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柔婷:記者到節目製作 新生代媒體人為社會發聲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日新月異的世代中,各樣的資訊如暴雪般,席捲人們的生活,不管是耳熟能詳的電視臺,又或是新興的網路媒體,還是素人展現自我的社群平臺,都不斷創新企圖吸引更多觀眾的目光。公視為了青少年所製作的優質節目─《青春發言人》,就在這波浪潮下誕生,而孵育節目的重要企畫之一,正是傳科畢業的王柔婷學姐。
「《青春發言人》為了符合青少年需求,把節目製作像一本雜誌,裡面有許多小單元,每個單元的長短不一,但都不超過十五分鐘。」王柔婷學姐這樣形容,因此身為企劃的她,需要關注各類時事、包裝議題,以青少年能接受和認同樣式呈現,並鼓勵新世代思考和發聲。節目更兩度入圍金鐘獎,甚至榮獲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國際青少年優質節目獎項。
公共電視的堅持 那一份社會責任
許多人對於公視,如何作出那麼多優質的節目感到好奇,柔婷學姐根據她的觀察表示:「雖然製作成本跟歐美、韓國相比很少,但以臺灣節目來說,公視製作經費相對高的,理當來說,我們要做對得起良心的東西。公視不是營利的電視台,沒有那麼鑽牛角尖在收視率,但也會參考其他的,像是網路觀看數,或是得獎紀錄等。」
以她參與的節目《青春發言人》來說,如果換成其他電視台製作,除了成本考量因素,另一個是進度壓力,無法做到太多面向;相對的,她可以花所有心力在節目品質上,也能用更多時間,磨一個議題,以更精緻的內容和齊全的角度談論。
「臺灣很少有青少年節目,因為一般傳統電視需要廣告費,青少年通常是比較部會花錢的,自然電視台就不太會投資在青少年的節目,因為市場上沒有,所以公共電視就必須承擔。」柔婷學姐提到節目緣起的原因之一。從《青春發言人》創立,她便開始參與其中,擔任企劃職務,如同一位園丁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伴隨節目一起成長,肩負起那份未來棟樑的重量。
談到節目使命,她提起長官令她印象滿深刻的一段話:「我們這個節目,要讓青少年當他們想到要說什麼,而想到我們,然後因為他說了些什麼,影響到社會。」因此,她努力以培養青少年思辨,和鼓勵青少年發聲發揮影響力,這兩個願景為目標前進,她表示:「我們是完全從青少年出發,因此我們盡可能,每一次都提醒自己,不要用大人的視角看青少年。」從柔婷學姐身上,看到對於節目品質把關,對於承擔社會責任,對於重要議題挑戰,那份堅持不懈的媒體人精神。
打破節目舊框架 吸引青少年目光
「節目兩度入圍金鐘獎,卻與獎項擦身而過,這可能跟節目形式不易理解有關,因為我們沒有一個固定的樣式,就像一個個抽屜,拉開第一個抽屜,可能看見青少年關心的時事,第二個抽屜可能跳出法律、歷史或數學相關的動畫,第三個抽屜拉開,可能是一個青少年的故事。」柔婷學姐用生動的譬喻解釋,節目的多樣化面貌。
《青春發言人》主要以網路平台播出為主,因此也打破以往大眾對節目的想像,節目內容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流程,也沒有太多呈現的框架,對於相同的議題,會以多元方式呈現和不同角度切入,藉此吸引更多青少年的目光,試圖觸及到各類的青少年。像探討青少年所關心的性教育議題,就分別以校園的性教育課程、高中生對性的看法、家長與孩子談性觀念、相關專業人士訪談、網紅分享自身經歷,以四個不同的小單元和一個訪談直播,搭配街訪的方式,拉近與青少年的距離,並傳遞正確的觀念,破除網路迷思,不僅提供與家長溝通的方式或管道,也讓大眾更了解青少年們的想法。
為了探討「二○○年後世代困擾什麼?」這個企劃,柔婷學姐思考,青少年煩惱什麼?希望如何幫助和鼓勵他們?團隊也嘗試突破更多框架限制,讓節目不單單只是一個影像節目,選擇結合線上各類媒材,及線下的展覽和活動,打造創新全媒體的體驗。「我們去找老王樂團合作,針對這個議題寫歌,之後會辦一個小型演唱會,也採訪了一百多位青少年,並整合他們的想法,為了讓觀眾能有更多管道了解,特別策劃了線上和線下的展覽,線上利用網站宣傳和互動,線下原本籌備一個展覽,希望讓人們踏進後,就能知道二○○年後世代在想什麼,但因為疫情而取消計畫。」
