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少女的大夢想:建立有機生活村

原報導於:2018-02-08 編採:陳祖傑 責任編輯:黃馨儀
近年,臺灣接連發生食安問題,喚起民眾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也帶動了有機產業的發展,但要讓更多民眾正確認識農產品,仍然有段漫漫長路。一位大學畢業甫畢業的年輕少女,從建立嘉南平原第一個有機生活村開始,希望讓臺灣食農教育的路,不那麼遙遠。
開啟城鄉任意門的鄰家少女
「想把土地的美好傳遞給所有人。」這股心情從心底油然而生,越發強烈,緩緩農作的誕生,可以說是王立俞身體力行的結晶。與當地農民搏感情、合作販售農產品,帶著當季最「青」(新鮮)的玉米、馬鈴薯、還有許多人朝暮期盼的傳統柴燒炒花生,每周前往不同地區的市集,與人們交流,同時將農作的酸甜苦辣分享給來市集的大小朋友。
沒有任何事情是不需付出心血才能有收穫的,即使在這農作機械的當代,每一個農產品背後依然是農人看天吃飯的汗水勞動結晶:採收黑金剛花生的阿姨有時會對除也除不盡的雜草生氣疲憊;為了維持有機農作與當地生態的平衡,捨棄化學用藥、改用天然的苦茶粕逼走福壽螺;小草剛冒出頭,雖然抱歉卻得趁土壤溼度正好的時候除草才行......有機作物的高昂價格是商業市場最表面的一塊,在那背後其實是當地人、動植物、昆蟲乃至微生物能否擁有更幸福的生活環境,而購買有機作物的你我,是認同與促進環境更良善的一環。
王立俞跟民眾介紹緩緩農作的理念。 攝影/陳祖傑

推廣有機,從孩子起步
「我希望從教育小朋友開始,讓他們影響自己的父母。」王立俞不止在市集推廣有機,同時也是位小學助教。以說故事的方式去讓小學生認識農作物,希望將食農教育從小做起。
近期緩緩農作帶著雲林各鄉鎮的小學生,融合「食農」、「在地」、以及孩子們的「天馬行空」,一同創作了食農教育繪本。將設計的精神導入,繪本中也想顛覆一般人對農民的觀念,農業不只是農業生產,他是文化、藝術、自然、與宗教等等的巨大綜合體。
臺灣農業尚有許多困境等待解決,鄉村成長的孩子看似與土地親近自在成長,卻容易在教育體制的壓力下與不同成長環境的孩子競爭、比較,而農村似乎成了落後的代名詞。繪本的目的也在於不只是「倡議青年返鄉」的口號而已,農業會隨著時代有不同進展,農民也會,未來也許不只是個農民,還會身兼復甦家鄉的種種嶄新職業。離開都市水泥牆,還有好多驚喜值得探索
國小學生插秧體驗活動。 照片提供/王立俞

教育不設限 食農夥伴共向前
第一次參加雜學校展覽,緩緩農作將與農委會的食農教育推廣計劃分享給現場的民眾,推廣食農教育之餘,更想見識各個團隊如何解放現有教育,校園裡能作的事情肯定還有很多,展覽不只是讓民眾學習,更是團隊成長的好機會。
佈展期間,許多食農教育夥伴團隊也在雜學校現身,可以見到有相似理念的夥伴,是繼續努力的動力來源。緩緩農作當然也不止於此,未來預計在農場打造教學基地,與農民一起設計活動,還想帶著來參加活動的大小朋友一同煮菜吃飯,感受自己種植採收的樂趣。
同時也想耕耘一塊過往農村的溫暖情懷,不是商場的金錢導向,而是當農民需要農產品包裝、設計、想要來點新點子時,緩緩農作便以設計專業,為農民包裝農作物。至於酬勞,那就拿最喜歡的農作物來吧!
緩緩地,從在地出發,用小小的力量感染大大的世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