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蓊鬱的森林中,有地衣苔蘚類、蕨類、灌木、喬木,各種花草、攀藤植物交錯生長。每株植物依據破土生長的那片區域,分配到的陽光、雨水資源,竭盡所能延續生命及繁衍。高大的林木有的筆直入天,有的扭腰擺臀,以幾何線性延展。渺小的人類讚嘆大自然美景,欣賞生物強勁的生命力,以各自獨特姿態生存。回頭看人類,同樣是大自然萬物的一份子,有不同膚色、不同種族、有高有矮、有人易怒有人易感、外貌、感官,成千上萬種組合,也以各自獨特姿態生存。同為生物,只要給我們健康的環境(土壤)、陽光和水,都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成長。
實際到桃樂蘇的工作場域,主要服務對象為身障者,大多是因為意外傷害、中風或是慢性病導致截肢,因此移動時需要輪椅、拐杖等輔具。他們大多為經濟弱勢或是家庭支持度薄弱,在遭逢人生變故之際無法在社區獨立生活,因此經社會局轉介安置於桃樂蘇就職的社福機構,也就是這裡的「住民」。
一開始跟她討論我內容,我說我沒有特殊才藝,好像只有「聊天」功能,真的可以去嗎?她說:「不然你來當電腦老師好了!很多住民想學怎麼使用電腦。」我想像一下在家教我爸使用word、excel、上網的情境,好像可以!在她的引導下,當時有五人報名,排好時間,一對一個別詢問想要學的項目,讓我跟住民大哥們有很順暢的第一步接觸。每次去都是從一早到下午,再跟著桃樂蘇下班去吃晚餐。站在第三方的視角,觀察所有的互動模式,對於桃樂蘇和她所有的同事,深感佩服。而住民大哥們也待我如小妹如朋友,分享故事也關心我會不會冷,借我外套;後來,我也變成要規勸他們乖乖吃藥的叨念者。
一切就像是你我之間最平淡的日常。
我們都是獨特的存在且值得被善待
社工的工作內容和服務對象,通常是在輔助他人獲得更周全的照顧,並回歸生活正軌。社工自己的生活,不像一般上班族或其他服務業,有固定的上班區間。遇到服務對象或是家屬的緊急問題,不論是白天、夜晚、凌晨,一下就得私人生活切換成工作模式。然而薪資福利,往往不成正比;工作熱誠消磨的速度,也常在繁雜的人事和各種不可控因素下,逐漸加快。
桃樂蘇也曾經有過轉職的念頭,只是在這些時間點,都遇見很棒的同事,還有一位影響她社工職涯最深的楊老師。
曾經有一位同事,是重度身心障礙孩子的媽媽,因為認識了楊老師,開始用不同的角度看自己的小孩,也用不同於傳統的方式對待她。所以,桃樂蘇說她當初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非常訝異原本判定可能要躺在教養院一輩子的人,因為照顧者觀點的轉換,讓她即便是外顯表現上的確和多數小孩不同,走路也不太平穩,但如果想逛街就會讓他嘗試去做,想擁有自己的手機,過一般的生活,也是能試著完成。這樣單純的想望,我們都有,只是實現的難易度不同而已。
楊老師喜歡爬山,通常用大自然的生態中可觀察到的現象來比喻。他曾提到的「生命支持系統」的照護方式;意思是創造一個豐富、多元、健康的環境,不管何種樣態的生命,一旦進入這個氛圍,都會獲得支持,並找到自己的出路。所以不一定要聚焦在單獨生命體的「缺陷」或「異常」,應該試著去營造整個環境氛圍,很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或是說不再是問題。環境變得豐富多元、變得好玩,整體情境變得有機動態,就會形成平衡健康的狀態。因此,在當時青少年身心障礙照護機構服務的桃樂蘇,他們剛接手日間照顧的業務,就去請教楊老師該怎麼做比較好。他的建議就是把環境弄得豐富多元又好玩,一定要好玩!這樣一來不論是服務對象、工作人員、家長,都會覺得有活力有趣。然而在請教楊老師的當下,他們也早就準備了課表,想探詢這樣的方式是否也能並行。楊老師只問他們:「你們自己覺得好玩嗎?」後來他們就把手上的課表都放一邊,前三個月就直接就帶著服務對象玩遍院區附近的大小景點和秘境,再去菜市場買菜,回來做自己的午餐,好好的學習過生活,後續才開始延伸成其他的課程活動。
