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3/12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真正困住你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太執著

    今天晚上參加你所不知道的臨床心理師毛毛兔辦的活動,沒想到一轉眼間就過了10年,我很榮幸可以參加到裡面的一半以上的日子。然而,在聊天的過程當中我們聊到了「原型食物」,可能有在健身或者是在控制飲食的人都知道吃這種食物比較健康,可是我一直對「到底怎麼樣才算原型食物」這件事情感到非常困惑。
    網路上面找到的定義是:
    「原型食物(Whole food)是指你「看得出它原來是長什麼樣子的食物」,這些東西並不需要被標示「成份」,例如蔬菜、雞胸肉、堅果、雞蛋等。」()
    我所能夠找到最接近的論文內容節錄大概如下:
    「低脂植物性飲食(whole food plant-based diet ,大約7–15%的總脂肪能量來自脂肪)⋯⋯ 先前的研究已經證明這種飲食可以達到最佳效果,尤其是在心髒病和體重減輕方面。這種飲食方法包括全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我們鼓勵馬鈴薯,紅薯,麵包,穀物和麵食等澱粉滿足食慾。要求參與者避免使用精製油(例如橄欖油或椰子油)和動物產品(肉,魚,蛋和奶製品)。我們不鼓勵堅果和鱷梨等高脂植物性食品以及高度加工的食品。我們鼓勵參與者盡量減少糖,鹽和含咖啡因的飲料。」(,這段是發表在Nature上面的節錄,應該夠嚴謹了吧?)
    結果搞了老半天還是沒有什麼明確的定義,好像就是一些食物的分類
    • 幾乎沒有經過什麼加工的食物我們稱做原型食物,例如地瓜、蕃茄、草莓、雞胸肉、鮪魚等等。
    • 有過度加工的或者是看不出食物原本形狀的我們稱作加工食品,例如醬油膏、烏醋、各種複方調味料、烘焙過的餅乾、雞蛋糕、蛋餅等等。
    • 超級超級精緻的食物我們稱為超級加工食品,例如下圖()。

    上面這個分類有一個問題
    那你現在知道地瓜是原型食物,地瓜球就不是了,因為改變的形狀又加入了其他的調味料,所以它就是加工食品,但我們來考慮下面幾種曖昧不明的狀況:
    • 捷運站口「單親媽媽賣的那種烤地瓜」算嗎?烤地瓜如果外面再塗上糖漿算嗎?你還是知道他是地瓜啊,只是加了糖,到底算不算原型食物?
    • 草莓如果上面淋上了糖霜算嗎?那糖葫蘆呢?我們都知道糖衣底下的東西是什麼,也知道外面的是糖,這樣還是原型食物嗎?
    • 講一個極端一點的好了。水應該是原型食物吧?那氣泡水呢(加入了二氧化碳)?如果你覺得氣泡水不是,那麼和空氣接觸過後的水也溶了一些氧氣和二氧化碳在裡面,那你喝的每一杯水不都不算原型食物嗎?再退一步,你在一杯水裡面吐了一口口水那算嗎?你喝到肚子裡面的水不都已經參雜了口水嗎?
    因為實在太痛苦了,所以我回家路上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怎麼想都想不到,也找了資料,可是都沒有一個明確清楚的定義。我本來想像出來的方案是:是不是原型食物並不是一個全有或者是全無的問題,這是一個連續性的問題,例如下面這張圖
    換句話說,有些食物會比較接近原型食物,有些會比較接近加工食品,除非像水果、川燙後的雞胸肉等等「完全沒有經過人工改造」的食物,沒有什麼東西是百分之百的原型食物。
    可是當我這樣說的時候,在座的心理師都不同意。讓我更覺得困惑了。

    想要「擁有」的成癮
    不過還好他們都不同意,所以讓我去思考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我這麼在意一個東西是會不是、好或不好、一定要黑白二分?我甚至為了知道這件事情的答案,熬夜查資料,不然覺得根本就沒辦法睡覺。
    後來我終於懂了,原來從頭到尾困住我的都不是這個專有名詞本身,而是我的執著。好多的時候,我想要知道的東西就會想要趕快知道、我想得到的東西就會想要去抓,不管那個東西是什麼,我在意的是那個「抓到的快感」。今天在第15屆台灣心理學治療聯合會當中,講師陳建鴻醫師(台灣版本翻譯者)提到了一個很棒的例子:
    真正迷上夾娃娃機的老司機,往往讓他成癮的不是娃娃本身,而是那個「夾到東西」的快感!
    • 新手可能會說:我想要夾這個!
    • 老司機會說:這個比較有機會中!
    所以重點並不在於那個東西本身,而在於「擁有」的感覺,可能是「得到」了一隻娃娃(但從來不會去摸它)或買了一本書(但從來不會去看它)。所以我今天就手滑不小心買了這麼多本⋯⋯
    除了對於購物買書的成癮之外,我的狀況比上面這些更複雜一點,我是對於「我想要知道的東西我一定要搞清楚而且要區分明白,如果我找到答案我就會覺得很爽」的成癮。這就是陳建鴻說的:「反覆想一件事情也會成癮,因為做這件事情本身就給你帶來回饋。」 這就是為什麼某些人總是會很執著前任、總是會反覆覺得自己很不好、我是會煩不擔心其他人怎麼看他,因為在這個擔心的過程當中他獲得一種難以言喻的習慣和舒適的感覺。

    不確定感症候群
    講回來我好像也是一樣。從頭到尾我要的根本都不是「真正了解什麼是原型食物」,而是想要「抓到」這個概念和知識的確切定義,我想要一個確定的東西、沒辦法接受不確定的感覺。
    我把這樣子的狀況稱做「不確定感症候群」,泛指沒有辦法忍受不確定性、凡事都一定要黑白分明、用二分法、好人壞人、一定要知道某樣東西是屬於這一類或不是屬於這類、無法等待模糊的答案等等的人。
    可是這個世界是很複雜的, 100個學者就有100的定義,所以如果要真的找到一個放諸四海皆准的定義,光是做這件事情本身就會搞死你。
    到最後有一天會明白,真正困住你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你的太執著。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