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階級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
夫人者,貴賤有別,長幼有序。此理固然,不可輕侵。究其因,本性也,非得之於外者。是故人之成群,童叟不分,自成上下。上為尊,可以令下;而下為卑,或畏或諛而從其命。此倫常之於世,衍君臣、親子、師徒、主從之禮,傳世百餘代,猶未見其斷。稱之為情也,實可信之。
然此古道多為今人所鄙。有是乎,見貴者則惡之,見卑者反擁之。何故也?豈今人之不如古人邪?答:不然!乃是古道有所不適也。夫觀古之爭臣,若有直言敢諫者,事成則已,然敗之則何如?輕而貶之,重則獄之,再甚者誅之。常此,則臣為求生皆不諫,或僅以君之所欲者而諫之。思其源,上之權勝於下之權也。此乃利於治乎?此乃害之也!又有作師說,勸人從師而學之。問:何以不從師?答曰:「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論,受上下貴賤之所毒也。此乃利於學乎?此乃害之也!故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以破此論。
問:則如何為是?答:令與受令者,應視其為職務之有別,而非上下之有別也。故令者,雖為眾之所從,不以為貴於人;受令者,雖為君之所用,不以為賤於人。論禮,兩者一,不因令者而少之,不因從者而多之。論能,人本殊異,適材其所而已,不必貴賤。若能乎此,可以成事矣。
----------
[譯文]
人有貴賤的分別、長幼的順序,這是根深蒂固的倫理,不可隨意破壞。如果去探究這個現象的成因,乃是本性所造成的,不是受到後天影響。所以人們若聚集成群,無關乎年齡,他們自己會分出上下。在上位者是尊貴的,可以命令在下位的人;而下位者是卑微的,總是出於恐懼或阿諛奉承的心態而聽從上位者的指揮。這樣的倫常之理用到社會上,便衍生出官與民、監護人與孩子、老師與學生、雇主與員工之間的禮節,幾百個世代過去也不見其消失。所以我們可以確信,這種禮節的來源的確就是人們的本性。
然而這個從古時候傳下來的上下觀念卻被當今的人鄙視。人們見到位高權重者則心生厭惡,看到地位卑微者反而愛護有加。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現代人不如古人講禮嗎?在我看來並不是這樣。這乃是由於舊時傳下來的規矩多有不適當的地方。我們就看看古代的那些諫臣,他們若敢直言規勸他們的君王,成功了倒還好,要是失敗了呢?輕則被降職、重則被關,再更嚴重一點的連命都沒了。常此以往,諫臣們為了保命就都不敢進諫了,就算要說也都挑君王喜歡的話說。像這樣的現象,究其本源,就是因為上位者的權位大於下位者所致。你認為這對國家的治理有幫助嗎?我想不但沒有,反而有害!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韓愈寫師說勸人們去拜師學習。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不喜歡找老師呢?有人這麼回答:「向地位低下的人問學會被視為一種恥辱;而向地位高的人問學又會被當成諂媚。」像這樣的說法,就是受到了上尊下卑觀念的荼毒。這種想法對學習有幫助嗎?並沒有,反而是一種阻礙!因此,韓愈說道:「學生不一定比老師遜色,而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為的就是要糾正前者的想法。
到此,你可能要問了:「那怎麼樣才是對的?」我的回答是:發號施令和接受指令的兩人,我們應當認為是他們的工作內容有區別,而非地位高低。所以,眾人雖然必須聽從指揮者的命令,但後者的身份並沒有比前者高,而前者的身份亦沒有比後者低。若是談到禮節的部分:則兩者應該尊守相同規範;不會因為你是發號施令的人就規矩較少,或者你是接受命令的人就規矩一大堆。談到能力:則每個人的才能本來就不同,我們只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僅此而已,不用去分什麼誰高誰低。若我們的社會可以如此運作,那麼各種事情應該可以運作得更順利才對。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男孩,從右側月台上車 車廂卻開啟了 左側車門 昨天,延著軌道,和他相遇了二十八次 而倔強的右門 至今,未曾打開過 ...
在還未出港之前便想著返航 回到熟悉的港口,與陌生吻別 浪花不時撫過船身 以情人的觸感 一回頭,家鄉別過頭去 帶著遭受背叛的委屈,淚眼婆娑 ...
與高樓抽一根煙 啜飲一口無所事事 然後,將手腳延展,很遠 伸一個橫跨數個世紀的懶腰 ...
『土成市田』是一個位於 XX 的小城市,為 XX 的首都。雖然,它並沒有特別悠久的歷史,卻有著自己特立獨行的風景與文化,別有一番趣味 ...
 在醫院的走道上,男人和使者正在爭執著。  「別忘了,客官不能去打擾生者!尤其應該避免接近⋯」  「我又沒有要去騷擾她的意思!我只是想從遠方看看她而已!這樣難道不行嗎?」  「雖然沒有明令禁止這⋯」  「既然沒有禁止,那還有什麼問題?」男人不自覺地叫嚷起來 ...
