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10/2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設身處地的難處

我們都知道與人相處要懂得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才能理解對方,以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才能審視全局,進而促使事情圓滿、使自己變得圓融。但這是一種客觀描述,真正在「設身處地」的當下,內心是怎麼變化的?是真誠還是受迫,恐怕自己有時也不太清楚。
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該如何待人處事,要與人和善,不要輕易跟別人起衝突;要忍受別人的無禮,不要讓別人覺得自己不好相處,當我們無法排解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就又飄入「設身處地」的說法:你應該要懂得放下自己的成見,去理解對方的難處,只要你依循對方的思緒,你就能「感同身受」。但事實上,內心的狀態並沒有回穩,仍處於一種壓抑狀態。
如果我們為了要讓事情變得順利、讓對方有台階下,或讓自己的說法被對方接受,然後才啟動「設身處地」的模式,這樣的動機並不真誠,一開始自己便不自覺地被自己「設定」,動機是被「設定」的,「設定」是在思考之前,它與思考、行為是相連的,所以我們要回歸到最初,然後試問:為何要設身處地?
最初之時,沒有念頭,那為何要設身處地?
設身處地,應該是沒有動機。帶有目的的設身處地,都是不單純,心思不單純,頻率就會紊亂,它影響的不僅是與對方的連結,還有自己的本心。
要真正進入「設身處地」的狀態,不能壓抑自己的意識,需得放鬆自己,讓自己的磁場自然流動,才能感應到對方的頻率,然後與之共振
當體會到共振的感覺之時,你會拋開自我,自然而然地感受對方的情感,不會在乎講錯什麼話,彼此說的話能引起共鳴,沒有多餘的批判,也沒有刻意要求自己,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發生,與前面提到的「感同身受」,多了一份平和舒適。
然而, 最大的問題在於:如何拋開自我,放鬆自己。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平時得把自己的「」(精氣神、注意力)收回來,並讓身體回到健康狀態,透過身心的淨化,以體會來自本心的平靜與安穩,進而使自己的心志強壯、堅定,內心堅強,便能放下我執,不再壓抑。
其實「設身處地」不是主觀行為,當自己與對方共振之時,自己並不會知道自己正在「設身處地」,而那都是事後或旁觀描述。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