「我們得了滿多創新應用的獎項,我們議題可能用互動型的網站、遊戲,或是一些展覽來呈現,我們也花了相對多的時間經營社群媒體,像是臉書粉絲專頁、IG(Instagram)、youtube等等,都是用不同方式和文案發布,也會辦一些跨界論壇,找很多網紅和學生來討論分享,甚至到西門町辦直播。」為了抓住青少年的目光,直播第一集特地找來知名網紅阿神、小熱唱,和大家分享網紅現象,精心挑選了一個玻璃櫥窗的場地,更縮短青少年與網紅的距離,吸引許多青少年粉絲慕名而來,為節目增加更多知名度和觀眾。節目影響力也與日俱增,許多老師更將節目放入教學中,為此,團隊更建立一個網站,整合歷年議題,提供老師們使用,成為特別的教案,能讓更多青少年看見。
媒體生涯大轉彎 時事議題追逐夢
柔婷學姐其實剛畢業後,並不是馬上就踏入節目領域,而是義無反顧的踏上新聞道路上,柔婷學姐帶著熱情,投入許多心力在挖掘各類新聞,為許多環境議題發聲,也刻劃許多小人物的故事,還曾入圍「卓越新聞獎的新聞攝影獎」。
因著理想和好奇,柔婷學姐離開快兩年的記者生涯,轉換到公視的節目製作,「一般的媒體記者,每天要承擔很多自己想題目的壓力,每天要交兩則稿件或三則稿件,甚至即時的新聞更多,而我想要做一些比較專題形式的,也很想進公視看看,為什麼公視能夠一直做那麼優質的節目長達二、三十年?這是一般外面電視臺比較少做到的事。」就這樣,她開啟了公視的奇幻旅程。
新聞和節目兩者間,比較喜歡哪一個領域?柔婷學姐想了一下回答:「其實喜歡新聞多一點,我比較喜歡跟著時事跑,因為節目製作比較繁複,製作完就不太能趕上風頭,相當程度來說,會削弱一點影響力。如果之後想回去做新聞,可能會選擇製作專題的,比較不會每天跑日常新聞,想專精在議題發展。」
訪談過程中,柔婷學姐在回應問題,總會相當斟酌字句和敘述,原本以為只是媒體人的習慣,沒想到背後隱藏了一段意外的沉重故事。那次她做憂鬱症的題目,找了一個走過憂鬱症的同學來分享,為了讓畫面貼近現實,請受訪者模擬當時情況,原本希望能夠幫助其他青少年,卻無意中造成受訪者傷害,甚至在網路上引起軒然大波,後來立刻改進用動畫示意,也向受訪者致歉。事件過後,也使得柔婷學姐對於各類敏感議題上,花上更多心思處理,時時警惕自己,不再重蹈覆轍。
柔婷學姐平常選擇的主題,都是比較棘手的議題,例如:死亡議題、性教育、轉型正義、死刑存廢、國家認同、青少年憂鬱症等,製作節目過程中,她也從青少年身上學到很多不同的視野。她表示:「比較有成就感的地方在於,我們不只在節目中看見問題的核心,還試著在影片中提供方式,變成一個橋樑,像是在性教育中,不是直接告訴觀眾該談什麼?而是在家庭中可以怎麼談,我們做出示範,嘗試改變問題。」
傳科回首 經驗傳授 
教職員合唱團的大家在彩排時就以全副武「妝」的姿態完全模擬實際演出;團員們除了譜之外還有夾帶自己的筆記。
回想就讀傳播與科技學系那段時光,柔婷學姐印象最深的一門課是紀錄片,「紀錄片結合實作和理論,讓我學到可以用什麼角度看事情,然後要實際接觸人群,對我來說是很適合的學習方式,因為我希望從實務中學習,也能有深度的去講一個故事。」柔婷學姐就讀時間,媒體正值轉型期,雖然課堂中時找來業界人士分享,了解業界現況,可惜的是,她覺得如果UI、UX方面能有更多學習機會,就能掌握到因媒體的技術,她也鼓勵多實習,需要做中學。
對於想選擇傳科的學弟妹,柔婷學姐分享他的經驗談,「在節目和新聞傳播領域,通常會劃分成文字(如:採訪、企劃)和技術(攝影、後製等)工作。如果想走文字這條路,可以多接觸不同學科的課程,練習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這樣才可以創作出跟別人不同的故事和報導。如果志向很清楚,想走攝影、動畫等技術領域,建議多去外面實習,不僅可以累積實務經驗,也能及早知道自己的不足,回課堂加強學習。」她更以登山包的裝備做比喻,傳播產業入行門檻低,想要不被取代,就要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一次一次增加裝備技能,才能順利攀上目標。
avatar-img
5會員
18內容數
產業前瞻指標性人物專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交大友聲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進入到校園隔壁的竹科或各地科技公司,幾乎是大多數交大人人物故事的定番開頭,工工所畢業的洪緯欣學長也不意外的成為「工程師」當中的一員。家裡好幾代人都經營著廚具設備的緯欣學長,五年前因不忍父親欲將家中企業吹熄燈號,心一橫決定回家接班,從此踏上一條「既熟悉又陌生」的扛家業之路。
還記得小時候看著電視機,對著裡頭栩栩如生的布袋戲偶內心不自覺流露出嚮往,那一天入了坑成為鐵粉,可是這位蕭景學長不太一樣,除了想在台前為演出喝采,更想要把戲裡戲外的技術通通熟悉。「發揚布袋戲文化」看似癡人說夢的大話,電工系畢業後搖身一變成為竹科工程師的他亦沒被工作掩埋了「戲魂」!
