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是國中吧,隔壁的同學總是在抖腳,我的班導每次看到他都會唸:「壞習慣,男抖窮女抖賤,給我改掉!」一開始我這位同學當然會乖乖配合,但過了幾分鐘又開始抖抖抖抖抖⋯⋯此時老師就會抽出藤條,而這位同學就再也不抖了(改成全身發抖);我就納悶了,為什麼老師會說抖腳是「壞習慣」,而有些人則會把每天早睡早起稱為「好習慣」呢,難道習慣真有好壞之分?
習慣先有難易,再分好壞
每種行為在不同人身上養成的「難易度」會有些微的差異,那些你做起來很自然、很快上手,但別人做起來卻很彆扭的動作,就是你的「習慣」;但習慣建立之後,會依照大眾的觀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判斷,再區分為「壞習慣」與「好習慣」。
大眾認為很彆扭、很不雅、希望停止的行為,就是我們常說的「壞習慣」,例如:抖腳、咬指甲、暴飲暴食,它們非常容易建立,但又極難改掉;而我們常認為的「好習慣」恰好相反,往往很難建立起來,卻超容易半途而廢XD,例如你一定不陌生,每逢過年大家都會許下「新年新希望」,像是:「今年我要讀 100 本書!」、「我要練好英文,多益 900 分!」
問題來了,為什麼養成這些「你希望建立的好習慣」會這麼難?其實是因為在「設定目標」到「成為習慣」之間,你的大腦得經過一段「轉換」步驟,才能從邏輯上的接受,進化到直覺上的反射。
習慣,在我們的腦子裡是怎麼建成的?
在我們的大腦中有個區域叫「新皮質」,專門管理那些複雜的思維、決策等工作,也就是當你奮發立志說:「今年我要讀 100 本書!」時,就是由這個區域經過邏輯、判斷而得出的結果;若你長時間努力不懈的堅持閱讀,這個行為產生了固定節奏,這時「新皮質」就會判定:「這件事夠穩啦!那以後我就不管囉?」(像不像專門甩鍋給你的主管?)並將這件事交給「基底核」接手。
「基底核」就像公司裡的苦悶的基層員工,聰明度雖不及「新皮質」(大約跟遠古時期的爬蟲動物差不多),只能處理最基本的思維;但它的優勢是耗能極低,非常擅長把個體已經熟悉的工作一直做一直做,讓你不會用腦過度。
當「新皮質」將事情推給了「基底核」,就是「習慣」養成的時候了;從老司機駕車、到每天早上刷牙洗臉,這些不需要太耗費腦力的行為,都是靠「基底核」它老人家在維持著。
那怎麼快速養成一個習慣?
那怎麼讓「習慣」養成的速度加快呢,難不成我就只有苦練、堅持,等待「新皮質」把事情交給「基底核」接管的那一天?當然不是,方法還是有的,下面就來具體說說:
(一)先讓「邏輯上的灌輸」轉為「想法上的接受」
回到新年新希望的制定來說吧,當我們替自己許下「讀 100 本書」、「每天要練習英文」等目標,你會發現它們其實是違反直覺的;因為那是你用「思考」得出的制約,你想依照理性邏輯來說服自己應該去做這些事,你只是知道,但卻做不到。
管理學大師史迪芬·柯維(Steven Covey)曾說:
「想法產生行動,行動形成習慣;習慣孕育個性,個性決定命運。」
這句話其實就簡單點出了習慣建立的步驟,得先打從心底接受這件事對你的意義,你才能踏出第一步;例如你可以問自己,「讀 100 本書」這目標對你而言有何意義?是單純為了要增加知識?還是為了讓你在別人面前顯得有很能力?有沒有可能不用讀書,也能達成這個目標?
(二)理解「基底核」建立習慣的三個要素
「基底核」在判斷一件事情值不值得它來執行時,其實要滿足三個要素,分別是:
- 【線索】現在是什麼環境、什麼情況,你要用到「習慣」了?
- 【行動】你要怎麼行動?有分什麼步驟跟順序嗎?
- 【獎賞】做完了這些行為,個體會獲得什麼好處?
