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新時代年輕人的演講

前圖紙-avatar-img
發佈於公民社會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給新時代年輕人的演講〉2023-05-30


  在資訊與通訊技術並不發達的時代中,演講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人類活動。人們在那裡接受到平常接收不到的知識、親眼見到擁有特定知識、特定經驗或執掌特定權力的人,親耳聽見那些鏗鏘又深遠的字句。在那些時代中,如果沒有前往那樣的場合,也許一輩子都沒辦法對於那一特定面向的世界有任何認識。


  在那個時代裡面,即便涉及到專業知識,演講也在更大程度上是政治的,他們面對一個特定的時代、特定的當前問題、特定的場合來構成那些話語,說話的對象是「群眾」,即便不以立即的煽動作為目標,也至少要埋下某一特定想法的種子。



  古希臘的保守分子相信蘇格拉底的言論腐化了雅典的年輕人,馬丁路德金恩的演說在激勵人心之外也讓美國政府與FBI芒刺在背。人們聚集在一個場合中,聆聽帶有卡里斯瑪的談話,集體地進入一種激昂的氛圍,這種狀態讓那裡的話語比其單單在字面上時更加具有說服力。


  這裡展現出的個人的影響力以及集體對一個思想的乘載與放大在一些時候令掌權者感到憂心,另一些時候,則成了掌權者的工具。我們知道,在一戰後備受屈辱的德國人民一度將希特勒視作民族救星,他的演說賦予支持者希望與信心,也讓仇恨與敵意成功地佔領了整個歐洲。演說以一種直接的方式將不同階層的人、知識與信仰的提供者和接收者連繫在了一起,人們得以同仇敵愾、萬眾一心。



  在技術高速發展與政治格局大幅改變之後,一方面人們有著更多獲取資訊的管道,另一方面,比起一個集體主義式的「共同志業」,現在的人們更關注關於自己的、指向特定專業的話題與建議。政治性與理念性的演講依然蓬勃,但即便是這些演講,也更加地著眼於眼前的特定事件或一次重大的選舉。演講者知道比起「民族或人類的下一步去處」,群眾更關心的是平時的生計或眼下特定的急迫問題。


  更多的演講開始往「專業性、技術性或工具性」與「激勵性、經驗分享、啟發性」的大方向二分,前者的理想發展是一些專精者的研討會、或大學的演講課(Lecture);後者則以一種「心靈雞湯」的方式提供人們督促自己面對逆境時所需要的動力。


  在這樣的二分裡面,前者將受眾鎖定在一些相對特定的群體內,聽眾可能是該領域的學習者,或者本身就是專家。他們對這些題目本身就有一些興趣,能夠很好地在這一整合並濃縮的研究成果中快速提取那些對自己而言有益的內容,以此讓這樣的演說有其延續性。


  而後者則面對不特定的廣大群眾,但它們不像過去那樣有著明確的政治目標,而是提出一些相對空泛的建議,那些建議時常是有道理的,但在沒有明確操作方法的前提下,人們其實很難立即因為那些建議做出實際改變,他可能會得到一種「我做的到」的信心與勇氣,卻在莽撞與挫折中,再一次地遭遇嚴重打擊。



  當然,除了由特定的學會舉辦的專業研討會或在激勵效果之外完全空洞的「雞湯短影音」(它們往往搭配上一些煽情的音樂來讓這些「農場文」從知覺層面更具感染力),大多數的演講並不那麼極端。他們以一種「專業人士以及技術性的經驗給出的具有啟發性與實用性的分享」這一試圖一手抓住兩邊好處的方式被介紹給人們,TED Talks就是其最典型的模樣。


  TED 演講的確有一種吸引人的魔力,它是一種特殊的切中時代的知識與文化活動。TED 中不乏一些「有趣的演講」(是內容真正有趣,而不只是名字有趣),但隨著知識與資訊的取得愈來愈容易、那些煽動性與激勵性的內容又愈來愈被我們聽膩之後,我們意識到,這類相較之下缺乏延續性的演講已經不再擁有過往的演講在歷史上具有的那種無可取代的價值。


