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了薩提爾工作坊,不同的老師講課,有不同的收穫。對我而言,上課總是有很多觸動,不知道是自己累積壓抑太久,還是太容易感同身受。
從小我們就被「成效」綁架,老師上課內容如果都有吸收,考試成績就應該趨近滿分。長大了,去進修課程回來,理應就要有些收穫跟改變。這樣的速食文化,根深蒂固的種在我們心裡,鞭叱著我們進步成長。
我也是這樣長大的,從以前到現在,我總是努力地去達標,以滿足他人與自己的期待。
但是當我上工作坊,學習薩提爾模式,想要試著改變並更靠近自己時,卻充滿著挫折與困惑。生活應對不時回到慣性,覺察之後又懊惱自責;或者親密的家人困惑著我的轉變,未給予正面的回應,甚至用指責的方式,企盼我回到以前那個習慣討好的自己。
老師以豐富的自身經驗,穿插雕塑和生活分享,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樣反覆的歷程、被打回原形的狀態,是自然且正常的。學習的路上,我們可以做不好,可以跌跌撞撞,這些都是寶貴的經驗。重要的是,持續的在這條路上學習前進。
薩提爾女士被譽為家族治療大師,即使像她成為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仍然歷經三次婚姻,自己的弟弟自殺;但她沒有因為這樣的人生際遇,而氣餒或放棄她可以對人的幫助;以至於她的薩提爾模式得以流傳下來,幫助世界上無數的人。
我們身上有許多角色,妻子的角色、媽媽的角色、女兒的角色、姊姊的角色、孫女的角色等等;可能有時候某個角色會做不好,但並不會影響到其他角色價值。比如雖然是5分的女兒,但卻可能是8分的媽媽。
我們能否有接受挫敗的勇氣,接納自己做得不夠好,但依然能肯定自我,欣賞自己。
工作坊裡透過小組練習與討論,真實體驗如何將薩提爾模式、對話,落實與應用在生活中,老師用生活化的詮釋,讓薩提爾更接近人性,學習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