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 透過身體, 實踐生命教育 - 龔立人 <<生命本源與朝聖之旅:閒步探索生命教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希望透過這書,進行些關於生命教育的反思。關於生命教育,他有以下看法。第一,他認為老師必須以生命故事為課程的主軸。生命的本源是說故事、聽故事和重說故事。第二,他強調生命教育要給學生有embodiment ,是身體和在地的。若能以生命的故事來啟動對自己生命歷程的反省並內化,那就更易帶動學生參與了。第三,生命教育應是一種靈性價值,從中轉化個人、社會和文化的靈性資本 (spiritual capital) 。他在書中提及如何看待感官。感官不是理性對立。我是我的身體,不是我有一個身體。入何漠視身體差異,以理性為理由視不同身體經驗都是一種不可靠情緒。身體不同,要求我們尊重差異,欣賞身體的獨特性。
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從海德格對人「本體」的理解探討在地的人的意思。作者意識到海德格相對地少討論「此有」在世性的物質本質,即身體,以致他的焦點仍是那將來的「此有」如何在當下呈現。海德格理解人為「此有」(dasein)。「此有」的字面意思就是存有在某個時空之下所呈現出來的樣態(there being)。「身處」(placedness)是存在的本質,而身處即是「在世存有」(being in the world ) 。「在」,因為一切在世的都是移動的。當「在」實在時,存有不會停在此時此刻的「在」,反而繼續以一建串「在場」(presence)進入下一個「在」。所以,雖然海德格以「被拋性」(throwness) 來理解人的有限,但存有不必然被限制。「可能」使存有具「躍出」 (ek-sistence) 這特性,這就是存有的意義。在海德格後期的著作,將「此有」修正為「人的本性在於他的躍出生存。存有主動給自己真實選擇 (authenticity) 。真實的選擇是種屬己的選擇,不是種安於做日常的的眾我。「此有」蘊含「個我性」(mine-ness) ,而不是「我們性」 (we-ness)。但「此有」卻因自己而出的焦慮和世界所吸納,使「此有」安於當下,無法「在場」。「此有」的可能被壓下去,與本體的真我疏離。回復「此有」的「個我性」在於良知的聲音,它是「此有」的「憂畏」(care)本性從在世存有的危險中的呼喚,一種醒悟,從而作出自己真實的選擇,籌畫(project)其人生,符合自身的行動。要留意的是,「此有」的拯救是在此世發生,而不是在他世。這解釋海德格以死亡作為「此有」的實現。海德格的「此有」就像中國人對「活在當下」的理解,其含意是要表達此時此地的重要性,不要執着過去,也不被未來拉住,反而自在地和認真地全心全意投入每一場景的生活。
作者也提出,教育雖具品格德性及理智德性。品格德性透過習慣來培育,而理智德性透過教導來訓練。他引有亞里士多德的觀察,就是我們已習慣某一種快樂的星現,但同時,也失去對其他快樂的感受和想像。例如,我們留意事物的符號,卻失去對事物本身意義的認識和反省。我們倚重身體的快樂(感覺),但不懂精神上的快樂。這正是當下消費主義的特徵。就此,亞里士多德將快樂分為三類,分別為滿足於感官、服務社羣和委身於沉思(contemplation),而他認為只有後者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因為在他的思想框架,人有別於其他受造物的,就是理性。

他也在其他章節,談及他對說旅遊與閒暇的看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avatar-img
6會員
27內容數
筆者在讀神學的時候讀了不少書,希望簡單的整理一下,方享給大家 出版專題頭像: Photo by Naassom Azevedo on Unsplash 出版專題底圖: Photo by Ben White on Unsplash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onio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是個盼望的記號,指引我們怎與人相處,怎樣面對世界的缺陷。作者范尼雲在1964 年創辦方舟團體 --- 一個新範式的團體。他在辦會時,他只是跟兩個智障人士一起生活。「一起生活」,而不是「為人做事」。他們不是作為照料者和被照料者的身分生活,而是作為伙伴,互為天使,彼此關顧。候活士認為,教會應是這樣
>是本每年需翻看一次的書。本篤靈修,是一種透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細節來靈修的方法。古倫神父的書,全部都很值得看。筆者先介紹這一本。以下,我將介紹古倫神父教導我們怎樣和自己合一、怎樣閱讀聖經、怎樣克服成癮行為和怎樣慶祝節日。 在書中,古倫告訴我們要謙卑(拉丁文 humilitas),像泥土(humus)