這傢伙的運作機制其實很簡單,就跟照章辦事的公務員一樣!一旦「基底核」發現周圍出現【線索】時,它馬上會跑去自己的「習慣數據庫」裡撈一撈,看看有什麼對應的行動?然後它就會乖乖地執行【行動】指令,讓個體獲得該有的【獎賞】。只要三個元素都滿足,就會形成一個「習慣迴路」;你越常喚起這串迴路,你的習慣建立就越能被強化跟加速。
(三)但重點是不要苦練「行為」,而要給出「線索」並強化「獎賞」
直接講個有趣的故事,恰好就是「習慣迴路」替全人類建立習慣的故事:
在 20 世紀初,全球有刷牙習慣的人還不多,大家普遍不重視口腔衛生,當時政府、環保機構怎麼宣傳都沒用;但美國白速得(Pepsodent)牙膏公司,卻替人類養成了刷牙的習慣,它們想到一招:
- 【提供線索】先在電視上打廣告,不去談「刷牙」能預防蛀牙,只說:「牙齒為什麼不白?因為上面有一層牙垢,只要用我們的牙膏就能消滅它!」
- 【設計獎賞】同時廣告還不斷告訴大眾,牙齒潔白的人看起來多麼好看、多麼有自信!又能吸引眾人的目光;這時大家開始想:「是否該注重自己的牙齒了呢?」
- 【強化獎賞】當時的牙膏其實是沒有任何味道的,但白速得想到,能替牙膏加入「薄荷油」成分,讓人們刷起來感到一絲清涼,甚至有些人刷完牙後,若發現沒有涼意,會以為沒刷乾淨。
你發現關鍵了嗎?白速得根本不告訴你刷牙這個【行動】要怎麼做、怎麼建立、以及建立它的理由;反而透過一系列的【線索】直接讓人們接受「刷牙是很好的」這個想法,再設計【獎賞】讓人們渴望去做,自然就能建立起好的潔牙習慣。
但習慣不也能靠死記硬背、勤學苦練嗎?
最後說個小話題,是個反例;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回想起小時候都被逼著背「九九乘法表」,我好奇這麼違反「習慣迴路」的死記硬背,怎麼反而也幫我們建立了乘法速算的習慣了?
小時候幾乎沒有人告訴我們為什麼要背「九九乘法表」對吧?老師直接跳過「想法上的接受」,靠著藤條一鞭一鞭的抽、測驗一次一次的考,久而久之就把整張表刻進學生的「基底核」中;所以你會發現,習慣其實也是可以透過持續、且固定頻率的「刻意練習」來養成的。
但我得表面一下立場,我非常不認同這種教育方式,因為背「九九乘法表」、背答案、背公式、背結論,其實都是在訓練學生的記憶能力;過度訓練這種反射思維、直覺效率的答題,會讓學生也養成「凡事好像都有最直接、標準的答案」這種思維習慣長遠來看,可能對我們整個社會其實是不幸的。
習慣養成固然重要,但也千萬別忽略思考,還記得柯維那句話嗎:「想法產生行動,行動形成習慣。」任何的習慣都應該基於你充分思考過再去行動;只有真的理解到這層面,你才能往下個階段走,達到:「習慣孕育個性,個性決定命運。」的境界。
好!就先聊到這啦,講太多怕你忘掉,幫你回顧一下今天的內容:
- 習慣其實先有建立的「難與易」,再依照主流價值觀區分「好與壞」。
- 你要認識「新皮質」與「基底核」;前者負責複雜的思維與邏輯,後者則是接管那些個體已經習以為常的行為,也就是「習慣」。
- 要讓「基底核」建立「習慣迴路」,最好的方式是先用【線索】產生想法上的接受;再設計與加強【獎賞】讓人心嚮往之,而不是強調死命的刻意練習【行動】。
最後,希望你能跟我分享你最深刻的一次「養成習慣」經驗,你是靠什麼方法養成它的呢?不論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都歡迎你在下方留言;最好控制在 140 個字以內,我們在下方留言區或來我的粉專跟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