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 - 民族主義、國家之於台灣 系列之三

民族主義與國家之於台灣,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很完全的型態在。主要的問題讀者都清楚,是卡在國家認同上,但這很弔詭的是,台灣的民族主義還沒形成,但檯面上政黨所提的概念,就跟型塑民族國家的過程是一樣的。
民進黨的就不用多提,他們的問題在於,台灣並不是絕大多數人都認同這套,以台灣土地為本的民族主義(血緣那種反對的人更多)。國民黨的問題更大,他們不願意接受民進黨搶先的「台灣人」論述,就直接延用以往中國民族主義的論述,硬是套在台上。(註:民進黨自己內部也還沒有取得普遍共識的一套說法
這裡就形成多重弔詭,「台灣人」的稱呼與認同,可以說是現在全國共同的觀點,極少數人才會先稱呼自己是「中國人」,再稱「台灣人」。可是國民黨的作法是,將民族的稱號,用國家的國號取代,也就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這種說法是混淆視聽,讀者在前兩部看到的民族主義與國家形成上,應該都可以看出,政府的稱呼與民族的稱呼是兩回事。(註:換言之,國民黨在模糊政治性與社會性的敘述。)
國民黨並未想對此定義,他們用另一種方法來替代,就是將兩岸三地乃至海外有類似背景者統稱「華人」。這也代表著,他們從未想過要建立一套具有社會契約觀的民族主義,也不想承認目前在台灣這個地區上的政府,其實是依照武力方式所建立起的。
這造成台灣現在根本就還不是一個民族國家,但是由於地理與歷史因素形成的封閉性,使得台灣島內的新生代,對台灣民族主義是有「天命感」的,這點只要問年輕人的自我認同,九成以上都認為是「台灣人」,就可以知道這是渾然天成,不管課本跟媒體的教育,一般人直覺上對自我的認定就是如此。
更不提,近十幾年來政府是由民選,民主制度在實質上,實踐了民族國家的政治運作概念,這反過來強化了新生代對於國家認同的強度。所以我們在符號圖騰上可以發現,只要在運動比賽或是對外活動上,多數人都會選擇拿國旗、在身上國旗塗鴉,不管這面國旗、這個國號等符號,其原始設計上是否真的具有民族主義的意義在,至少台灣民眾選擇賦予其民族主義的意義。(註:這有契約的觀念在裡面。)
要改變這種狀態,只有「引入外力」,例如中國的媒體與宣傳可以進入台灣內部。但由於台灣的民主制度實質上就是在強化民族主義,所以剩下唯一一條路,就是統一,然後再利用強制力改變認同。(註:讀者可以發現,中國的宣傳對台灣人來說通常都是反效果,這是典型的具有民族意識的國民特徵。)
筆者之前在台灣的民族主義幾篇中有討論過這些問題,以「中國人」作為一個民族主義的象徵,或是以「華人」來作一種泛稱,這種透過血統與文化來源,來型塑民族國家的方法在台灣已經行不通了,更不提中國不打算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
現在最佳的選擇,就是透過民主程序,達成一個廣泛台灣內部的共識,這個共識將會形成一個社會契約型的民族國家,而且除非台灣的民主化停滯或倒退,不然無可逆轉。
說穿了,台灣現在的國家認同問題,不過是「中國人」與「台灣人」兩種符號所產出的統獨問題而已。無論你喜不喜歡,只要讀者你還是用模糊的方式使用華人或是中國人的來稱呼自己,這基本上就是支持統一。沒有一個民族國家會建立在認同外國上的。(註:獨立問題是一個定義問題,擁有軍隊跟不受侵犯的主權,實質上就是獨立。要統一除非台灣主動放棄主權,不然中國就只能武力侵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