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種子方舟計畫專題]土地,也要再利用?(二)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休耕,治標不治本

台灣不大,是一首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譜出的篇章。先天土地大小的限制,讓我們在「量」的比較上不如其他泱泱大國。幸好,上天賜予我們好山好水,優良的氣候、高低海拔萬千的氣象與環境,讓台灣得以以農產品的「質」,叱吒整個世界。台灣不大,但卻依靠上天的禮物、風雨的眷顧、跟農民點點汗滴的耕耘,在國際舞台綻放獨一無二的花朵。
然而,這一朵花正在面臨凋萎的寒冬。1980年代,教育普及加上產業再升級,青壯人口大量流入都市,甚至為了更高等的教育遠走他鄉,農村漸漸失去生產力,耕地面積也慢慢下降。根據食在很重要的二手資料,台灣的耕地在1977年達到頂峰後,即呈現下降的趨勢,且不復返。行政院於民國103年的報告更指出,可耕作地不斷下降,受農平地造林政策影響甚劇。沒有了生產力,耕地轉為造林也是可以了解。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台灣加入WTO後,政府面對國際化的衝擊,為避免「穀賤傷農」,於1997年推動了「水旱田利用調整計畫」,也就是所謂的「休耕政策」。「休耕政策」透過補助稻農轉作其他穀物或休耕降低損害,這樣的政策原以土地的使用效率作為補助基準,卻忘記農村勞動力老化之必然。年輕人出外工作後,年邁的老農寧願領取津貼度日,也不願冒險下田農耕。這樣的政策可能確實成功地避免穀賤傷農,但卻讓農村耕作的習慣改變,勞動力無法永續、地力也難以續存。

