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方舟計劃專題] 土地,與我們,與他們(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台灣島,是誰的?

土地對農民是生命、對孩子是玩樂、對亡者是所終,而對人,是家。我們踏在土地上、收穫自土地上、生活於土地上,土地與人是多麼的密不可分。又隨光陰荏苒、交通便捷,更多的人們聚集於土地,使之產生了稀少性。於是我們爭奪,而忽略了正義。
在這裡要討論不是主權的問題,而是生於斯、長於斯,我們與土地之關係究竟是什麼?如果要把這塊寶島定一個歸屬,他將屬於誰?攤開歷史,史前、荷西、鄭氏、清領、日治,到我們現在的民國,千千萬萬的騷人過客來去這片島嶼、點捺勒出這片土地的故事。但,在政權移轉、時代更迭之際,有一群人時時刻刻地堅守著他們的家,出生入死、寧死不屈。而在外來勢力的不斷侵擾與壓迫下,他們被迫選擇了退讓。他們,就是我們的「原住民」。
衝突就是這樣開始的,當之於原住民族的外來政權展開統治,掠奪或交易後使用土地與山海賜予原民的資源,再事過境遷,那些土地到底該歸與誰?就這樣,這個複雜的問題日積月累,成為我們今天所謂的「原住民土地正義」問題。原住民的土地稱作「傳統領域」。根據原民會2002年到2007年間的「 傳統領域調查成果 」,原住民傳統領域面積大約是180萬公頃,包含公有地與私有地。對於傳統領域,原住民僅有「 諮商同意權 」,針對大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有被動的諮詢同意權利,讓原住民族了解他人利用傳統領域的原因與方法並決定是否同意。換言之,原住民對「傳統領域」並沒有「所有權」,只有最基本的知的權利及被動的同意權。
2016年11月7日,行政院召開一個 跨部會會議 討論「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以下簡稱「劃設辦法」),結論決定先不把私有地劃入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以避免紛爭。會後,行政院原民會更把「原住民族基本法」第21條中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改解釋為「『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此舉大幅減少原住民的傳統領域,更讓原民面對財團掠奪手無縛雞之力,遂爆發許多爭議。

