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8/1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人生課題

可能是小時候的作文課,或是某個你其實不認得的的親戚曾經問起「哩大漢了後欲創啥?」 也許你也想過,努力一點,將來可以做個醫師或是律師。
多年過去,現在的你還算是混出點身分,名片上有了長長的後綴,可總在午夜夢迴時,還是會覺得自己混得跟條鹹魚沒兩樣。
這次來思考的是"人有沒有夢想"、"人生的意義是三小"這些看起來閒著無聊的問題。
先來區分一下,我們常說的夢想代表甚麼:
1.人生狀態:也就是職業。
2.特別的成就:比如說要環遊世界、拿下某個比賽或頭銜,或在市中心買個自己的家。
這邊主要講的是1.的部分。先來想想,我們是為甚麼把某個職業當作人生的目標?老師、律師、醫生、或是近年的油土伯,不都是看到某個景仰的偶像或職人光鮮的一面嗎,我們很少看到滿身髒污的師傅被當作未來的榜樣吧。
這樣說來,我們的夢想就只是,在還不了解真實現狀就說出口的空口白話。很悲觀嗎? 那如果經過學習與磨練,你知道了你嚮往的一切,不管是光鮮抑或是血汗的那面,你仍然不放棄,堅決朝著夢想前進,讓夢想成為你向前邁進的指標,就像那句話「叫我起床的不是鬧鐘,而是夢想。」
在存在主義中,哲學家沙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有著絕對的自由,你存在在這世界上,沒有人能告訴你「你就是xxx」、「你是要成為xxx的」,一切的選擇權都在自己。 不過在這,沙特的意思可沒這麼正面。
在沙特的說法裡我們是被"遺棄"的,沒有甚麼造物主能做你行動的指引,你才需要為自己的選擇做決定,「我們對於自身處境的每一個面向有甚麼感覺,都要負起完全的責任。我們選擇了我們的情緒,否認這點又是錯誤信念」。
更進一步地說,我們能決定的只有自己,對於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沒有任何保證會得到成果,「我可以欲求任何事物,但不必然能取得我所欲求之物」,世界並不總是會如我們所願。 關於選擇上,我覺得沙特提出的一個核心例子最為重要。
沙特的一個弟子面臨了一個兩難,他有兩個選擇,一是加入軍隊,為解放被佔領的祖國而戰,二是留在家鄉照顧親愛的母親,他只能選擇其中一個,即使一邊有了滿意的結果,卻仍然會為沒做的另一邊感到遺憾,這就是"遺棄"的意義,沒有甚麼能為你的行動作為指引,最後沙特只給了一句建議「你是自由的,所以去選擇吧。」
我們都有選擇的自由,即使沒有任何的指引,即使最後得不到結果,但如果因此停止行動,夢想終究會留在夢鄉。
這邊只提到沙特的哲學,也不得不提到他所遭受的批評,如過於個人化與普遍性。即使我們都有著同等的自由,並不代表我們都是相同的個體,我們來自不同的社會,有著獨特的秉性,就像我們的內向性格,這些都是我們行動的指引,別把這些看作束縛,而是造就獨特人生的原點。
#參考書目 :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