如果我們看待身心障礙者的角度,就如同我們在看待朋友的特殊個性—他的個性很龜毛、他很暴躁易怒,就是他這個人的其中一項特質,知道如何與他相處應對即可。回到身心障礙者亦然。不必過度聚焦放大在他少了一隻手一雙腳,只要知道如何相處即可。
陶冶式情境教學的魔法
一般在身心障礙機構,可能會講求結構分析去拆解步驟,讓服務對象達成學習目標。而楊老師主張營造自然順向氛圍的方式,讓學習新事物不是一種「必須」要會的壓力。假設要讓一位初到新環境的服務對象學會跟大家一起洗碗,一開始可以先讓他在飯後走到水槽附近,先觀察大家在洗碗這件事,之後當他適應環境後,較為放鬆了,在用餐完也想加入大家時,再進一步示範,帶著他逐次逐步直到能獨立完成。比起一開始就要他看著老師,學習洗碗五步驟,每次吃完飯都要驗收洗碗成果的壓力,楊老師的方式,好像比較容易讓人樂於洗碗。
而結構式、分析式的教法仍舊需要保留,尤其是對心智障、自閉症者。但只是要不斷提醒所有照護者,人不是機器,大家不能只著重在訓練,就像醫生看到病只聚焦在如何治療,而沒看到這個人他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心裡的想法是什麼。訓練應該是要跟生活有關,而不只是訓練。
有次機構安排大家體檢,其中一位服務對象,非常害怕抽血,每次都是以非常悲壯的狀態抗拒這個檢查項目。桃樂蘇跟同事們決定要來試試陶冶式情境教學的方式。在體檢前一天就先預告、放影片說明,體檢當天先讓他排在抽血的隊伍後方,讓他先看著大家排隊抽血的樣子,等到前面的人慢慢變少了,再不經意的說:「咦!下一個換誰啦?喔!換你了」然後,他就這樣順利完成抽血。連媽媽都驚訝不已,不敢相信每次抽血打針都要出動好幾個人壓制才能完成的孩子,這次居然這麼乖順的完成這項檢查。
人生目標是創造別人成為卓越的機會
楊老師影響桃樂蘇最重要的一段話是:「你認為道場在哪裡?在佛堂?寺廟?或是很神聖的地方?其實如果認真把當下眼前的小事做到最好最圓滿,即使只是包尿布這件小事,那這裡就是最好的道場。」
每次去桃樂蘇的機構當陪伴志工時,晚餐我們會討論住民最近發生的事,有些時候她會說下次可以跟誰聊聊,他比較少跟其他人聊天;或是引導訪問誰,也會聽她想做的有趣活動。也常常看她在現場和護理長跟服務對象互動的樣子,或是人力不夠的時候,拿起拖把拖地板,瞻前顧後,跟服務對象跟朋友般的對話,就像一開始我在讀書會遇見她的那個樣子,一樣很幽默。
她在訪談過程中說她生平無大志,也不是卓越的人。不過,如果可以創造別人成功卓越的機會,這樣好像自己也算是卓越的人吧!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機構裡有好幾位住民因為她和其他外部老師,找到自己的興趣。有鋁線創作、燒烙畫、廢紙箱模型製作,有兩位住民還因而有機會出國比賽,跟其他國家的藝術家交流。比賽回國,跟住民聊天時,從他臉上的光采跟滔滔不絕的樣子,知道這件事對他的重要性。
他發現自己也可以站上舞台被看見!
最後,桃樂蘇對青年學子的建議是—趁年輕學習力好,體力也好的時候,瘋狂去嘗試想做的事。即便是別人認為沒有意義的事,長大之後都一定會為自己留下回憶、經驗、故事。
好好地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