傳統作物保留與土地利用

顯然,傳統文化的保存與土地的永續對於原住民族相當重要。而這篇專題的主角—原住民種子方舟計劃—即是致力於原住民傳統飲食之存續並增進土地利用。希望在土地的轉型正義落實之後,能夠讓原住民族保存過往的飲食習慣,最原始的農作,最能善待大地之母。
所謂傳統農作是什麼呢?不同於一般農作,傳統農作並非計畫性生成,而是順應時節生長。舉凡小米、紅藜、樹豆及原住民的各式野菜都在傳統作物的範疇之內。相對於一般作物,傳統農作對土地的傷害極小。不僅捨去大量農藥使用、減低土壤汙染及對其他生物之殺害,更因為其種類之多元,降低單一作物面臨氣候因素的偌大風險。除此之外,傳統農作的營養價值也十分豐富,葛鬱金含有大量纖維素、紅藜是全榖、不含麩質,蛋白質密度高,脂肪、澱粉又少。
筆者認為,政府與原住民在土地的分配及條文斟酌尚需善加溝通,落實土地正義後,亦可與專家合作,共同保護並推廣傳統農作。保護我們珍愛的土地,更維護傳承已久的原民文化。一般大眾也可多多採購原民傳統農作,貢獻經濟價值之虞,亦可增加一餐中的營養價值。想想看,餐桌上除了青江菜、松阪豬,更多了一些從沒聽過的野菜、米飯上點綴著粒粒紅藜,是多麼酷的生活體驗?也邀請各未持續追蹤這系列專題,了解傳統農作面臨的挑戰及存續課題。
傳統農作之紅藜。圖片來源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不只有台灣在推動循環城市零垃圾的環節,世界各地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從小村子到大城市,讓我們來看看別人怎麼做吧!一起探討他們的利弊和套用到台北市的可行性。
我們所在的寶島,福爾摩沙,擁有充足的降水,梅雨、鋒面雨、颱風都是我們常見的降水來源,它們充沛了我們的河川,滋潤了全台灣的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但儘管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多)缺水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呢?
可食地景生態復育是白皮書中的一環,在筆者腦海中蹦出的畫面,是科幻電影的地下菜園、高科技燈照,或是屋頂一片綠油油。但現實並非如此,白皮書中以推廣城市田園發展都市農耕為主,透過結合現有的基地,擴大城市耕種面積。 田園城市推廣計畫之願景—「打造臺北市為一個綠色健康、教育、生活之田園城市」。
 白皮書中的八個方向包括水資源循環再利用、再生能源整合優化、可食地景生態復育、資源回收多方運用...。接下來的專題要深入研究資源回收多方運用、可實地景生態復運和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這篇要探討資源回收在循環城市的角色,其中創造城市廢棄物的新價值是它的口號,期望一天能達到零垃圾台北的創舉。
如果你是一間食品加工廠的老闆,當你的工廠因各式原因最終宣告倒閉,你會如何處置這家即將廢棄的工廠?The Plant,把廢棄工廠變成具備永續發展理念的農場!看似天馬行空,實則出乎意料的可行!
整個白皮書給人的感覺像一個有著華麗外表的晚宴,餐點卻比路邊攤差,四百多個外國專家在2017年底專程為台北想了一些計畫,也有市長和政府的同意和配合,寫出來的東西和實行上的成效都給人一種繞圈子的無限輪迴感。
不只有台灣在推動循環城市零垃圾的環節,世界各地已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從小村子到大城市,讓我們來看看別人怎麼做吧!一起探討他們的利弊和套用到台北市的可行性。
我們所在的寶島,福爾摩沙,擁有充足的降水,梅雨、鋒面雨、颱風都是我們常見的降水來源,它們充沛了我們的河川,滋潤了全台灣的水庫,是水資源的重要來源,但儘管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500毫米(是世界平均年雨量的三倍多)缺水仍是我們經常遇到的問題!為什麼呢?
可食地景生態復育是白皮書中的一環,在筆者腦海中蹦出的畫面,是科幻電影的地下菜園、高科技燈照,或是屋頂一片綠油油。但現實並非如此,白皮書中以推廣城市田園發展都市農耕為主,透過結合現有的基地,擴大城市耕種面積。 田園城市推廣計畫之願景—「打造臺北市為一個綠色健康、教育、生活之田園城市」。
 白皮書中的八個方向包括水資源循環再利用、再生能源整合優化、可食地景生態復育、資源回收多方運用...。接下來的專題要深入研究資源回收多方運用、可實地景生態復運和水資源循環再利用,這篇要探討資源回收在循環城市的角色,其中創造城市廢棄物的新價值是它的口號,期望一天能達到零垃圾台北的創舉。
如果你是一間食品加工廠的老闆,當你的工廠因各式原因最終宣告倒閉,你會如何處置這家即將廢棄的工廠?The Plant,把廢棄工廠變成具備永續發展理念的農場!看似天馬行空,實則出乎意料的可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外國人(含外國法人)在臺投資事業、求學、生活等,有其取得我國土地權利的需求,但是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上,必須與我國國民有所區別,故土地法在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做有限制之規定。本文介紹外國人取得臺灣土地權利所受到的平等互惠原則、土地種類、土地用途、土地面積和土地所在地點的限制。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每道菜餚都隱藏情感記憶,每次遠行都開啟嶄新視野。走進花蓮縣光復鄉這片豐饒之地──太巴塱(ㄌㄤˇ)部落,和愛吃野菜甚於肉類的熱情阿美族人,學習傳統部落的飲食文化與智慧,一同發現台灣島嶼的迷人風采。沒有什麼事物比「食物」更讓人感受旅行的魅力,不同部落或小鎮有獨特的飲食文化,
Thumbnail
在科幻電影虛構的外星球上,原始住民們只要將尾巴末端與動物鬃毛、植物維管束組織相連,纏繞在一起的生命線就會得知彼此的意識,共同連至大地母親的意識之中,無須訴諸言語。在名為地球的這座美麗行星上,人類或許是唯一與地球失去連結的生命物種。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外國人(含外國法人)在臺投資事業、求學、生活等,有其取得我國土地權利的需求,但是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上,必須與我國國民有所區別,故土地法在外國人在取得我國土地權利做有限制之規定。本文介紹外國人取得臺灣土地權利所受到的平等互惠原則、土地種類、土地用途、土地面積和土地所在地點的限制。
Thumbnail
歷史是人群在一空間場所之生活經驗的累積總成,......台灣島上政權更迭,統治者輪番登場或下台,島民以「賺食人」的心態活過一代又一代。尤其一百多年來國家機制力量支配力甚強,「公家」(政府)寫歷史教歷史,不管「人家」(人民)的歷史,或只是偉人person的歷史,不是眾人people的歷史。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