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MotoGP的碳纖維製品:說來話長
付費限定

MotoGP的碳纖維製品:說來話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MotoGP第一個碳纖維車架問世距今已過40個年頭,那麼在Honda與Suzuki的碳纖維覆蓋車架之後,還有多久我們能再看到全碳纖維的MotoGP賽車?


時間回溯到1990年代早期,當時由Marlboro贊助的Kenny Roberts的Yamaha 500cc 與 250cc車隊比賽時,「King」每天早上都會著閃亮的碳纖維公事包晃進闈場。

這個公事包─外加雷朋太陽眼鏡,以及又大又粗的勞力士─這是賽車這款運動的終極聲明:這是一位引領科技尖端而且有很多錢可以燒的成功人士。

1980年早期,McLaren 工程師John Barnard 設計出第一款碳纖維車體後,碳纖維車體成為F1標配。但是在世界摩托車大獎賽中,碳纖維車架賽車獲勝的次數屈指可數。

1984年碳纖維首次出現在摩托車賽中,當時Niall Mackenzie駕駛著由汽車製造商Reynard 打造的碳纖維車架Armstrong 250。

同一年,Honda也把這個相當特別的航天材質用在他們的賽車,HRC將首款NSR500 裝上了碳纖維輪框。最重要的是,這麼做減輕了簧下重量,有助於改善轉向與操控性。

Freddie Spencer跟他裝上碳纖維輪框的NSR差點贏下1984 的Daytona 200─當時南非開幕站前的活動,災難就此發生。在練習賽中,一咖後輪壞了,Spencer 轉倒,退出比賽。那時很少人知道的是,這位美國車手在最後幾圈以時速290km/h準備剎車的時候,他就注意到NSR的操控性有點奇怪。那就是輪框出問題的時候。

NSR的碳纖維輪框出自HRC最奇特的大獎賽賽車,搭載橢圓活塞,32個汽門,21,000rpm的四行程NR500。NR賽車在1979年八月在英國大獎賽首次亮相。(今年的銀石站就是Honda參加大獎賽的40周年)

raw-image

跟二行程賽車比,NR 賽車從未拿過一個積分,但對於Honda的工程師來說,這可是移動式的實驗室。1983年,HRC 打造極具未來感的NR500 ,搭載全碳纖維車架:碳纖維車架、碳纖維搖臂、碳纖維輪框、碳纖維剎車、碳纖維前叉外管、碳纖維尾管。這台車沒參加過比賽(當時HRC用二行程NR 500來贏比賽)。但這也指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現在所有MotoGP 賽車都有碳纖維剎車,大部分賽車有碳纖維前叉外管,許多車隊也有碳纖維搖臂。

目前為止,碳纖維剎車對MotoGP的影響最大。這些剎車並不是碳纖維,而是碳製品─一開始是洲際導彈的彈頭使用的複合材質。Wayne Rainey在1988 年的多寧頓公園站的練習賽首次適用碳纖維碟盤與來令片。那讓他留下相當深的印象,使得他要求在比賽中使用,即便那時還未驗證過性能。說服他的不是制動能力改善多少,而是減輕的前輪貫性讓他能在Craner 彎快速的右翻左。他在比賽中也使用碳纖維剎車,儘管在暖身圈的時候,為了讓剎車升溫還差點摔車。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2853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摩托筆記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摩托筆記的沙龍
670會員
328內容數
收錄MotoGP深入報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摩托筆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Crash.net與Pedro Acosta的技師長Paul Trevathan專訪
沒有什麼比抓地力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 2024 年的超強抓地力後輪改變了 MotoGP——這對杜卡迪來說是福音,對 Aprilia 和 KTM 來說則是詛咒。杜卡迪已經研究出了明年如何更好地發揮輪胎性能...
自從贏得2021年的世界冠軍之後,山葉開始一路走下坡。從能經常贏得比賽以及拼頒獎台,Fabio Quartararo與他的隊友的成績也慢慢地開始下滑,一路到連拚前十名都很困難。 成績衰退的原因很難確定。改用不同引擎特性─犧牲操控性提升馬力─起了一些作用,但最大的因素是日本車廠的傳統做法無法跟上歐
Crash.net與Pedro Acosta的技師長Paul Trevathan專訪
沒有什麼比抓地力更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米其林 2024 年的超強抓地力後輪改變了 MotoGP——這對杜卡迪來說是福音,對 Aprilia 和 KTM 來說則是詛咒。杜卡迪已經研究出了明年如何更好地發揮輪胎性能...
自從贏得2021年的世界冠軍之後,山葉開始一路走下坡。從能經常贏得比賽以及拼頒獎台,Fabio Quartararo與他的隊友的成績也慢慢地開始下滑,一路到連拚前十名都很困難。 成績衰退的原因很難確定。改用不同引擎特性─犧牲操控性提升馬力─起了一些作用,但最大的因素是日本車廠的傳統做法無法跟上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