其實不太會買單,真的讓你透過「刻意練習」而養成了,累積下來其實反而更痠痛。
    「感覺身體像是"輕鬆"的在量身高」+「膝蓋放鬆不鎖死」
    這才是一個好的站姿意象!量身高時你會想怎麼樣呢?想盡量量高一點吧!所以脊椎會往天花板延伸,身體的內在力量才容易讓你叫得出來,但是又注意要輕鬆喔~這樣身體才不會過度僵硬用力;膝蓋不鎖死,身體才容易調節出正常的重心配比與自然排列,這點也超重要!

    最後想給爸媽們三個建議
    1 多帶孩子往戶外運動吧!
      成長發展過程中,對身體刺激的量決定未來三、四十年身體的素質(我不太確定這是否有研究支持,單純就臨床觀察的心得。)我發現對自己身體怎麼動越有經驗的人,動作愈好教,好得愈快。身體有好的肌肉張力,姿勢自然就不會太差,爸媽們細細觀察你身邊的孩子們,越不愛運動、越缺乏身體經驗的孩子,體態是否通常都比較差,我相信只要你刻意觀察幾次,你對這件事一定會印象深刻的。
      我們處在偉大的手機世代,手機帶來方便,但也讓我們太過專注,我不認為一味的限制使用時間會有用,畢竟現在手機介面、體驗的設計,很多透過大腦科學的研究,設計要緊抓住大家的眼球!直接對抗這個高度科學化的產物不是個聰明選擇,多花時間帶孩子往戶外,讓孩子盡可能脫離充斥3C的環境,才是硬道理!
    2 別要求孩子要立正站好
      如果真的要教育孩子站姿,「感覺身體像是"輕鬆"的在量身高」+「膝蓋放鬆不鎖死」,才是更好的選擇。立正站好這個姿勢太容易使膝蓋鎖死並讓大腿緊繃,身體很關鍵的臀部肌肉反而會被抑制掉,發揮不了功能。人體的使用都是所謂的「功能群組」,有些肌肉是主帥,有些肌肉是輔助幫忙,而臀肌正是下肢肌肉們的主帥。站姿時立正站好,這個動作會把膝蓋鎖死,進而抑制主帥臀肌,「將帥無能,累死三軍」,這樣就容易造成腰部、膝蓋過度的負荷。
    3 行有餘力,帶孩子往沙灘、草地去
    圖片取自網路(Image by Pexels from Pixabay)
      這是為了孩子的足部發展發育,大家都有聽過「扁平足」吧!少部分的人是真的先天扁平,而在現在的社會裡,更多人是「功能性扁平足」,是後天的!在古早時代,人們走在軟軟的土質地,甚至有許多赤腳的機會,足部與身體從來都不太缺乏刺激,足部肌肉的發展是健全的。但現代化社會硬地板+鞋子的保護,我們的腳其實少了好多發展的機會,也因此現在功能性的扁平足是越來愈多的。沙灘、草地這樣比較軟性的地面再加上赤腳行走或跑掉(要注意碎玻璃等安全!),其實就是刺激足部肌肉的最佳方式。
      這方式對大人也有效喔,訓練自己永遠都不嫌晚,只是剛開始這麼做你會覺得很酸痛就是了,會痠在一些很奇怪的地方。不要太擔心,那是因為你有一些很少使用的肌肉被叫出來做事了。別太緊張,循序漸進、少量多餐的方式進行就對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