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莎選讀—練習自在面對衝突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是否曾有過類似的經驗,跟某些人感覺就是磁場不合偏偏卻需要一起共事?或是平時是人人稱讚的好好先生或好好小姐,但在某些情況下卻不自覺失控或做出自覺不像自己的事情?
《練習自在面對衝突》一書簡單地用了幾個問題跟為數不少的案例,邀請讀者自我剖析衝突背後最根本的價值觀的差異。不妨試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假設你要向陌生人形容自己,而你希望對方得知所有跟你有關的一切,前提在於那是你想透露的資訊。請列舉六個詞、八個詞或十個詞來形容自己。
2. 請說出哪種狀況往往會引發自己最壞的一面?(而這通常涉及第二個人)
3. 哪些認知概念可以中斷那樣的反應?進而將負面情緒轉換成正面回應?
以上的問題是從最自我且內心的層次,探求個人最在意的價值觀,而這些的價值觀往往就類似我們身上所穿著制服,代表了個人在面對世界跟他人的樣貌,也是衝突的觸發因子。所以,每當這些價值觀感到被冒犯時,往往就是衝突的開始,而會引發我們最不想看到自己較為不堪或失控的一面。
如果某人的價值觀內有「為人著想」這一項,那麼可能在碰到有汽車駕駛人在路口沒有禮讓行人就逕行穿越,就足以引發正在行走路人的怒氣。或是碰到價值觀內有「遵守規則」這一項的人,對於那些繞過既有規則的小聰明或是不被懲罰的錯誤,就有可能引起他的不滿或衝突
但書中提到了很重要一個觀念,當我們可以理解自己為什麼或在什麼情況下會被冒犯的原因、他人的價值觀很可能跟我們相異,以及價值觀其實沒有好壞只有不同的事實,我們就可以用更持平的態度,去看待在衝突當中的自己與他人。
表明自己的價值觀的同時,也同時在了解自己的觸發因子跟有可能會讓自己反應惡化的狀況。雖然價值觀的差異不可避免,但理解價值觀差異,以及個人針對價值觀產生的反應,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他的行為與你無關,你的反應才跟你有關係」像是一句神秘的咒語,說明了具有特定價值觀的人,無論面對的人是誰,他展現的行為就是自身價值觀的反映。感覺被觸怒的人,可能是價值觀自覺被冒犯,或是覺得他人的價值觀強加在自己身上,無論是因為哪一種狀況被引發情緒,其實自己就是那個產生問題也可以解決問題的人。
從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價值觀開始,也像是在撰寫自己跟他人的使用說明書,小至玩具、家電、電子產品,大至汽車跟飛機,如果我們在使用這些無生命的物品時都會記得詳閱說明書,以讓產品能夠發揮最大的功效。對於生長背景各異和價值觀殊異的個人,我們是否也該發揮更多的耐心,了解自己跟他人的關鍵字,讓理解不同的價值觀成為共通語言,也將自己從以往看似必然人際衝突和懊悔中解放出來。
購書連結:
練習自在面對衝突
職涯像是不同目的地的旅行,每次路上收盡的風景都是未來人生的養分,願每個人都有自己一段美好的旅程!Bon Voyag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過往手扶梯式的職涯經營模式(加入一家大型企業、接受企業訓練、在企業升遷與退休)和終身雇用制已然不再,而強調創新、利基市場、結盟的「矽谷模式」取代了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底特律模式」,加上大量不可預期但影響到全球人類經濟生活的天災、大規模傳染疾病的「黑天鵝事件」,因為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而影響全球。
《陽光普照》片子的一開頭,從斷肢開始作為強烈的視覺譬喻,開啟了幾個家庭跟少年彼此交錯又斷裂的人生軸線。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過,雖然生活一切平靜如昔,手邊在忙的事情也看似順利,好像沒什麼好擔心、沒什麼好憂慮的,但心裡對於人生總有一些疑問,無法具象也不知道要向誰請教。 人生給的答案訪問了世上最傑出的一群人,給出他們對人生問題的答案,期盼這些答案也能照亮你現在腳下的路。
一直以來,我都是紀錄片的愛好者,除了喜歡藉由導演的鏡頭所呈現的觀點之外,我也樂於探知,現實世界中因為地域、階層、文化、語言的阻隔所被隱蔽的細節。
在過往手扶梯式的職涯經營模式(加入一家大型企業、接受企業訓練、在企業升遷與退休)和終身雇用制已然不再,而強調創新、利基市場、結盟的「矽谷模式」取代了大量生產與大量消費的「底特律模式」,加上大量不可預期但影響到全球人類經濟生活的天災、大規模傳染疾病的「黑天鵝事件」,因為科技發展與經濟發展而影響全球。
