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
夫人者,貴賤有別,長幼有序。此理固然,不可輕侵。究其因,本性也,非得之於外者。是故人之成群,童叟不分,自成上下。上為尊,可以令下;而下為卑,或畏或諛而從其命。此倫常之於世,衍君臣、親子、師徒、主從之禮,傳世百餘代,猶未見其斷。稱之為情也,實可信之。
然此古道多為今人所鄙。有是乎,見貴者則惡之,見卑者反擁之。何故也?豈今人之不如古人邪?答:不然!乃是古道有所不適也。夫觀古之爭臣,若有直言敢諫者,事成則已,然敗之則何如?輕而貶之,重則獄之,再甚者誅之。常此,則臣為求生皆不諫,或僅以君之所欲者而諫之。思其源,上之權勝於下之權也。此乃利於治乎?此乃害之也!又有愈作師說,勸人從師而學之。問:何以不從師?答曰:「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是論,受上下貴賤之所毒也。此乃利於學乎?此乃害之也!故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以破此論。
問:則如何為是?答:令與受令者,應視其為職務之有別,而非上下之有別也。故令者,雖為眾之所從,不以為貴於人;受令者,雖為君之所用,不以為賤於人。論禮,兩者一,不因令者而少之,不因從者而多之。論能,人本殊異,適材其所而已,不必貴賤。若能乎此,可以成事矣。
----------
[譯文]
人有貴賤的分別、長幼的順序,這是根深蒂固的倫理,不可隨意破壞。如果去探究這個現象的成因,乃是本性所造成的,不是受到後天影響。所以人們若聚集成群,無關乎年齡,他們自己會分出上下。在上位者是尊貴的,可以命令在下位的人;而下位者是卑微的,總是出於恐懼或阿諛奉承的心態而聽從上位者的指揮。這樣的倫常之理用到社會上,便衍生出官與民、監護人與孩子、老師與學生、雇主與員工之間的禮節,幾百個世代過去也不見其消失。所以我們可以確信,這種禮節的來源的確就是人們的本性。
然而這個從古時候傳下來的上下觀念卻被當今的人鄙視。人們見到位高權重者則心生厭惡,看到地位卑微者反而愛護有加。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是現代人不如古人講禮嗎?在我看來並不是這樣。這乃是由於舊時傳下來的規矩多有不適當的地方。我們就看看古代的那些諫臣,他們若敢直言規勸他們的君王,成功了倒還好,要是失敗了呢?輕則被降職、重則被關,再更嚴重一點的連命都沒了。常此以往,諫臣們為了保命就都不敢進諫了,就算要說也都挑君王喜歡的話說。像這樣的現象,究其本源,就是因為上位者的權位大於下位者所致。你認為這對國家的治理有幫助嗎?我想不但沒有,反而有害!我們再看另一個例子:韓愈寫師說勸人們去拜師學習。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人們不喜歡找老師呢?有人這麼回答:「向地位低下的人問學會被視為一種恥辱;而向地位高的人問學又會被當成諂媚。」像這樣的說法,就是受到了上尊下卑觀念的荼毒。這種想法對學習有幫助嗎?並沒有,反而是一種阻礙!因此,韓愈說道:「學生不一定比老師遜色,而老師不一定比學生高明」,為的就是要糾正前者的想法。
到此,你可能要問了:「那怎麼樣才是對的?」我的回答是:發號施令和接受指令的兩人,我們應當認為是他們的工作內容有區別,而非地位高低。所以,眾人雖然必須聽從指揮者的命令,但後者的身份並沒有比前者高,而前者的身份亦沒有比後者低。若是談到禮節的部分:則兩者應該尊守相同規範;不會因為你是發號施令的人就規矩較少,或者你是接受命令的人就規矩一大堆。談到能力:則每個人的才能本來就不同,我們只是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僅此而已,不用去分什麼誰高誰低。若我們的社會可以如此運作,那麼各種事情應該可以運作得更順利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