漫長暑假中能安排幾場愜意旅行,讓自己沉澱再出發,而交大修習教育學程的各系所師資生們的假日旅程截然不同,他們多年來前往距光復校區不遠的新竹縣寶山國中,真正地踏入教學現地,當起孩童們為期三週的小老師,驗收自己的學習和教育熱忱。這群未來的教師們有個特殊行動代號──「交大史懷哲」。
復古的冷氣平快車從內灣啟程,沿著海線出發,環過山線而返,舊式車種或許是初代社員的記憶,嗅著一點點輪子與軌道間磨合的鐵鏽味,聽著窗外因車體快速駛過而搖動的樹葉沙沙作響,景緻不斷更迭,長長的車窗像膠片,能夠倒帶回三十年前。
2018年印尼巨港亞運首度將橋牌列為比賽項目,讓這項比起眾多球類運動冷門許多的桌上智力競賽,一夕之間進入了許多人的視野。中華橋藝代表隊一行人搭機啟程,吳昱芳學姐、劉名謙、王紹宇學長替中華隊橋牌「女子雙人賽」、「超級混合團體賽」兩個項目中奪下一銀一銅的優異成績,正式讓台灣的橋藝團隊與實力被國人所知曉。
撰寫理財相關知識的部落格四年後,艾爾文學長在2014年推出他的一本書《下班後賺更多》,整理了他多年研究與實作的理財心法,幫助到許多想認識理財的讀者。現在他善用影音創作的優點,化身youtuber帶給閱聽人活潑輕鬆的主題,認識財務也了解自己。
進入到校園隔壁的竹科或各地科技公司,幾乎是大多數交大人人物故事的定番開頭,工工所畢業的洪緯欣學長也不意外的成為「工程師」當中的一員。家裡好幾代人都經營著廚具設備的緯欣學長,五年前因不忍父親欲將家中企業吹熄燈號,心一橫決定回家接班,從此踏上一條「既熟悉又陌生」的扛家業之路。
還記得小時候看著電視機,對著裡頭栩栩如生的布袋戲偶內心不自覺流露出嚮往,那一天入了坑成為鐵粉,可是這位蕭景學長不太一樣,除了想在台前為演出喝采,更想要把戲裡戲外的技術通通熟悉。「發揚布袋戲文化」看似癡人說夢的大話,電工系畢業後搖身一變成為竹科工程師的他亦沒被工作掩埋了「戲魂」!
漫長暑假中能安排幾場愜意旅行,讓自己沉澱再出發,而交大修習教育學程的各系所師資生們的假日旅程截然不同,他們多年來前往距光復校區不遠的新竹縣寶山國中,真正地踏入教學現地,當起孩童們為期三週的小老師,驗收自己的學習和教育熱忱。這群未來的教師們有個特殊行動代號──「交大史懷哲」。
復古的冷氣平快車從內灣啟程,沿著海線出發,環過山線而返,舊式車種或許是初代社員的記憶,嗅著一點點輪子與軌道間磨合的鐵鏽味,聽著窗外因車體快速駛過而搖動的樹葉沙沙作響,景緻不斷更迭,長長的車窗像膠片,能夠倒帶回三十年前。
2018年印尼巨港亞運首度將橋牌列為比賽項目,讓這項比起眾多球類運動冷門許多的桌上智力競賽,一夕之間進入了許多人的視野。中華橋藝代表隊一行人搭機啟程,吳昱芳學姐、劉名謙、王紹宇學長替中華隊橋牌「女子雙人賽」、「超級混合團體賽」兩個項目中奪下一銀一銅的優異成績,正式讓台灣的橋藝團隊與實力被國人所知曉。
撰寫理財相關知識的部落格四年後,艾爾文學長在2014年推出他的一本書《下班後賺更多》,整理了他多年研究與實作的理財心法,幫助到許多想認識理財的讀者。現在他善用影音創作的優點,化身youtuber帶給閱聽人活潑輕鬆的主題,認識財務也了解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部分聽眾朋友可能離高中都很遠了,臺灣規模最大、歷史也最久的青少年戲劇交流平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青藝盟)主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到今年是第24屆了,對臺灣的高中生,尤其是戲劇社或喜愛戲劇的學生來說,這是個蠻重要的活動。今天與我們聊花樣的有青藝盟的團長賴亮嘉
  一個演講中真誠的部分取決於它鑲嵌在世界的什麼場合,而這樣的真誠,也往往是讓這場演講能有最大啟發性與價值的核心要素。在這個時代裡面,最常有機會帶來啟發性的是學校畢業演講。無論講者是誰、通常在乎什麼,這天將這一切內容組織起來的思路會非常接近「如果我是一個要獨自面對社會的年輕人,我最需要怎樣的建議」。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25)於文化部專報後,大力檢視台灣兒少節目產業困境,以及當紅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控音專業問題。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追星資歷N年的慶妍分享追星心得,以及從中所獲得的肯定與認同感,以及提升了自己多項能力,甚至因此拉近親子關係,提供青春期家長在面對孩子追星時的觀點轉變和正向引導建議。
