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The War on Normal People《為一般人而戰》
投入美國總統初選的華裔楊安澤(Andrew Yang)、如何解析失業潮真相並提供解方
本書作者楊安澤(Andrew Yang)是首位投入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亞裔美籍創業家,這本書的內容便是他描述自己眼中看到的美國所面臨的各項困難,並且提出其解方。
衝擊與影響
書名中對於普通人(normal people)的實際考證,可能與你我想像中大不相同。以美國數據為例,一般的美國人並沒有從大學畢業、也沒有副學士學位,淨財產大約是 36,000 美元,若排除不動產與汽車、便可能只剩 6,000 美元,過的是月光族的生活,彈性儲蓄不到 500 美元,幾乎沒有投資股票。
以上這些數據都還只是中位數,有 50 %的美國人還低於以下水平。或許很難與想像中美國的進步與生活水準做連結,但是這些都是真實的統計數據。
失業潮來臨
而科技的發展讓大失業潮逐漸逼近,而這次工作機會的消除了量變之外、更帶來了質變。對此有異議者認為以歷史來看,過去的科技革命雖然會讓部分的工作消失、但是總會產生相對應更優質的工作,像是農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等,似乎都只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美好,而並非將人類帶來厄運。
但人工智慧與自動化,讓這次的科技革命與過去不同,愈來愈多的低階工作消失、甚至許多技術職與白領工作也逐漸被取代。從倉庫理貨員、門市人員、卡車司機、審計員、會計到醫師及律師等等,有愈來愈多的領域在電腦介入下、工作機會大量的被完全或是部分取代。
而上述這些失業者往往是不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也不具有相關的專業知識,但是因為這波技術而產生的新工作、卻大多是需要投入多年教育資源的程式編碼工程師。在新科技的力量下,以數十個工程師取代數百個低階工作者的案例比比皆是,也讓前述那群失業者更難尋找到下一個就業機會。
匱乏的心態
在此先回到前面提到所謂的「普通人」,這種月光族的生活其實讓這群普通人生活在一種匱乏的狀態,讓他們每個月疲於支付應接不暇的帳單,再加上這些普通人的職業往往屬於排班、不穩定或是計時的低薪工作。此時若來個重大變故或是醫療支出、這群人幾乎沒有相對應的存款可用以因應。
這種匱乏的心態根據研究,對於人類做決策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並且直接的影響流動智力測驗的表現。匱乏的心態帶來的不僅僅是 「壓力」, 匱乏的心理狀態實際上讓一個人變得比較不理性並且更為衝動。
匱乏的心態不僅是受經濟狀況影響,時間與健康的匱乏也有同等的殺傷力。想像我們正趕往一場不可缺席的會議,路途上的匆忙以及到場後的那種緊張感,與提早到場的那種從容不迫天差地遠,這種時間匱乏的情況下,很難期待我們在會議上會有多麼良好的表現。
而這種匱乏的心態彼此環環相扣,經濟狀況不好就需要兼更多的差事,兼更多的差事就代表我們擁有更少的時間以及健康,匱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成為一種惡性循環,讓這群「普通人」從此深陷在無法翻身的漩渦之中。
解決方案
面對如此巨大的結構性改變,作者楊安澤提出了人本資本主義(Human Capitalism)作為其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以人為本的資本主義。人本資本主義有幾項特點:
- 人類比金錢更重要。
- 經濟單位是每個人、不是每一美元。
- 市場存在是為了服務我們的共同目標和價值觀。
以上這些特點一再的點出目前以市場為核心的體制資本主義(Institutional capitalism)所不足之處。而楊安澤基於此核心所提出的解方可分為政策、醫療、教育等數個面向,在此節錄其中兩項。
自由紅利
