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2/0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晚明文青的品味生活- 《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特展

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會與「流行」、「品味」、「消費」或多或少牽扯上關係,每個人每一天的消費都代表了個人的品味喜好,也多多少少呼應了時代的流行(不只是主流的流行元素,也可以是非主流領域的流行)。而這些品味、流行所帶動的消費,則都反映了消費者的自我形象與價值觀,同時也反映出該時代的社會樣貌。
國立故宮博物院於2019年9月28日開展,一直持續到2020年1月5日的年度特展-《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便從十七世紀頗為流行的鑑賞指南《長物志》為中心,從書畫、器物、古董收藏等方面,一窺明代文人的日常生活。
晚明的品味指南
展覽總共分成「文震亨與長物志」、「文青品味」、「可用之物」、「百匯聚珍」四個主題。進入「文震亨與長物志」展區前會先通過一道設計成文人宅院常見的圓拱隔牆,似是象徵著從二十一世紀走入十七世紀晚明文人的生活空間,接著會在左側的牆上看見文氏家族的家譜,在右側的牆上看到關於這一主題的介紹。
文震亨,字啟美,號木雞生。他出身自明代蘇州極具影響力的文藝世家,明代名畫家文徵明為其曾祖父,文氏一族不乏以詩文書畫名稱一時者,而文震亨更是在明代後期,承繼家族藝文傳統的代表人物。他挾著蘇州文氏的豐厚文化資本,將自己對於琴棋書畫、焚香飲饌、服飾器用、造園布景等的涵養見識,彙編成《長物志》一書,成為晚明時期文雅品味的代表指南,同時也透露出當時的風雅文士對生活各個層面皆細膩講究的生活態度。
此一展區展出許多古籍善本、書畫類作品,其中不乏文震亨與親朋往來的書信、他本人與朋友的收藏,向大眾介紹文震亨的生平與交遊狀況,以及其所編撰、十分受到當時人歡迎、流通甚廣的著作《長物志》的數種版本。
進入展區時通過的圓拱造型隔牆,象徵著即將走入十七世紀文人的生活世界。
進入展區時通過的圓拱造型隔牆,象徵著即將走入十七世紀文人的生活世界。
晚明文人圈的生活樣態
第二個展覽主題「文青品味」,則透過與文震亨心靈契合的收藏家們所收藏的古銅瓷器、法書繪畫、宋元善本等物品與《長物志》內的紀載相對照,呈現以文震亨為代表的古代文人社群對日常用物的樣態與品評的觀點。而鑑別這些古董,莫不從取法古人,自創新意談起,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明代曹昭《格古要論》對於器物的源流考證辨析精確,是後代鑑賞家的指南書籍,文震亨與同時期的賞鑑家們,自然也從古法中找到賞玩的樂趣,器物雖古,但生活中處處新鮮,日日有味。
古代的銅器與玉器是文具用品的極佳選擇。大量的文具也被製作成古代器物或是動物的樣貌。左為嵌金銀天雞手提梁盉,右為嵌金銀蟠螭書鎮。
形塑成童子騎象的水注,則完全觸犯了江南文青「大抵鑄為人形,即非雅器」的忌諱。
第三個展區「可用之物」則以帶有藏家標記的器物-硯台、墨床、硯滴、筆洗、紙鎮、香爐、花瓶等,共同創造十七世紀文人的生活情境,呼應文震亨指出的鑑賞準則以及各自的藏物類別與態度。這些可供清玩或是點綴書齋的用具,展現了特定時空下獨具一格的生活態度。而「可用」與「不可用」的分野,則在細微之處體現了文震亨與其友人們的知識素養與品味判斷。
在這一展區的中央,特別布置出一個明代的書房,桌案上的筆墨紙硯、印章,以及右側桌子的薰香用具、插有花朵的花瓶,左側桌上放著琴、角落還有一個來自日本的漆盒,從書桌往前看,六角形的窗戶裡看見的是外頭牆面以數位動畫方式呈現的《銷閒清課圖》,圖裡描繪了二十種明代後期文人的閒雅生活,雨聲、風聲、鳥鳴聲傳入耳中,再輔以眼前所見的山水花草、泛舟遊湖之景,晚明文人的閒情雅致好似也有幾分浸入了心懷,那份自適確實令人身心舒暢。
現場設置的明代文人書齋情境
仿古新創 名家作坊成時尚
最後一個展區「百匯聚珍」則展現出物流日漸普及,因而帶動各式仿古、新創商品紛繁出呈,大眾對於古董與奢侈品的需求與日俱增,而對鑑賞知識的渴求,也帶動了出版的發展。《陽羨茗壺系》、《方氏墨譜》等等各類收藏品鑑書籍的出現,也成為隨之而來的文化現象。
晚明時代的江南,市場十分活絡,不只王公貴族依照自己的品味訂製器物,附庸風雅的士人追求古代圖錄紀載的三代銅器,市井的作坊商鋪也推出自己店號的商品,而手藝卓絕的匠人,如周丹泉、朱碧山等,也以獨樹一幟的技藝,成為市場競逐追捧的對象、時尚的象徵。
然而到了這個時候,真品價高難求,具有辨識能力者也越來越少,大量迎合市場需求的仿古書畫與器物在市場上流動甚鉅,成為主流,已經與鑑賞書籍中陳述的文人理想有了極大的差距。
嬌黃錐拱獸面文鼎,底部雖寫周丹泉造的款識,但是因為沒有證據能夠說明它的確出自周丹泉之手,因此展覽中館方將其視為隨口耳相傳而產出的名家品牌。周丹泉是活躍於十六世紀末古董收藏界的仿古高手,據傳,他只要能夠親眼見到真品,仔細記錄真品上的紋樣,便能夠仿製出一模一樣的瓷鼎,可見其功力之高。
「張騫乘槎」銀槎,朱碧山款。明代時,朱碧山的銀器十分著名,其作品與當時不同工種的名匠皆「比常價再倍」,足見是當時市場上十分受歡迎的收藏目標。
《小時代的日常:一個十七世紀的生活提案》特展以古籍、書畫、居家用物對映出明代晚期的文人品味,並呈現當時文人階層在社交脈絡中藉物表達心境、彰顯學識品味當中的社經地位。
十七世紀的文青們努力經營古雅生活的點滴細節,演繹了古代的文人日常,為當代生活美學提供了一個參考提案。每個時代都在不同的時間進程上有其推陳出新、值得借鑑參考的面向,生活在流行時尚迅速變換、消費頻繁的二十一世紀的我們,踏著緊湊的步伐度過每一天,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新舊事物,或許我們也可以在日常所需之外,在經濟許可範圍內,嘗試著經營屬於自己的生活品味,在忙碌的生活當中增添一點趣味。
平淡庸碌過日子是生活,閒淡舒適過日子也是生活,如果對經營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沒有頭緒的話,走進台北故宮,晚明文人們的生活或許可以給予一點啟發也不一定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