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身障者的就業就只能當公務員嗎?我想這本書或許可以給你不同的想像,且你也可以看見身障者的心境及身障者與環境的關係,同時也是給「輪椅族」想要出遊時可以有一個參考書目。
二、身障者所要面對的課題
這些課題會隨著發展階段、嚴重程度、發生的時間(先天、後天)而有所差異,因為作者是後天因為中風的關係她要面對的課題有
1. 過去與現在身體能力的差異:
過去我能跑能跳、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拿起一杯水,為何在一瞬間這些事情我都做不到了,這些差異讓她無法接受;甚至希望這是一場夢,所以她拼了命希望手腳能動一動,但它就是不甩我。
2. 重新安排生涯規劃
3. 心情層面:
(1)沮喪:一想到要面對明天及未來,心底無比的沉重,每天都度日如年好想逃離這個世界,希望這一切都是假的,我天天都以淚洗面。
(2)出現自殺的念頭:我天天都以淚洗面,時常想者不如死一死算了,反正我本來就沒什麼優點,現在感覺得活著毫無意義,只會拖累別人。
(3)憤怒與自責:為什麼是我呢?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呢?是不是我當初不要做某些事情今天就不會變這樣?是不是我要早點去醫院就診就好了呢?
(4)逐漸接納自己:她一開始只是因為復健實在太無聊了,因此腦中就突然浮現出一個想法何不試試到外面復健呢?這個想法讓她逐漸看到自己的優勢,我想這就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最佳寫照吧。
有時想要安慰別人時並不是要求別人要正面思考,而是幫助別人看見自己的優勢
三、開始走到戶外展開旅行
作者一開始參加一般團,心裡還是會有些壓力,覺得坐輪椅的我,會不會造成別人的麻煩,或耽誤大家行程?也擔心別人用異樣眼光看我:「你都這麼不方便了,為什麼還出來玩?」
經過實際參與後才發現是多慮了,因為有時身障者其實只需要別人的稍微協助,就可以跟大家做到一樣的事情,但我認為前提是身障者必須了解自己的優劣勢,並且事先跟夥伴們溝通,因為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身障者的需求,我想我與作者有共同的感受是「其實一般人都是很友善,且願意協助我們」
看到此或許有些身障者會問如果我不夠了解自己的優劣勢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這有可能是你的「社會刺激」不夠,所以我認為你可以上網看看一些相關文獻及書籍、問一些有經驗的人、親身實際參與,我想這都有助於你更加了解自己。
唯有溝通及親自找尋解決方案,這些經驗才會是我們的;且別人也才知道如何幫助你
四、把興趣跟工作結合:
一開始作者原本希望家人可以帶她去玩,但家人有些擔心,所以遲遲沒成行,可是作者很不甘心,所以就決定開車自行前往,當時車上還有一些空位,所以就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加上看護一起去;回程後她暗自慶幸沒有因為家人的反對而放棄這次的旅遊,我想這這次的旅行一定也打開了她的視野,因此她就開始思考著「眾樂樂」的方案;直到在台北脊髓損傷協會的協助下才找到了眾樂樂的方案。
看到此或許有些身障者會問如果我遇到家人反對該怎麼辦呢?
我覺得家人是因為愛我們才會擔心我們,所以此時盡量還是要先跟家人溝通看看是否能抓出一個平衡點,如果真的遇到無法溝通的狀況出現時那就用實際行動證明給他們看;但前提是我們要對自己有足夠的了解。
五、用旅遊改變台灣的無障礙環境
在這本書中你會發現到作者利用自己的經驗及工作來改善台灣的無障礙環境,我想這也提醒著我們要將在生活中所體驗到的「不友善」經驗反映給相關單位了解,或許相關單位有時無法即時改善,但我相信大部分的單位只要給他們「時間、經濟利益」我相信他們就會願意做適度的調整。
或許要做反映這個行為時,有人會擔心別人是否覺得我很煩、我的需求是否跟大家一樣呢?......等情緒出現,但我想跟這些人說有反應才有機會讓相關單位聽到你的需求,進而去評估看看是否能夠打造「共融式環境」即使反映過後期待的結果沒有出現,我認為我們也無需太失望,因為就如同作者所說的「我們本來就不同,何必跟別人相同?所以我們不應該期待每個身障朋友們都是生命鬥士來完成每件事情」。
我們需要做的工作是了解其中的原因,並且協助相關單位打造共融式環境
六、為何共融式環境很重要
有些人會覺得我們可以靠工具解決(人力搬運輪椅、自己帶斜坡使輪椅族可以通過),但就如同作者所說的「來這裡不會只有我們,如果你願意改為無障礙設施,將能嘉惠所有有輪椅族,而且這不只是友善輪椅族設施,對於嬰兒推車或帶行李箱的客人也都大有幫助,大家會覺得你們設計的很貼心」此外作者也會提到人力協助有其風險,因為電動輪椅很重,若沒有友善輪椅族的設施,一一由人力搬抬,其實既辛苦又危險,尤其遇到像我們這樣一、二十人的輪椅團,工作人員肯定會累癱。
👉喜歡此篇文章的人可以幫我拍手五下(在頁面的最底下)or贊助我讓我可以有些微薄的收入。
👉拍手是不用花半毛錢的,只需登入gmail、FB......等社群軟體就可以幫助我有收入囉。
👉歡迎大家可以追蹤我,這樣子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我熱騰騰的最新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