自由紅利(The Freedom Dividend)又稱為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簡言之就是一種不分年齡、不分人種、不具有任何條件限制,每月以現金發送給所有公民的一種政策。而楊安澤在投入民主黨初選時則提出針對 18~64 歲的成年人每月發放 1,000 美元現金的政策。乍聽之下很不切實際,但是在不少國家或地區其實已有實施類似政策的案例。
全民基本收入牽涉的議題非常廣也很值得探討(研究、財源、影響等),可參考先前的文章:
全民基本收入提供了我們生活所需最低限度的經濟支持,而這種「基本生活無虞」的心理支持可以有效的解決前述「匱乏心理」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幫助我們做出更理想的決策。
部分人會認為窮人對他們的錢不負責任,經常做出一些不理性的消費行為。但這種偏見並不是全貌,很多時候窮人亂花錢、其實是出自一種「反正儲蓄跟投資也無法翻身」的絕望。
本書引用荷蘭哲學家魯特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貧窮不是缺乏品格,而是缺乏現金。」
醫療保健
醫療帳單曾是美國 2013 年個人破產的頭號原因,當年有超過 5,600 萬人因為無力負擔醫療費用而苦苦掙扎。
醫療費用在美國整體經濟的占比逐年提升,從 1960 年的不到 6 %、到 1989 年的 11.4 %、直到 2016 年的 17.8 %。但是實際上的表現卻在主要工業化國家中敬陪末座。
在現行的醫療產業體制下,價格的不透明化以及醫院、藥廠、醫師、政府等多方間不平衡的利害關係,讓健康保險體制的改革充滿了障礙。在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本主義下,許多醫療單位的目標皆在於提高營收與獲利能力,而非引進降低成本的技術。
作者曾在 2002~2005 年間任職於一家醫療保險軟體新創公司。致力於將醫療書面資料數位化,但是在這幾年間他體會到一件事情:就是醫院並沒有強大的誘因迫使他們做出改變,即使這件事情很有意義也應該能夠提高效率,就是因為現行模式就已經很賺錢了。
為此楊安澤提出的解法是轉向單一支付者醫療保險制度(single-payer healthcare system),政府保證所有的人都享有健保,又協商固定價格。以目前來說,美國為 65 歲以上的美國人提供健康保險,已成功降低成本並且為數千萬人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這些措施在政治上無懈可擊,但是要如何改變醫療界的誘因則成為關鍵,因為這將減少很多人的收入。
而我們要如何衡量醫療品質也成為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以現行制度而言,醫療保險以及醫師的收入取決於個人看診、手術跟檢驗報帳等請款。這種制度下讓醫師有誘因為了獲得更多報酬而看診。目前有個運動推崇「以品質為基礎」,也就是以患者的康復狀態來決定該診斷行為的報酬,或許更能有效的來衡量醫療行為並且阻止收費浮濫的亂象。
俄亥俄州的克里芙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是個集合醫療、教育與研究的非營利組織。在這家診所執業的醫師們領取的是單一薪俸,當他們不用擔心收帳時,醫生便可專注在醫療行為上。而且該診所透過全面成本控制的意識,在各項物品上貼上標籤,使所有人都知道其成本,同時讓醫生參與採購決策,當診所賺錢時他們也可能加薪。
以上這些措施讓這家診所成為全美最好的醫院之一,醫生的每年流動率僅為 3.5 %,遠低於一般水準。
結語
時間的流動是一條單行道,書中所描繪的自動化浪潮可說是勢不可擋,唯一的變數可能就只是這終點會在接下來的幾年後來到。這本書的出版可以說是作者楊安澤在美國生活數年的親身經歷,眼見這波衝擊即將徹底的改變社會,進而做出相關研究並提出解決的方向。楊安澤在投入民主黨初選時最被人記住的是其全民基本收入的政策,但從本書中可以看到他的觀察其實遍及了各個領域。
看完這本書不禁讓我重新思考一味的追求成長以及數字的增加,是否真的讓我們更加的幸福快樂,還是只是把我們推向一條死路。同時也讓我聯想到一個健全的民主社會,光是有理想的參政者或是政治家還遠遠不夠,身在其中的公民能不能做出好的決策才是關鍵。
資本本身並不會關心我們,作者提出的人本資本主義、或許能夠幫助我們重新定義什麼事情才是更重要的,並且盡全力去追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