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以「斐斯塔洛齊」這位西方平民教育家為例,說明中、西之間的差距

以下將以「斐斯塔洛齊」(1746-1827)這位西方平民教育家為例,說明中、西之間的差距。( )的部分是他若生在大清帝國,可能會有的命運。
一、 *斐斯塔洛齊:瑞士人,家境不錯,但因見到當時有許多孤兒、貧童流落街頭,需要安頓,於是在妻子的資助下,毅然決然辦學,並收容這些孩童,供其吃住。此舉招致親友、村民非議、嘲笑,並準備看好戲。
(假定他生在富庶的江浙或是京師,叫做斐育民。官宦子弟,妻子也同樣支持,見到當時有許多孤兒、貧童流落街頭,需要安頓,於是起了收容之念,然而此舉除了妻子支持,其他親族好友幾乎都反對,因為他們不明白:斐育民為何放著本族窮苦子弟不管,卻去救濟外人?既不懂人情世故,也不通人倫!)
二、 斐斯塔洛濟收容貧童的事業失敗多次,轉徙「新莊」(Neuhof)、「斯坦茲」(Stanz)、「白格村」(Burgdorf)、「依伏頓」(Yverdun)等地。
(斐育民不顧親族反對,也不管世俗眼光,毅然辦學,並收容、救濟貧童。其善心逐漸感化當地士紳,一些人由原先的誹謗、嘲笑,轉而捐助支持。~~嗯。好像比生在歐洲還順利,但是接下來就……)
三、 斐斯塔洛齊親自教育那些兒童讀、寫、算,還請了幾名助手。除了將自己崇拜的偶像---盧梭(「愛彌兒」作者,啟蒙思想家)的教育理念付諸實行,還大膽地嘗試絕大多數學校不會採用的實物教學法、感官教學法,並且將自身的教育理念寫下來、出版。
(斐育民學富五車,不過他翻遍論孟、王陽明「訓蒙大意」,及古來幾位塾師傳下的書籍,沒有找到多少前賢支持平民教育的言論,也沒有見到太過出格的教學方法,於是他不得不沿用時人的做法--教育那些身家清白的子弟讀書、識字,準備科舉,然後將那些出身微賤、不能參加科考的子弟引介給那些下九流的師傅作學徒,或是到富戶人家當奴僕。見到幾位資賦秀異的孩童要去當僮僕與剔頭師之類下九流的學徒……斐氏儘管萬分不捨,但他實在不知道該如何教育這些人……)
四、 斐斯塔洛齊的書出版以後,隨著他的名氣,跨越國境,被不少鄰近國家學者閱讀。之後,多國學者、國王、貴族爭相造訪,普魯士、美國教育官員前來觀摩,普魯士國王威廉三世與皇后、拿破崙也慕名前來,教育學者赫爾巴特、勞姆等人也來拜訪,甚至與之交遊。
(斐育民如果命好,沒捲入政治鬥爭,也沒被文字獄牽連,可能會被縣長、總督、巡撫,甚至皇帝召見、褒獎,但是蒙古王公、達賴喇嘛、朝鮮國王、日本幕府/天皇、安南國王、琉球王及台灣各部落長老……沒有任何一位去拜會斐氏,聽聞其事跡的朝鮮文士、日本武士,因路送遙遠、幕府閉關鎖國等原因,沒前去拜訪。至於觀摩、引介、在本國落實其教育理念──當然是不可能發生!其著作雖被傳抄、刻印出版,但因無助科舉考試,乏人問津,沒多久就銷聲匿跡。)
五、 斐斯塔洛齊的教育理念在多國被付諸實踐,其助手福祿貝爾之後也成為世界級的教育家。至於朋友、仰慕者及論敵,也不少留名於該國教育史、哲學史、思想史……而他收容的那些幼童,幾位成為學者及教師,致力於平民教育、師資培育工作,將斐氏的精神發揚光大。
(斐育民的聲名傳遍大清,甚至遠及朝鮮、日本、南洋。他沒有助手,所有的事一手包辦,因為所有的兒子都準備考科舉,無暇他顧!個性溫和、修養近乎聖人的他,除了幾位笑他傻、忌妒他有好名聲,沒有幾個敵人。朋友、仰慕者及其收容的貧苦孩童,不少成為中國的大儒,多致力於教育工作,捐錢給書院,設立義莊、義田,或投入慈善事業,但「下九流」、「孤兒」等的收容及教育問題,仍然無解!師資培育的觀念仍未出現!而且無論是教學方法、學制、教材、課程設計等方面,幾乎維持原樣,直到奕訢等人推行洋務運動這才改觀!至於平民教育的問題,1980年代後真正才得到解決,但斐育民已經死了幾百年。)
六、 斐斯塔洛齊平靜地死去,覺得不虛此生。其事跡、理念延續至今。雖然他的思想及教育方式,後來有一段時間因後續者的政治立場遭到普魯士當局打壓、禁絕,但英、法、美等國都有推崇及實踐其教育理念的人。
(然而,生活在大清治下的斐育民,內心深處卻有一個無可彌補的遺憾,那就是──他沒去考科舉,沒取得功名,愧對斐家列祖列宗,也永遠失去建功立業的機會!死後,由於其再傳弟子不幸得罪道光寵臣---穆彰阿,因而受到牽累,其子斐立德被眨官到湖南,其著作慘遭毀版,直到民國初年,才被學者發掘出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嗜好閱讀。在這裡,有6個出版專題:「文學吧」、「聽‧他們說歷史」、「教外觀點」、「性平、婚平議題」、「異議國文」、「小說馬奎斯」(不定期發文)。「鏡文學」寫作平台--筆名「雀榕」。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