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有機會聽很多不同風格的講師上課,發現成功的演講,和一場成功的採訪,都有個共同點,就是----「自我揭露」。
記得在一次很熱忱的分享這個名詞時,有個朋友問我:「不能講自我介紹,一定要講自我揭露比較厲害嗎?」
除了對他翻白眼外,我也只能感歎,對一個習慣「直腸言」的人來說,每天都在自我揭露、暴露個沒完,我們實在比不上他的境界,所以這場對話後來無疾而終。
自我揭露當然跟自我介紹不一樣,我曾多次和受訪者分享這個不記得從哪學來的名詞時,才從一個有社工背景的受訪者身上學到,原來這是社工的一個概念。
雖然不知道正統的意思為何,但我的解讀是這樣的,和總是正面表列的自我介紹不同,自我揭露需要坦承你最脆弱,甚至內心最藏汙納垢的角落,為的是跟眼前的物件/受訪者/聽眾的某種情境呼應。
一次成功的採訪,必須適時透過對話,甚至自我揭露,讓對方知道你和他曾有著同樣情境。即使是商業的廣編稿,如果沒有自我揭露往下挖深,光用校長/師長官方的話來寫,保證你自己看了也食不下嚥。
而一個成功的演講者,也必須不吝把自己暴露在大眾面前,揭露的不是目前的成就,不是過去的辛苦(因為誰不辛苦),而是接近「恥度」邊緣(是指有點已經有點羞於提及的事啦)的過去,讓台下聽眾知道,臺上這個人並非高高在上,目前的成果是因為他曾經比你慘,甚至,他到現在都不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停止努力。
至於小說作者的揭露,是需要經過轉換的,甚至是大幅度的轉換,也可能是性別互換。很可能,故事中的大部分角色,都是你多重人格的自我對話,就像一場和自己的辯論比賽,你習慣站在正方,又偶爾覺得反方的立場迷人。
很可能,你的男女主角談著戀愛,但其實是你的左手,希望與你的右手交迭,給自己一個深深的擁抱。
但自我揭露、投射,不只是為了自己,仍然是為了台下的觀眾。但放心,讀者並不要你絮絮叨叨的坦承從小到大所有的疤痕。你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不同面向先「扁平化」成一個基礎原型,再想辦法把他弄圓。
一個成功的人物,如果沒有作者的自我投射,是難以感動人的。無論是你認為的通俗小說,或是當代是通俗,數百年後卻成為經典的作品,都需要從誠實面對自己,坦承把自己剖開,把心捧在讀者面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