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7|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框不住的國文課

如果國文課的想像,變得不一樣⋯⋯

國文課=思辨?
籌備高三下「現代詩選」的課程,有席慕蓉的「蒙文課」跟瓦歷斯・諾幹的「霧社選二」。在這些文本中,其實含有一些對於「族群」的觀念,進而帶出「族群間相互尊中與理解」的必要。在這樣的教學框架下,不斷思考著我可以設計什麼樣的課程?最後我藉由「KWL」的技巧,去做一些文本探討與思考的活動,思考「群體」間的互動關係。而且在「KWL」的活動中,每一組都有一個引導員,扮演著與同學彼此討論的角色。用這個活動想要告訴大家:問題的回答沒有絕對的對與錯,而在於願不願意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同學參與「KWL」活動得到的想法
同學參與「KWL」活動得到的想法

在「KWL」活動中,各組都有輔導員的引導

「教」還是「學」?
在教學現場的主體是「老師」與「學生」,而大家的既定印象中「老師」就應該要「教」學生知識,而「學生」應該要「學」老師教授的課程內容。正如韓愈〈師說〉開宗明義提到的:「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但這樣的教學方式真的能讓學生對於課程的學習保持熱情嗎?學生真的能夠從老師的講述式教學中學習文本的詮釋與理解嗎?如果轉換「教學」的角色,換成學生上台談談感覺,說說文本,是不是會感到別是一種趣味呀?!
學生談文本--〈高高的騰格里〉、〈關於一九三〇年・霧社〉

如果國文課玩遊戲?
當提及想為課程注入「遊戲」的養分時,有些人會說:「高中課程繁重,為什麼要讓學生玩遊戲?教學進度不會上不完嗎?」但換個想法,如果課程都要講求進度壓力,是不是沒有辦法好好體驗課程的內容?如果課程都要講求速度,是不是讓老師、學生身心俱疲?有時候一種適當的遊戲,是為了讓彼此振作精神,讓課程變得更有活力。所以我在課前設計了「Kahoot!」遊戲,而且在午休起床的第五節課使用,讓大家振作精神,從個人相互競賽的遊戲體驗進入文本內容。
午休起床的第五節課--「Kahoot!」遊戲大作戰

國文課應該保有創作的成分
由於這次的教學內容是「現代詩選」,所以我在課程最後設計了「班級創作」,每組上台創作兩輪,不限句數。而且在創作前,請大家閉上眼睛,回顧兩年國文課生活的點點滴滴,在這個班級的群體中,我們歷經很多的風風雨雨,也跟國文老師共度兩年。當中總是發生很多驚奇的事情,例如:
  • 〈燭之武退秦師〉夜縋而出默劇
  • 〈范進中舉〉唸胡屠戶罵范進的內容,超級傳神,全場哄堂大笑
  • 〈始得西山宴遊記〉爬上講桌,岈然洼然,若垤若穴,但講桌沒有垮下來
  • 〈狼之獨步〉播放馬修連恩的音樂進行朗誦,讓人起了雞皮疙瘩
  • 〈赤壁賦〉釃酒(水)臨江(講台),讓講台非常溼滑
  • 〈琵琶行〉猶抱吉他如琵琶,現場演奏被高三監考模擬考的老師跑進教室抗議
  • 〈勞山道士〉老師模仿飄然入月之景,有點傳神
  • 〈第九味〉我們畫了很多屬於我們自己的人生菜色,老師畫在黑板上一一記著我們的菜色
  • 〈諫逐客書〉老師根本在饒舌吧!一直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
  • 〈庖丁解牛〉老師表演的精彩舞台劇實在厲害,表現出「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養生之道!
在幫大家回憶後,我們就開始一組一組上講台寫詩,最後完成〈當國文課遇上宇文〉,並請同學進行朗誦。
班級創作--〈當國文課遇上宇文〉

學生,他不是小孩,學生正在成為這個時代的大人
國文課重視的應該是思辨、創作與發表。我以前的老師說過:「有時候老師的一種為難是在於當傳達一些所認為好的價值,或者是正向的價值的時候,站在講台上會發現後面有很多的畫面像新聞畫面一樣一直跑,然後學生也很無所適從,他不知道該聽你的,還是他要相信他所相信的世界是那個樣子。」如果試著轉換教學的立場,給予學生一個舞台的空間能夠天馬行空的想像、談話、甚至是能夠與文人有一種邂逅,都是一種好事,正因為試了才知道,才能夠「靈感啟發靈感,行動促成行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是一個水瓶男孩,喜歡寫作閱讀、出去走走,記錄生活中的瑣事,捕捉生活中的靈感,同時對教育懷有極大的熱忱。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木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