歸根,再活化

再活化農地使其被再利用固然是個難題。行政院於2012年啟動「活化休耕農地計畫」,透過改善補助政策鼓勵農民再活化自家土地,無力活化者再由農委會輔導、配合「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轉嫁給有意願的農民團體跟青年農民耕種,以達到土地再活化的目標。以此提高就業率、鼓勵青年回鄉耕作、改善貧富差距。
筆者認為,年輕人可以試著放下傳統就業市場的刻板印象,回到土地、農村貢獻所學。減少都市的煩擾,回歸土地的懷抱,更可在步步成長中得到成就感。如果對於回鄉耕作的風險有疑慮,亦可上到青年農業輔導平台尋找資源,也有許多的成功案例值得參考。
到這邊,我們了解到了原民的土地正義問題、WTO市場開放帶來的衝擊、以及土地休耕政策衍生之再活化困難。面對這些種種,中研院學者徐子富先生發起了「原住民種子方舟計畫」,期待在原民土地正義落實後,統整、活化土地,推動傳統農作更保存珍貴的台灣種源。想要知道種源的重要性及種子方舟計畫的更多詳情,還請繼續追蹤此系列專題,筆者我也將繼續在這片空白上耕作。
休耕政策不全是台灣農業一大問題 圖片來源
責任編輯:吳宇翔 核稿編輯:吳宇翔
閱讀更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是來自台灣不同學校的學生,在聽聞部分學校正在實施「減塑政策」,且在校慶園遊會有相關措施,團隊就打算撰寫一篇關於校園減塑的報導。 也因為有些學校推行減塑政策、有些則無,希望透過比較,藉此讓讀者了解園遊會減塑到底有沒有效果。另外,我們也收集 50 份網路問卷獲得學生對減塑園遊會的想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是一個跨國的非營利民間組織。這個基金會成立的宗旨是為了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在亞洲、歐洲、美洲等地都設有它的分部。從這個宗旨出發,該基金會設置了一個CE100的計畫,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學校、產業等機構,試圖打造專為循環經濟設立的合作平台。
時值盛夏,氣溫持續發燒,這時若是能來上一杯清涼的飲品,定是沁人心脾、暑氣全無。你我這份夏日的小確幸,恐怕已招致環境迫害,以及龐大的垃圾處理量……..。 好盒器看見了這個問題,便決定著手建置系統,從各個商圈一步一步,透過各個計畫,努力將環保意識深植人們的生活、改變買賣與消費的型態和習慣。
源自德國的foodsharing.de跟許多食物銀行有一樣的目標--減少食物浪費。比起只收即期品的食物銀行,他們只要是沒有對人體有害的食材皆收,跟垃圾桶挖寶(台灣因為炎熱的天氣不適合此活動,但在歐美國家蠻普遍的)也有大大不同。成立宗旨,就是要從一開始就防止這些食物進入垃圾桶。
台灣的土地需要再活化、農民需要被重視,部落、原住民族的智慧也需要被看見。長久以來我們忽視了這群土地最一開始的主人,以不永續的手段傷害著本屬於他們的土地。市場開放、國際競爭之下,除了出類拔萃的愛文芒果或巨峰葡萄,又何嘗不能推廣原民的小米與紅藜呢?
送禮,是不分國籍種族的國際共有文化。我們有太多時間點需要送禮。在這些值得慶祝的節日或是重要的人生里程碑中,人們習慣用送禮的方式向親友賀喜、致意。在現代社會,創新文化以適應全球性的環保趨勢,讓禮物也能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歷經了四個月忙碌的籌備,2019循環經濟論壇:速食不塑活動終於揭開序幕。當天有來自不同學習環境的學生,更包含了部分的在職者、教育工作者及議題推廣者參加活動。參與者多元的背景驗證過去一年間,高中生的循環經濟團隊社群不只影響了學生,更觸及了部分的社會人士。
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是一個跨國的非營利民間組織。這個基金會成立的宗旨是為了推廣「循環經濟」的理念,在亞洲、歐洲、美洲等地都設有它的分部。從這個宗旨出發,該基金會設置了一個CE100的計畫,聚集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學校、產業等機構,試圖打造專為循環經濟設立的合作平台。
時值盛夏,氣溫持續發燒,這時若是能來上一杯清涼的飲品,定是沁人心脾、暑氣全無。你我這份夏日的小確幸,恐怕已招致環境迫害,以及龐大的垃圾處理量……..。 好盒器看見了這個問題,便決定著手建置系統,從各個商圈一步一步,透過各個計畫,努力將環保意識深植人們的生活、改變買賣與消費的型態和習慣。
源自德國的foodsharing.de跟許多食物銀行有一樣的目標--減少食物浪費。比起只收即期品的食物銀行,他們只要是沒有對人體有害的食材皆收,跟垃圾桶挖寶(台灣因為炎熱的天氣不適合此活動,但在歐美國家蠻普遍的)也有大大不同。成立宗旨,就是要從一開始就防止這些食物進入垃圾桶。
台灣的土地需要再活化、農民需要被重視,部落、原住民族的智慧也需要被看見。長久以來我們忽視了這群土地最一開始的主人,以不永續的手段傷害著本屬於他們的土地。市場開放、國際競爭之下,除了出類拔萃的愛文芒果或巨峰葡萄,又何嘗不能推廣原民的小米與紅藜呢?
送禮,是不分國籍種族的國際共有文化。我們有太多時間點需要送禮。在這些值得慶祝的節日或是重要的人生里程碑中,人們習慣用送禮的方式向親友賀喜、致意。在現代社會,創新文化以適應全球性的環保趨勢,讓禮物也能加入循環經濟的行列,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歷經了四個月忙碌的籌備,2019循環經濟論壇:速食不塑活動終於揭開序幕。當天有來自不同學習環境的學生,更包含了部分的在職者、教育工作者及議題推廣者參加活動。參與者多元的背景驗證過去一年間,高中生的循環經濟團隊社群不只影響了學生,更觸及了部分的社會人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地窄人稠的台灣,適合廢田種電乎?台灣有這樣的條件嗎?為了廢核,搞風電,搞緑電,是不是有些搞錯方向。 我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但有興趣鑽研這方面的議題,曾看過不少文獻。我自己沒有答案,但是,看到這一張〔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攝影大賽得獎相片,使得我產生很大的疑惑與感觸!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台糖參與「小農種碳」專案,旨在評估其蔗作地的土壤碳匯潛力,以協助國內的碳權。以下是這個過程及其影響的瞭解: 1. 環境友善耕作與循環利用方式:台糖的蔗園已經採取環境友善耕作和循環利用方式,例如將糖廠副產品作為堆肥,以提升土壤有機碳,並透過這些舉措來推動自然碳匯淨零轉型[1][2][3]。
Thumbnail
近年來,大陸農業現代化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這不僅在國際上引起關注,也對台灣農業人才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將聚焦探討大陸農業現代化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台灣農業人才的需求,並深入了解相關的台胞證政策。 首先,大陸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包括智慧農業、科技種植等多方面的創新。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農業效益,還促進了農
Thumbnail
臺灣少子化問題日益嚴重,導致人口結構高齡化,社會福利制度崩毀,家庭結構變遷等問題。文章討論臺灣少子化的現況及相關數據、可能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案。指出少子化問題根源於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唸的改變,提出需要從教育體制、生活品質和生活壓力等多個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Thumbnail
現代社會為了商業利益不斷開發大自然讓原本是農田與森林的地方消失不見了。但是當這些農田與森林的地方不見之後,人們又渴望回歸大自然。如此矛盾心態一直影響人們的生活。隨著氣候變遷下、賴養維生的農業生產出現糧食危機。在都市叢林中農園一直是農業生懺幕後一股力量。可以說,都市中的社區農園是社會基礎設施的具體
Thumbnail
地方創生雖然是2014年才出現的新名詞,不過更早之前台灣就已經種下了地方創生的根。自1990年代起,台灣經歷了不同階段的地方創生(在台又可稱社區總體營造),究竟台灣的本土脈絡為何,就讓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Thumbnail
地方創生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重視,不過這個概念其實移植自日本。日本經歷衰退的三十年後,前首相安倍推行「地方創生」政策,期待能帶領全國重返繁榮。究竟,日本的地方創生經驗為何,就讓我們一起來討論吧..
Thumbnail
地窄人稠的台灣,適合廢田種電乎?台灣有這樣的條件嗎?為了廢核,搞風電,搞緑電,是不是有些搞錯方向。 我自己不具備這方面的專業,但有興趣鑽研這方面的議題,曾看過不少文獻。我自己沒有答案,但是,看到這一張〔國家地理雜誌〕2023年攝影大賽得獎相片,使得我產生很大的疑惑與感觸!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有很大一部份已經脫離不了全球化商業的供應和需求,全球化和台灣住民的「常態經濟」牢牢結合在一起是進入二十世紀後由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產業鏈基礎擴張而成,這種經濟現象在一百年前是很難想像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台糖參與「小農種碳」專案,旨在評估其蔗作地的土壤碳匯潛力,以協助國內的碳權。以下是這個過程及其影響的瞭解: 1. 環境友善耕作與循環利用方式:台糖的蔗園已經採取環境友善耕作和循環利用方式,例如將糖廠副產品作為堆肥,以提升土壤有機碳,並透過這些舉措來推動自然碳匯淨零轉型[1][2][3]。
Thumbnail
近年來,大陸農業現代化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這不僅在國際上引起關注,也對台灣農業人才提出新的需求。本文將聚焦探討大陸農業現代化趨勢,以及這種趨勢對台灣農業人才的需求,並深入了解相關的台胞證政策。 首先,大陸農業現代化的推進,包括智慧農業、科技種植等多方面的創新。這種轉變不僅提升了農業效益,還促進了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