Thumbnail
臺灣展翅協會製播的【青春怎麼辦】Podcast邀請賴聖洋心理師分享如何理解孩子在網路社群下的需求、興趣和挑戰,並以玩練生法則引導家長改變家庭動力、氣氛,提供解決青少年關於遊戲世界和網路成癮等問題的建議。
Thumbnail
台灣展翅協會「青春怎麼辦」Podcast首集邀請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製作人鄭淑麗分享製作節目的觀察及趣事,談到在搜集青少年想法和觀點的過程中,打破很多「我以為」的青少年世界觀。如何讓青少年覺得你真的懂他,用青少年親近的語言及容易吸收的方式呈現?在愛情、性、自傷/殺等議題選擇及呈現形式的挑戰等。
Thumbnail
根據自己的觀察,近年來台灣的電視節目似乎刮起一陣實境秀的旋風,用各種方式紀錄藝人們體驗生活的樣子。由於我本人特別喜歡收看紀實類的節目,所以還滿喜歡這樣的轉變的。
Thumbnail
探討青少女成長時期的心態變化, 非常適合母女,尤其是華裔一同觀看, 對於華裔女性成長歷程有很有趣的轉化過程。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大部分聽眾朋友可能離高中都很遠了,臺灣規模最大、歷史也最久的青少年戲劇交流平臺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青藝盟)主辦的花樣年華全國青少年戲劇節,到今年是第24屆了,對臺灣的高中生,尤其是戲劇社或喜愛戲劇的學生來說,這是個蠻重要的活動。今天與我們聊花樣的有青藝盟的團長賴亮嘉
  一個演講中真誠的部分取決於它鑲嵌在世界的什麼場合,而這樣的真誠,也往往是讓這場演講能有最大啟發性與價值的核心要素。在這個時代裡面,最常有機會帶來啟發性的是學校畢業演講。無論講者是誰、通常在乎什麼,這天將這一切內容組織起來的思路會非常接近「如果我是一個要獨自面對社會的年輕人,我最需要怎樣的建議」。
Thumbnail
立法委員郭昱晴今(25)於文化部專報後,大力檢視台灣兒少節目產業困境,以及當紅台劇《不夠善良的我們》控音專業問題。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本篇文章討論了青少年使用抖音及小紅書的風險與影響,包括專注力、判斷力及媒體識讀能力等,同時也提供家長建議,幫助引導孩子適當使用網路社群,以及保護孩子的網路安全。
Thumbnail
追星資歷N年的慶妍分享追星心得,以及從中所獲得的肯定與認同感,以及提升了自己多項能力,甚至因此拉近親子關係,提供青春期家長在面對孩子追星時的觀點轉變和正向引導建議。
Thumbnail
臺灣展翅協會製播的【青春怎麼辦】Podcast邀請賴聖洋心理師分享如何理解孩子在網路社群下的需求、興趣和挑戰,並以玩練生法則引導家長改變家庭動力、氣氛,提供解決青少年關於遊戲世界和網路成癮等問題的建議。
Thumbnail
台灣展翅協會「青春怎麼辦」Podcast首集邀請公共電視「青春發言人」製作人鄭淑麗分享製作節目的觀察及趣事,談到在搜集青少年想法和觀點的過程中,打破很多「我以為」的青少年世界觀。如何讓青少年覺得你真的懂他,用青少年親近的語言及容易吸收的方式呈現?在愛情、性、自傷/殺等議題選擇及呈現形式的挑戰等。
Thumbnail
根據自己的觀察,近年來台灣的電視節目似乎刮起一陣實境秀的旋風,用各種方式紀錄藝人們體驗生活的樣子。由於我本人特別喜歡收看紀實類的節目,所以還滿喜歡這樣的轉變的。
Thumbnail
探討青少女成長時期的心態變化, 非常適合母女,尤其是華裔一同觀看, 對於華裔女性成長歷程有很有趣的轉化過程。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