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薩提爾女士的故事(一)

在分享我的學習之前,先分享一、兩個薩提爾女士的故事作為開始,是很有意思的。我已經忘了下列故事是從何處摘錄下來的,一時找不到,之後找到出處會再標示上去,請允許我先將之稍作改寫並分享:
1937年,薩提爾女士在芝加哥大學的社會服務行政管理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在此之前,20歲的她已經擔任過一群孩子(包括弟妹)的校長了。當時,薩提爾女士很難按照規定做相關的個案工作,或是按照既定的格式撰寫報告。有一次,她得了一個「D」的分數,指導教授告訴她:「很顯然你不適合做社工的工作。」我不知道當時的她是否感覺到挫折,但顯然沒有聽從該位指導教授的建議,並已開始直覺地採用了一種不同的路徑去幫助人們。
在70年代,三十多年之後,薩提爾女士發展了家族治療的工作與理論之後,回到該校接受表彰,正是前面那位教授(也是校友)授予了她一枚「金質獎章」,表彰她為人類服務所作出的貢獻。維吉尼亞在頒獎儀式上說:「當我剛到這個學校就讀時,心理充滿了期待和憧憬,但後來我發現,這個學校提供了同樣舊模式的東西,和我在其他學校學過的課程一模一樣。」
然後我對自己說:「以後當我成長時,我要做不一樣的事情。」此時全場起立,報以熱烈的掌聲。
這個故事引發了我一些想法,首先它說明了薩提爾女士更信任她自己的直覺和體驗,才能開創出這樣一個如此不同的、人性化的心理治療的學派,而她也是當年眾多男性治療師、學派的開創者之外的唯一的女性,能夠突破如此多的不利條件和阻礙,實屬不易。同時,也代表著這個學派更看重人性、直覺、體驗,而非理性分析。
此外,薩提爾模式的發展不侷限於學術領域的規範,也很難用那樣的方式進行研究,所以,薩提爾模式常常被學術領域所忽略,但也因如此,這個模式就更多的被成長與體驗性工作坊的形式所傳播與學習,提供一般大眾將其運用在生活之中。
此外,相較於其他學派,薩提爾模式有相當高比例的助人者是屬於「半路出家」的,也就是說,很多原先非專業助人領域的朋友,在薩提爾模式的學習之中獲得了很大的進展與改變之後,決定走上專業助人者之路,分享自己的體驗與感動,陪伴其他生命走上自己的成長之路。我自己就是一個例子。
此外,我想要向台灣的社會工作者致敬!我常常告訴社工朋友們,薩提爾女士其實是社工背景出身的,她發展出的家族治療模式非常適合社工朋友進行系統性的評估和介入,社工原來的工作本來就不僅僅是幫案主或案家連結外部資源,而更是直接進入家庭中工作,為他們連結彼此以及內在的資源。薩提爾女士剛開始成立工作室時,就是專門協助醫院已經放棄或認為無法治療的朋友,她真是一位社工界的先驅和模範。
下一個薩提爾女士的故事就是談她如何開始以家庭為單位來工作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