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非暴力溝通的對話練習》讀書會有三個體會,迫不及待想分享給大家!
1.非暴力溝通=/=四步驟。
比起步驟更重要的,是連結自己的心。很多時候你覺得溝通沒有用,並不是因為你開口說了什麼,而是你在開口講話之前,沒有好好的和自己先在一起一段時間。當你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就很難達到溝通的目的。
我自己也常常去企業演講這個主題,但今天改當聽眾,才發現一件事:原來我離自己的感受這麼遠。「你今天的天氣如何?」課堂一開始Ariel就問大家。天哪,我真的是好久沒問自己這個問題了。我在對話框打下:「有點累,想睡覺。」然後就沒有了,同時也發現自己的情緒詞是很匱乏的。
每天花點時間連結自己,身體會感謝你。
2.請求=/=情緒勒索。
在非暴力溝通當中,提出請求並不代表對方一定要滿足你的需求,尤其是當對方無法滿足你需求的時候,更重要的是:「此刻你可以為自己做點什麼」。如果你是一個不習慣對他人提出請求的人,很有可能你也很少回應自己的需求——明明肚子餓,但卻忙著工作、明明想休息,卻硬是滑手機、明明很愛一個人,但卻不敢開口說。先練習對自己好一點,往往才有「膽量」在關係中守護自己的界線。
請求並不是代表對方一定要「幫你完成某件事或按照你的方式做」,有一種神秘的請求叫做「連結請求 」(process request):你不一定要替我做點什麼,但我希望你有在聽,而且有聽懂。
你只是渴望被了解,而且不強迫對方一定要滿足你的需求,所以這裡的「請求」當然跟情緒勒索很不同,不用害怕自己因為開口說了就變成勒索別人的那個人(倒是可以想想:是不是有些時候你會「自我勒索」?)
3.先連結自己,再連結他人,最後連結事物。
當你沒有辦法連結自己的時候,你與所有外在的連結都會失效。你可能一天見很多人、做很多事,但還是覺得空虛沒有意義,因為你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你沒有和自己「在」一起。
今天讀到這一段真是當頭棒喝,我經常一邊吃飯一邊做事,然後一邊跟人聊天,看起來一次連結三項,但實際上根本沒有連結任何一項。下次跟人講話的時候,先放下手上的事情,看看對方,當你真實的看見對方的時候,你也能真實的看見自己,而不是被日常瑣事給堆積。
蠻喜歡今天的讀書會,我覺得踢法(Tifa) 節奏掌握得很好,刻意慢下來,讓大家可以好好體會自己;同學們的討論也很有趣,有人談到要區分控訴跟感受,蠻難的,又有人談到,蠻多時候我們會不知道自己的表層需求下面真實的需求是什麼。我超同意舉雙手贊成!(今天想需求的時候,我的眉毛都皺在一起,覺得好難啊,我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最後分享take home
- 開口說話前先連結自己
- 每天給自己一點時間自我觸碰(你今天碰觸你的心靈了嗎?)
- 要滑手機的時候,先做了三次深呼吸,問問自己:我現在要逃避的感受是什麼?
對自己疏離,溝通就會小心翼翼;對自己溫柔,就不怕別人遠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