  就像愈來愈多具有前瞻性的學校科系擁有「院學士班」、「不分系」,並嘗試進一步地讓學生自己根據自己的生涯規劃設計課程地圖。一個人整理知識的角度會基於「什麼對我而言是重要的」,對講者而言重要的事情,對於完全不了解該領域邏輯的人而言,很可能完全令人摸不著頭緒。



  在我曾經就讀的大學科系裡面,有一堂大一必修課的安排是一週請一堂不同領域的老師來進行演講。從課程設計的角度,或許是希望讓還處於迷茫階段的大一新生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不同領域,以此來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方向。


  但(至少在我在學期間)多數學生實際的體驗卻不理想。從一個對這每一個領域都缺乏認識的、剛從以教科書為本的模式中離開的大一新生而言,這樣櫥窗式地展示與其說沒辦法聽懂、沒辦法引發興趣,幾乎是沒辦法讓人留下印象、讓人需要審慎思考那幾個小時應該要坐在教室放空還是留在宿舍睡覺。


  在當時,我們幾乎只能從助教的課後討論中多少學到一點東西。我相信,那樣的課對於已經擁有一部份專業知識的助教而言是能學到東西的,但對沒有相關知識的人而言,確實差強人意。



  在這個時代裡面,人們擁有足夠的資源去根據自己的需要與展望去找到並汲取資訊銀河中自己需要的段落。TED 式的演講或那堂「多領域課程」(從它的安排上,我們很難說它確實在領域和領域之間達成了「跨」)對於真正想要有相關知識想進一步學習的人而言專業性太少,對於完全缺乏相關專業的人而言專業性太多。


  這樣的活動某種意義上給予專業者一個知識轉化的場景好讓他做這個重要練習,但除了講者之外,觀眾所能得到的收穫無限地限縮。只有一小搓人,對這個領域有一點基本認識,且對講者談的這一特定主題剛好有不多不少的興趣,他們會在這場演講中獲益良多。


  當然,這類演講在知識學習的功能之外,現場觀眾還可以得到某種「看了一場表演」的文化休閒體驗,在這一點上,它與戲劇、電影、脫口秀表演沒有太大的差異。從這個角度來說,博恩試圖挑戰的「雙重標準」明顯是存在的,但不會是「把脫口秀變成演講就可以不算是娛樂」,而是演講在這個時代中最核心的功能其實也已經成為了一種「知識性的娛樂」。



  一場演講中「真誠」的部分取決於它鑲嵌在世界的什麼場合,而這樣的真誠,也往往是讓這一場演講能有最大啟發性與價值的核心要素。從這個角度來說,在這個時代裡面,最常有機會帶來啟發性的一種演講是學校的畢業演講。


  在前面的兩種典範裡面,它的大框架更接近「沒有特定對象的啟發性演講」,但同時,受學校邀請來做這類演講的講者往往是特定領域的專業人士,而它的受眾,也是非常明確的「即將離開學校的年輕人」。


  我們可以想像,這名專業人士會和他在其他場合時一樣,談到他自身的成就,那會涉及到一些專業、也會涉及到一些經驗分享。但最重要的是,串聯起這整段談話的那一核心在這裡不是任何一個特定的專業點。無論講者是誰、他通常在乎什麼,這天將這一切內容組織起來的思路會非常接近「如果我是一個要獨自面對社會的年輕人,我會最需要怎樣的建議」。


  這樣的建議有時會很老生常談,但我們能夠自行去從這個人的生涯履歷中去對這個老生常談有進一步的理解。他可能會告訴你他是怎麼面對生涯中最大的挫折、可能會告訴你他做出了哪一個重大且困難的決定,這個決定背後的理由與帶來的結果是什麼。


  只要這位講者是真誠的,他會像是一個最理想的理論物理學家那樣,試圖尋找一個最好地解釋其至今歷程的「大統一力」,那是他自我敘事裡的精華,一些最重要的生活經營方法。



  就像《火鳳燎原》裡面,龐統告訴學生「所謂的計謀來來去去就只有一種」,老生常談會不斷被重複也有它的理由。在這個時代裡面,我們有太多比聽一場演講更主動的獲取知識的方式、也多半聽過了幾乎所有「如何讓你的人生變得更好」的基本想法,但當一個人將演講的受眾以一種類似於「年輕時的自己」的方式去提取自己心目中最值得被即早實踐的作法時,我們觸及到了另一個人經驗中最可能作為養料影響自我整體性塑造的部分。我們稍稍地回到了那個與講者之間擁有「人與人之間聯繫」的狀態,而這次,沒有那麼多政治煽動目的。





