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歸政治,漢字歸漢字?】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相信大家中學時都讀過不少文言文,也會發現古人用詞與現代的差異,像是「走」就是「跑」,或是「聞」就是「聽」這類詞語。這些古今差異字,老師最喜歡考了,因為古今詞義有讀就會懂,沒讀就是不會。
其中走就是跑,可能比較好理解,因為古文字形就在描繪一個人手刀跑步的樣子。那麼「聞」呢?為什麼要加個門呢?難道是從門裡偷聽嗎?聞為什麼會寫成現在這樣,這當中可是有一段曲折的故事呢。
甲骨文中的「聞」像一個人跪坐在地,耳朵被放大的樣子。在卜辭中有用來表示商王「得知」某項情報的意思,這是由聽聞引伸而來的涵意。
到了西周金文時,耳朵就脫落到一旁去了,還有一個彎著手的人形。耳朵好好的,為什麼會掉落呢?這很可能是古人希望讓文字盡可能樂高積木化的關係。甲骨文的「聞」是一個整體的象形字,就像積木中的特殊方塊,只有在用到它時才會出現,不能分拆使用。但為了人們表述與教學需求,人類希望大多數的字都能被幾個基本積木組成,不要那麼多獨體不可分拆的單字了,因為這樣很難記。
試想,一個同學在走廊問老師「聞」怎麼寫,老師只能撿樹枝在地上畫圖,多不方便。如果我們把「聞」字樂高積木化了,就可以隨口說出「左上一個小,左下一個人(丮),右邊一個耳」,就不用特別畫圖了。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偏旁成字化,現在報姓名時候常用的「耳東陳」、「口天吳」都是同樣的原理。其實陳的左邊不是耳,吳的下面不是天,可是因為表述方便,我們還是會這樣說,懂這個字的人自然就會寫出來。便利,是推進漢字演化的重要動力!
而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圖左下),因為失去耳朵的人形偏旁實在沒什麼意義,甚至這個人形(丮),本身也成了生僻字。於是被有標音功能的「昏」給取代掉,寫成了「䎽」。
既然「䎽」已經很成熟地將所有不宜口語表述的偏旁給換光了,為什麼現在還是寫「聞」呢?
因為政治啊!漢字演化的世界裡最大的政治影響就是秦帝國的書同文事件,大量秦國官吏像灑豆子一樣遍布全國各地基層,從中央到地方的公文,不可能使用不同的文字,勢必有規範在,這就打破了漢字自然演化的路徑,甚至可以說,將這一進程給中斷了。在這之後的漢字,只是在這個基礎上增繁或簡化,無法像戰國文字一樣表現出複雜多變的形音義跳接關係。
在秦吞併六國時入葬的睡虎地秦簡中,我們可以看到「昏」被「門」這個聲符替代掉。「聞」字就乘著大秦帝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的順風車,將「䎽」淘汰出局,封印在《說文解字》裡六國古文標本庫裡。
漢字的流變固然有追求速寫、好記等自然發展趨勢,也有類似這樣政治力介入的狀況。直到現代發現這些古文字材料,才又讓這些消失的字體重回我們的視線,也補充了我們對漢字發展的認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㣎」作為聲符,只用在穆字上,這不是很詭異嗎?而且「㣎」也沒有單獨使用過,這就讓人不免要皺起眉頭,懷疑事情並不單純!試想,一個身份和經歷完全空白的人,不是很讓人懷疑他是外星人或是時空穿越者嗎?
「漢字切割刀」也能造字?不是只有靠著六書才能造字嗎? 沒錯,漢字世界造字可不只有六書而已,花招不少,是時候該進化一下了!
所以說,聯姻在古代確實很有用,周襄王一套騙婚操作,扭轉了他被鄭國壓制的局面。這跟十字軍之王二(Crusader Kings II)的經典套路也很類似,先騙婚,拐丈人出錢出力幫女婿打地盤後,女婿暗殺丈人妻子一家老小,兼併他們所有財產一樣的套路。而若都跟自己人聯姻,那就坑不到別人家的老丈人了,多可惜啊!
你看,母親真的很辛苦。 所有的一切都保留給了「子」,自己的身體被簡化成了「乚」。
春節將近,你還在說千篇一律的「新年快樂、萬事如意、紅包拿來」嗎?用了這麼多年,人也老了,梗也舊了,耳朵膩了,心也累了,不如換點新花樣,向古人取經。這次小邦周精選了四句西周金文吉祥話,一說出口肯定會讓別人覺得你高端大氣、尊爵不凡、低調奢華,絕對不會被當怪咖。(才怪) 第一句:「眉壽萬年」(西周晚
加了聲符,萬一讀者不知道聲符的發音怎麼辦呢?很簡單,加一個不夠,你可以加兩個聲符啊。
「㣎」作為聲符,只用在穆字上,這不是很詭異嗎?而且「㣎」也沒有單獨使用過,這就讓人不免要皺起眉頭,懷疑事情並不單純!試想,一個身份和經歷完全空白的人,不是很讓人懷疑他是外星人或是時空穿越者嗎?