《陽光普照》片子的一開頭,從斷肢開始作為強烈的視覺譬喻,開啟了幾個家庭跟少年彼此交錯又斷裂的人生軸線。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過,雖然生活一切平靜如昔,手邊在忙的事情也看似順利,好像沒什麼好擔心、沒什麼好憂慮的,但心裡對於人生總有一些疑問,無法具象也不知道要向誰請教。 人生給的答案訪問了世上最傑出的一群人,給出他們對人生問題的答案,期盼這些答案也能照亮你現在腳下的路。
一直以來,我都是紀錄片的愛好者,除了喜歡藉由導演的鏡頭所呈現的觀點之外,我也樂於探知,現實世界中因為地域、階層、文化、語言的阻隔所被隱蔽的細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Thumbnail
職場中的人際衝突常令人感到壓力,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衝突風格?本文分享TKI衝突解決模型,探討競爭型、合作型、退讓型、逃避型和妥協型,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覺察以促進自我成長和改變。瞭解衝突模型的內在反應歷程和建構性衝突的重要性。文章結尾有實戰工作坊邀約。#溝通必修課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Thumbnail
覺得自己為何要被人這樣對待? 很委屈、很生氣、很傷心難過,對與錯和前因後果都不是那麼重要, 畢竟有理說不清..是因為各站各的理, 我無法控制別人,只能全心全意的放在我自己上, 因為這個人根本不值得占據我的心理、影響到我本來的心境。
Thumbnail
職場中的人際衝突常令人感到壓力,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衝突風格?本文分享TKI衝突解決模型,探討競爭型、合作型、退讓型、逃避型和妥協型,以及如何提升自我覺察以促進自我成長和改變。瞭解衝突模型的內在反應歷程和建構性衝突的重要性。文章結尾有實戰工作坊邀約。#溝通必修課
Thumbnail
《心理摩擦力》這本書探討了人們為何在看似即使在有明顯好處的情況下,仍抗拒改變,並歸納總結出人們常陷入直覺思考錯誤的2種吸引力(推進型與避險型)和4種心理摩擦力(慣性、惰性、情感阻力,和反彈),以及如何應對和克服它們。
Thumbnail
人性是複雜的,但卻有跡可循。有些人窮極一生都在研究人性,有些人則在生活的磨礪中逐漸悟透了人性。 在利己的驅使下,人們往往會做出一些傷害他人的事情。比如,有些人為了利益,會欺騙他人。在利他的驅使下,往往會做出一些幫助他人的事。了解人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也幫助我們更好地保護自己。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情緒勒索這個詞,從2017年開始在台灣火紅之後似乎就一直沒有停下過,我第一本說書就是在探討情緒勒索的主題,欸...等等...真的別回去看了...我不是做效果,拜託黑歷史就別回頭了。通常面對情緒勒索,大部分的書籍都是建議撕票或者溝通,但多數環境其實是不允許我們這麼做的,畢竟還是有人情壓力債對吧。
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所謂的「攻擊」會有不同的意義存在。 有時是對方真的有惡意,對方可能是被我的某些行為、言語刺激,才來攻擊我。如果對這個類型的說明感興趣,可見我之前的文章:理解對方其實跟同不同情、原不原諒沒有關係。 但有時是對方完全無心、只是隨意地評論一句,或者做了一件他...
Thumbnail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被鼓勵關注他人的需求,促進和諧的人際關係。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這種關心他人的程度可能漸漸演變成討好型的人格,使他們在關係中失去了自己的聲音和需求。如果你發現自己陷入這樣的情況,以下是一些建議,幫助你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枷鎖,建立更健康、平衡的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勇氣整體來說他在說如何把決定權交在自己手上,他否定過去創傷經驗對現在自己的影響、自卑感是在為自己找藉口以及課題分離,如何不讓別人的行為影響自己的心態。 課題分離 這本書對我影響最深的是課題分離,書裡最一開始先探討怎樣是自由的人生,如何讓人生變得簡單,於是他給了一個前提是「人類大部分的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