延伸閱讀:

〈Things We Like:《詩篇46的秘密》與其他本身就好的東西〉

〈致「新時代」(二):分數、社群與成為你自己〉

〈教育不該只在頭裡:關於我們曾經錯過的完整自己〉

〈創作者的靈感生活:問題意識、體驗與原創〉

〈脫口秀作為一種公眾表達〉

〈觀點的生產與生長:不僅僅作為傳遞與說服的「表達」〉


avatar-img
86會員
753內容數
一個寫作實踐,關於我看到和思考中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圖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們應該能夠去捍衛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事實,而不是任其被丟進真理部的記憶洞中。之所以這一刻我們能夠去談論其「值不值得被保留」,正是因為它曾經存在且現在還在這裡。如果你相信我們的下一代人也有思考並討論這些對象的權利,它就需要持續被保存下去。
  去說,不要停留在對罵或哭泣。改變的方式是去說、是去給出更多紮實的溝通。我們說的「沒有討論,不是民主」不僅僅關於議場內,也關於普遍的、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一個社會的民主素養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從黨外運動、從各種民主前輩的努力中,台灣的公民社會在過去的數十年內一直在前進。這些都不會是白費的。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一場在美國長島舉行的跨領域研討會中,物理學家費曼注意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發現主辦單位給的建議書單裡的書他一本都沒讀過,而那些與會的其他人員--包括牧師、教士、法律專家與歷史學家--討論的問題他一點都聽不懂。
  反過來說,在確定不得不給出答案的那個死線來臨之前,代議士們就應該一直討論,直到最接近共識為止。如果時間足夠充裕,甚至當共識出現後,仍應該繼續討論更好的解法或細節,來讓它盡可能地完善、盡可能地不讓任何人的權益受到這部法律的侵害、盡可能地減少未來需要再次調整的情況。
  只要是對民主要較深刻的認識的人,都會知道,民主絕不僅僅是每隔兩年上街投票一次。更不會是只要有人數優勢就能輾壓不同意見者。我們之所以認可民主勝過於威權獨裁,就是因為沒有人應該要被規定去「服從」另外一些人。不管對方是基於血統、基於武力還是基於人數,沒有人可以不經討論地要求另一方放棄自己的意見。
  我們應該能夠去捍衛那些曾經存在過的事實,而不是任其被丟進真理部的記憶洞中。之所以這一刻我們能夠去談論其「值不值得被保留」,正是因為它曾經存在且現在還在這裡。如果你相信我們的下一代人也有思考並討論這些對象的權利,它就需要持續被保存下去。
  去說,不要停留在對罵或哭泣。改變的方式是去說、是去給出更多紮實的溝通。我們說的「沒有討論,不是民主」不僅僅關於議場內,也關於普遍的、一天又一天的生活。一個社會的民主素養不是一天兩天造成的。從黨外運動、從各種民主前輩的努力中,台灣的公民社會在過去的數十年內一直在前進。這些都不會是白費的。
  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獨特之處就在於,你即便不是一個工程師、工人或發明家,你每天都要在社會中處理那些人跟人之間的往來關係,如果你對於階級、對於平等、對於多元、對於尊重沒有任何理解,你就會像把一大塊純鈉丟到水裡一樣,因為一份信手亂寫的文宣在社會上引發爆炸。
  一場在美國長島舉行的跨領域研討會中,物理學家費曼注意到自己的格格不入。他發現主辦單位給的建議書單裡的書他一本都沒讀過,而那些與會的其他人員--包括牧師、教士、法律專家與歷史學家--討論的問題他一點都聽不懂。
  反過來說,在確定不得不給出答案的那個死線來臨之前,代議士們就應該一直討論,直到最接近共識為止。如果時間足夠充裕,甚至當共識出現後,仍應該繼續討論更好的解法或細節,來讓它盡可能地完善、盡可能地不讓任何人的權益受到這部法律的侵害、盡可能地減少未來需要再次調整的情況。
  只要是對民主要較深刻的認識的人,都會知道,民主絕不僅僅是每隔兩年上街投票一次。更不會是只要有人數優勢就能輾壓不同意見者。我們之所以認可民主勝過於威權獨裁,就是因為沒有人應該要被規定去「服從」另外一些人。不管對方是基於血統、基於武力還是基於人數,沒有人可以不經討論地要求另一方放棄自己的意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分享了自己高中時期的陰暗面與長大後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並從中學習到我們不能效仿的事。 通過兩段故事與兩個方法,我們應該尊重並理解不同價值觀,並在適當時機提供幫助的重要性。