「漢字切割刀」也能造字?不是只有靠著六書才能造字嗎? 沒錯,漢字世界造字可不只有六書而已,花招不少,是時候該進化一下了!
所以說,聯姻在古代確實很有用,周襄王一套騙婚操作,扭轉了他被鄭國壓制的局面。這跟十字軍之王二(Crusader Kings II)的經典套路也很類似,先騙婚,拐丈人出錢出力幫女婿打地盤後,女婿暗殺丈人妻子一家老小,兼併他們所有財產一樣的套路。而若都跟自己人聯姻,那就坑不到別人家的老丈人了,多可惜啊!
你看,母親真的很辛苦。 所有的一切都保留給了「子」,自己的身體被簡化成了「乚」。
春節將近,你還在說千篇一律的「新年快樂、萬事如意、紅包拿來」嗎?用了這麼多年,人也老了,梗也舊了,耳朵膩了,心也累了,不如換點新花樣,向古人取經。這次小邦周精選了四句西周金文吉祥話,一說出口肯定會讓別人覺得你高端大氣、尊爵不凡、低調奢華,絕對不會被當怪咖。(才怪) 第一句:「眉壽萬年」(西周晚
加了聲符,萬一讀者不知道聲符的發音怎麼辦呢?很簡單,加一個不夠,你可以加兩個聲符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會說話的是傾聽」這件事,能在社會上對他人實現完整的同理共情,本身就是經由每日對自己的「吾日三省吾身」來辦到,對大庭廣眾而言,孔子是教師之中的至聖先師,但對我而言,卻是醫師與教師的疊加態。 我們確實能透過儒家經典,就能身強體壯。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從古音學的緣起、其發展時所遇到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並古音系統之建構,三大部份來解釋古音學的發展。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樹上有好多隻耳朵 為了聽風 跟著風跑了 它們把故事 拖到地上說啊說啊 秋天就變得精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會說話的是傾聽」這件事,能在社會上對他人實現完整的同理共情,本身就是經由每日對自己的「吾日三省吾身」來辦到,對大庭廣眾而言,孔子是教師之中的至聖先師,但對我而言,卻是醫師與教師的疊加態。 我們確實能透過儒家經典,就能身強體壯。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整理一下漢字注音和白話字的筆記。畢竟是筆記,有些可能對相關科系是常識,有些說得很簡單,有些可能沒連貫的邏輯。
Thumbnail
承上篇,「讀」是指什麼?古人是這麼說的。 18世紀的清代學者段玉裁(1735-1815)說:「秦製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遂絕,壁中古文尟能識者,安國獨能以今字寫定古文」。 意思是秦國人用的隸書是走向了簡化、化約的書寫系統,而後六國的古文被淘汰掉,是沒人用了、很難找到識得這種字的dead langu
Thumbnail
清末民初,被外國人欺負,當時曾經有種想法,認為國家強弱和使用的語言有關。 而中國積弱不振,就是使用的語言造成。   因此,有人主張中文要改成拼音,如果無法立即改拼音,就先簡化,再改拼音。 中共簡化中文,目的就是要改拼音,早期有些簡體字,都附上拼音。   中文同音字太多,無法改拼音。  
Thumbnail
從古音學的緣起、其發展時所遇到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並古音系統之建構,三大部份來解釋古音學的發展。
在漢字圈的歷史初期,還沒有所謂「寫字」的時代,有什麼跟現代人的寫字或作文意涵比較類似的用法?《尚書》裡面,有「作冊」或「作書」這樣的用法。  「作」、「冊」、「書」這些字,很早就有了,「作」、「冊」是殷商的甲骨文,「書」是西周早期或中期的金文。甲骨文跟金文的寫法如下: 現在當然很難知道當時的「冊
Thumbnail
 古人有「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的說法,雖然在現代這個眾聲喧嘩的時代,言語溝通的真誠與意義已被糟蹋得慘不忍睹,但是某些字辭,某些句子,還是不斷影響著人,感動著人。   畢竟人是依著辭彙來建構我們的認知,透過辭彙來探索我們的思想,因此,傳說當倉頡造字時,天下紅雨鬼夜哭,想來也是其來有自的。
Thumbnail
以前我曾經想過,為什麼中文直行書寫時,是從右邊到左邊,而不是從左邊到右邊呢? 從右邊到左邊,有時手摩擦到寫好的字,會弄得髒髒的。古人用毛筆寫,右邊字更容易弄髒。   後來,我才知道,原來中國古代很長一段時間,是用竹簡,字寫在竹簡上。 即使西元105年,蔡倫造紙後,還是有段時間,繼續用竹簡。
樹上有好多隻耳朵 為了聽風 跟著風跑了 它們把故事 拖到地上說啊說啊 秋天就變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