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我缺的不是建議,而是你的支持

人們有時雖然看起來無助,但其實他們缺的不是建議,而是鼓勵、支持。 
其實啊,人遠比我們想像中還要來的有能力調整自己,從古自今,生物的「生存」議題,已歷經幾千萬年,即使生物本身未意識到自己不做努力,則會餓死、被獵食的道理,生物本身的身體都與大自然早已有「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共識,所以基本上,不用太過擔心「沒能力、沒辦法」,因此這些問題的本身,就是考驗我們生存能力的老師,常說:「生命自然會找到出路」,我想就是這個道理。 
大家覺得「請教」與「發問」有什麼不同呢?「請教」指的是請求教學,向某人、向具備某專業知識、具備某經歷的人請求教學、指導,當我們使用「請教」時,提供教學、指導的「某人」是我們較常關注的對象。
而「發問」這詞,則比「請教」的定義來的寬廣許多,只要是「拋出問題」的行為都稱的上「發問」,發問的對象並非特定之人,當我們運用「發問」一詞時,「發問者」較是我們經常會的對象,也就是說,「發問者」進行「發問」時,除了對別人發問之外,也可能只是對自己發問,講白一點,就是自言自語、嚷嚷而已,對旁人、對認真想為他找到解決方法的人來說,我們會認為發問者只是在問假問題。 
在我們身邊不乏別人向我們請教的機會,有些看似想尋求幫助,但實際上很可能只是在尋求支持、認同,飛飛以前覺得這種「尋求支持、認同」的行為很母湯,也覺得這種行為很沒有意義,飛飛認為人之所以想發問,是因為有問題想被解決,倘若心裡壓根沒有想解決問題,還發問,飛飛就會認為此人在浪費別人的時間。 
然而,飛飛現在怎麼解讀這些行為呢?也許這些想尋求支持、認同的人,壓根沒有想過想故意浪費別人的寶貴時間,也許過去的我們之所以會有這些埋怨,很可能只是我們太過於熱情的想為別人解決煩惱(有沒有能力為別人解決煩惱、自己憑什麼能力幫忙解決別人的煩惱,則是另一回事)。
人之所以會有這些誤會,很可能是因為表達習慣不同,這是心口一致、不一致的差別而已,如果心口一致,聆聽者比較容易理解別人的意思,如果心口不一致,則容易讓聆聽者搞混意思。我們不用評論別人到底想不想解決問題,因為這些事情都只與他個人有關,與我們無關,如果覺得自己會被他人行為影響情緒,我們要做的是調整我們自己,調整我們自己的防禦能力、設定界線。 
說了這麼多,飛飛想要表達的事情是,我們都會碰上問題、會有不曉得怎麼解決問題,但其實很多時候,人是有能力為自己找到出路,即時狀況再險峻,路是人走出來的,總是有辦法找到正途。 
不曉得是不是飛飛自己,以及飛飛身旁的台灣人都特別暖心,看到別人有困難時,都會想主動上前幫助他,大家會紛紛提出自己過去碰上類似問題時,都會怎麼處理,或者看到別人發生類似問題的經驗,都想多少拿一些經驗來送給別人,然而,現在飛飛想警惕自己,也勉勵大家,拿自己的經驗包成禮物送給別人可以,但是更受歡迎的禮物,其實不是建議,而是我們真誠的祝福、加油打氣,共勉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