一大清早,使者和男人便來到了還魂殿上。還魂官照例坐在那張白色的玉石椅上,正在專心地閱讀。男人不禁好奇,他到底哪來那麼多書可以看。 「聽說你已經在無間地獄裡找到一個值得幫助的靈魂了?」 「是的。」 「人呢?」還魂官淡淡地問。 「在下這就將人帶進來。」使者回應了這個問題,並向著大門走了出去 ...
小男孩,從右側月台上車 車廂卻開啟了 左側車門 昨天,延著軌道,和他相遇了二十八次 而倔強的右門 至今,未曾打開過 ...
在還未出港之前便想著返航 回到熟悉的港口,與陌生吻別 浪花不時撫過船身 以情人的觸感 一回頭,家鄉別過頭去 帶著遭受背叛的委屈,淚眼婆娑 ...
與高樓抽一根煙 啜飲一口無所事事 然後,將手腳延展,很遠 伸一個橫跨數個世紀的懶腰 ...
『土成市田』是一個位於 XX 的小城市,為 XX 的首都。雖然,它並沒有特別悠久的歷史,卻有著自己特立獨行的風景與文化,別有一番趣味 ...
 在醫院的走道上,男人和使者正在爭執著。  「別忘了,客官不能去打擾生者!尤其應該避免接近⋯」  「我又沒有要去騷擾她的意思!我只是想從遠方看看她而已!這樣難道不行嗎?」  「雖然沒有明令禁止這⋯」  「既然沒有禁止,那還有什麼問題?」男人不自覺地叫嚷起來 ...
一大清早,使者和男人便來到了還魂殿上。還魂官照例坐在那張白色的玉石椅上,正在專心地閱讀。男人不禁好奇,他到底哪來那麼多書可以看。 「聽說你已經在無間地獄裡找到一個值得幫助的靈魂了?」 「是的。」 「人呢?」還魂官淡淡地問。 「在下這就將人帶進來。」使者回應了這個問題,並向著大門走了出去 ...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身為幕僚或下屬,若有幸遇知遇的明君或上司,自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這樣的上位,必定是胸懷天下,虛懷若谷。 千古難得一遇。 大多數的上位,志大而才疏,故而多好阿諛奉承之言。所以,不可輕易comment。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職場升遷是一個敏感話題,往往引發意見分歧,且容易造成紛爭和微妙的人際關係。從主管的角度來看,權力拔擢需要謹慎行事,必須對候選人做足功課,並避免陷入認知戰的困境。本文以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名言「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為例,探討職場升遷的諸多複雜因素。
Thumbnail
本文選自昌黎先生集,旨在論述從師問學的重要性。說,文體名,用以說明事理,闡述己見。   中唐時代,多數士大夫自恃門第高貴,而以從師問學為恥,韓愈慨嘆師道淪喪,藉李蟠請學提出重振師道之論,期能轉移風氣。全文緊扣師與道的關係,先以「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確立師道觀,接著批判士大夫恥於從師的
Thumbnail
基層主管是一個薪水還在線性成長,責任卻在指數成長的位置。從原本承接上級指示,變成同時承擔來自上層與基層的「期許/需求」,還要面對自己角色轉換的挑戰。硬著頭皮做,碰的是一鼻子灰。看管理書學,多半離實務操作有距離。 這堂開給主管的工作坊,讓學員帶著經驗來演練,恰恰彌補了學習與實務的落差。
Thumbnail
身為幕僚或下屬,若有幸遇知遇的明君或上司,自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是這樣的上位,必定是胸懷天下,虛懷若谷。 千古難得一遇。 大多數的上位,志大而才疏,故而多好阿諛奉承之言。所以,不可輕易comment。
這篇文章探討了階級制度對人性的影響,指出很多問題表面上是人性問題,實際上是階級思維問題。文章中通過論述例子,從學校、宗教到國家元首,說明階級制度對於個人行為和社會教育的影響。作者提出的問題引人深思,是一篇對當前社會問題的反思和批判。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彼得原理」,指出職場升遷制度導致人才被升到不適任的位置。文中舉例說明,一位能力強的同事升遷為主管後,卻因要求過高使下屬壓力大,反映出職場常見的現象。主管決定員工升遷,拍馬屁者可能比能力強者更易升遷。升遷關鍵在於「拉力」而非「推力」,找對貴人比自身努力重要。
Thumbnail
原文: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這一段講的是統治者的等級之分,無為而之,親民,害怕,侮辱,不信,這些都是百姓對統治者的行為表現。坊間有很多人把這一段用作企業老闆或主管的態度作風來說。從商業的角
Thumbnail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對於人、事、物的不同看法,而此種看法,大多是後天養成的,乃至「習性」取代了「本性」。於是,人間便分出了善惡、是非、美醜、好壞、尊卑等等的不同立場。「習性」既成,代表「認知」已然深化,深化後的認知又會形成「固執」,一旦固執到了極點,即便與外界觀感不符,也很難有所改變。
Thumbnail
職場升遷是一個敏感話題,往往引發意見分歧,且容易造成紛爭和微妙的人際關係。從主管的角度來看,權力拔擢需要謹慎行事,必須對候選人做足功課,並避免陷入認知戰的困境。本文以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名言「謀之在眾,斷之在獨」為例,探討職場升遷的諸多複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