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思維力(四):兩種不同的舒適:享樂與樂趣的差別

最近,我在閱讀由法拉史托,這位文筆幽默的女性所撰寫的一書:《駕馭不適感》,想起《心流》一書,米哈里教授提的到樂趣與生活品質的概念,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書中提到,她認為舒適有分兩種。死氣沉沉的舒適和生氣勃勃的舒適:享樂和樂趣
一、死氣沉沉的舒適和享樂
一種是死氣沉沉的舒適,像是待在一份沒有前途的工作,或是維持一潭死水般的戀情。我自己補充,像是整天劃手機滑到懷疑人生的那種,這樣的舒適完全不需要思考,也不需要思考,但最後你也不會有任何收穫。
正如心流一書,米哈理教授(此書作者)用比較學術性的文字來闡述,不過我覺得本質相同,他認為,享樂是指一個人意識上的資訊告訴他,生物需求或社會制約期待已經得到滿足了。像是下班,抽煙喝酒和朋友講幹話來緩解工作對大腦的過度刺激,使心情放鬆也是一種享樂。
這種享樂和死沉沉的舒適,其實都彼此呼應一樣的觀念,就是享樂的行為很舒服,但因為不需要自律、不需要積極、不需要思考,很爽,但對我們的自己沒有成長,就是自慰。
對,我們生活需要自慰,但不能一直自慰。(不過自慰很爽)
引用我這陣子很喜歡看怪獸講堂中的何立安博士提到,生物有適應的能力,給我們肌肉適當的重量,我們肌肉和神經就會隨著逆境而增加肌肉量和神經連結,反正,當我們整天開心耍廢自慰,身體就會覺得我們不需要這些肌肉和神經,慢慢的就會減少身體的成長。就如同腦神經科學家提出的神經達爾文主義,神經之間也存在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 」。
而且享樂帶來的也不是幸福感,就是很放鬆,享樂久了,反而很空虛,久了其實不止身體狀況下降,內心也開始感覺不快樂。所以,「要適量攝取。」
二、生氣勃勃的舒適和樂趣
另一種舒適是生氣勃勃的舒適,一種非常正向的存在狀態,而非懶洋洋的心態。意味著自在的處於不舒適的狀況。或許沒有那麼不舒適,但在能量的運用上高支出的。
米哈里教授認為,樂趣具有向前發展的特性,會給人帶來新鮮感與成就感,打一場勢均力敵的球賽是樂趣、讀一本書而有新的啟發是樂趣…這些經驗在當下不見的是愉快的,但事後想起來會讓人不禁要說「剛才實在是太有趣了!」
所謂生氣勃勃的舒適,我覺得可以跟樂趣劃上等號,我覺得這是在心流一書中提到很好的觀念,但普遍不會被拿出來聊。樂趣會給人一種充實感,「對,有在過生活的感覺」。
這樣的樂趣其實建立於我們要面對挑戰,在心流最常在網路上流通的概念圖中,要選擇在自己有把握的技術去面對挑戰時,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正所謂事後感受到的樂趣。
這兩種舒適那一種是我們想要的,我想這就見仁見智,畢竟生活還是需要調適,有時候一件活動雖然樂趣滿滿,但同時也消耗許多能量,不過投入多,收獲也多;而享樂式的耍廢,雖然感覺很Chill,但我們日子還是要過,不能像爛泥一樣生活。
我們決定這兩種舒適在生活中的比例差異,也就取決我們生活的品質。各位你們的決定呢?
可以分得出這兩種差異嗎?還是有不同的看法?歡迎和我討論。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世界很大、我們的內心也很深,我們常常在往外尋找有價值的事物,但卻忘記往內尋, 認識自己一直是我們的責任,但往往我們也是傷害自己最深的人。 我是昆陽,我希望用我的觀點為你帶來點新的想法,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