這本書是個盼望的記號,指引我們怎與人相處,怎樣面對世界的缺陷。作者范尼雲在1964 年創辦方舟團體 --- 一個新範式的團體。他在辦會時,他只是跟兩個智障人士一起生活。「一起生活」,而不是「為人做事」。他們不是作為照料者和被照料者的身分生活,而是作為伙伴,互為天使,彼此關顧。候活士認為,教會應是這樣
>是本每年需翻看一次的書。本篤靈修,是一種透過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細節來靈修的方法。古倫神父的書,全部都很值得看。筆者先介紹這一本。以下,我將介紹古倫神父教導我們怎樣和自己合一、怎樣閱讀聖經、怎樣克服成癮行為和怎樣慶祝節日。 在書中,古倫告訴我們要謙卑(拉丁文 humilitas),像泥土(humu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我住在汐止,離基隆很近,也常去看海,遠眺無邊際的彼方,開闊性意象,令思域無盡的伸展,形而上的思考由然而生,我的佇足在時空中意謂著什麼呢?海德格曾說人的基本特性不在於「我思」,而是在於他不僅「存在」,而且能夠思索並理解「存在」的意義。這一刻我的確存在,且用靈識與海的湧動共在,「存在」有了超昇的意義,所
Thumbnail
生活本身沒有自身的意義,直到我們賦予它意義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說,生命的目的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在你的三維現實係統中,你正在學習精神能量(也稱為思想能量或心靈能量)以及如何使用它。 關於精神能量及其用途的知識是透過不斷地將你的思想和情感轉化為物理形式(你的物理現實),然後感知和處理所形成的物質和事件來學習的。透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海德格認為,一切形上學問題都包含了整體形上學的問題,而關於無的問題,便是他所要採取的切入點。但在這裡,問題只能是「無的情況如何?」,而不能是「什麼是無?」。該問題是不可能回答的,因為答案會被要求為「無是……」,但無不是存有者,無不會是「什麼」。無的思維必定要違反自己的本性,必定在邏輯上產生矛盾。
Thumbnail
【我們的真實自我】對自己的「高我」好奇嗎? 為了了解如何讓療癒發生,你首先必須了解自己真正是誰 。 你不只是血肉之軀,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跟一個偉大的多的東西連結。 你不是一個身體,你擁有一個身體,它是你為了這個塵世經驗所選擇的外衣。你選擇這生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這是為了你想要的學習。
  取消了形上真理觀,海德格關心的是我們所處的生活世界。在胡賽爾「意識一定是關於某物的意識」重新把主體和外在世界連接起來之後,海德格更進一步探問這個主體是如何與外在世界互動。面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海德格直截明瞭的答:我在這裡。
我住在汐止,離基隆很近,也常去看海,遠眺無邊際的彼方,開闊性意象,令思域無盡的伸展,形而上的思考由然而生,我的佇足在時空中意謂著什麼呢?海德格曾說人的基本特性不在於「我思」,而是在於他不僅「存在」,而且能夠思索並理解「存在」的意義。這一刻我的確存在,且用靈識與海的湧動共在,「存在」有了超昇的意義,所
Thumbnail
生活本身沒有自身的意義,直到我們賦予它意義
Thumbnail
  在理解《存有與時間》的相關概念之後,本文欲嘗試以海德格的存有論為進路,探討文化資產的新面向,即思考如何從一般對於文化資產通俗的理解,到以「此在」之「文化資產性」的存有可能性。   文化資產為何有價值?對於「此在」(人)以外的存在物,文化資產如同一般的存在物,無任何特別或意義之處,唯
Thumbnail
  《存有與時間》1927於德國出版,作者為時年38歲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對「此在」預備性的基本分析,第二部分為「此在」與「時間性」;《存有與時間》即「存有」關聯於「此在」、「時間」關聯於「時間性」。筆者欲從探討《存有
Thumbnail
  海德格(Heidegger)提出存有論,認為存有(Being)是形上學的本質、是形上學的形上學,他以此對比康德(Kant)知識論的形上學,認為從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降,到康德、德國觀念論等的形上學都是「特殊」形上學,而非「普遍」形上學,因為傳統的哲學對「存有」遺忘。如同笛卡兒(Desca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存在的目的是什麼? 從最基本的意義上來說,生命的目的是存在──而不是不存在。 在你的三維現實係統中,你正在學習精神能量(也稱為思想能量或心靈能量)以及如何使用它。 關於精神能量及其用途的知識是透過不斷地將你的思想和情感轉化為物理形式(你的物理現實),然後感知和處理所形成的物質和事件來學習的。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