Thumbnail
超認真少年拒絕高中演講引發熱議,慘遭洗臉、挨批失格局,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又能從中學習到什麼?本文討論了某高中組長使用Messenger邀請Youtuber至高中演講的過程中,如何妥善處理人際應對進退的禮節,提供了有價值的觀察和訓練。
Thumbnail
國中時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啟蒙,此階段的生涯探索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重點: 現階段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很正常、探索需要時間的累積、找到讓自己全心投入的事
Thumbnail
透過「與作家有約」的校園演講,提出了演講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提早到達場地、測試簡報設備、調整心態、傾聽主人的聲音、給聽眾驚喜、同理心看待、回饋給關鍵人物和為下一場演講做準備。
Thumbnail
能夠在大學畢業後還有機會做 public speaking,我想我要謝謝的當然是「系統」。除了學校的老師們教育我如何做人做事,系統的教育也讓我學習到待人處事該有的態度。
Thumbnail
前些日子受邀在一個國中裡做了一場講座分享,分享了一些在人生中幾次面對選擇時的迷惘,以及學會的事情。 能夠在人生中每一次需要被幫助的時候,有人用明確而簡單的語言解釋了這些存在。 當意識到所有的迷惘,所有的困擾,相當於快樂,還有美好,都會成為創作或是自己的養分時,每一天就真的會如同創作一般地無比踏實呢。
Thumbnail
學習演說技巧已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將介紹如何撰寫一篇好的演講稿,進而探討演講的開頭、中間和結尾設計,以及如何加強演講內容的情感表現。
Thumbnail
華麗的開始真的是那麼重要嗎?還是只是我們不想面對的藉口而已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分享了自己高中時期的陰暗面與長大後是如何看待這件事情,並從中學習到我們不能效仿的事。 通過兩段故事與兩個方法,我們應該尊重並理解不同價值觀,並在適當時機提供幫助的重要性。
Thumbnail
超認真少年拒絕高中演講引發熱議,慘遭洗臉、挨批失格局,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又能從中學習到什麼?本文討論了某高中組長使用Messenger邀請Youtuber至高中演講的過程中,如何妥善處理人際應對進退的禮節,提供了有價值的觀察和訓練。
Thumbnail
國中時期,是自我探索的重要啟蒙,此階段的生涯探索大致上可以分為3個重點: 現階段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很正常、探索需要時間的累積、找到讓自己全心投入的事
Thumbnail
透過「與作家有約」的校園演講,提出了演講前需要注意的事項,包括提早到達場地、測試簡報設備、調整心態、傾聽主人的聲音、給聽眾驚喜、同理心看待、回饋給關鍵人物和為下一場演講做準備。
Thumbnail
能夠在大學畢業後還有機會做 public speaking,我想我要謝謝的當然是「系統」。除了學校的老師們教育我如何做人做事,系統的教育也讓我學習到待人處事該有的態度。
Thumbnail
前些日子受邀在一個國中裡做了一場講座分享,分享了一些在人生中幾次面對選擇時的迷惘,以及學會的事情。 能夠在人生中每一次需要被幫助的時候,有人用明確而簡單的語言解釋了這些存在。 當意識到所有的迷惘,所有的困擾,相當於快樂,還有美好,都會成為創作或是自己的養分時,每一天就真的會如同創作一般地無比踏實呢。
Thumbnail
學習演說技巧已成為自媒體時代的重要技能之一。本文將介紹如何撰寫一篇好的演講稿,進而探討演講的開頭、中間和結尾設計,以及如何加強演講內容的情感表現。
Thumbnail
華麗的開始真的是那麼重要嗎?還是只是我們不想面對的藉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