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國寡民〉論反全球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的老子,已經預言了利益資本的合縱策略,其勢必帶來破碎的結果,因而倡導反全球化的小國寡民思想。
李耳(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便是順應自然循環、拒絕過度的人為干預,達到反璞歸真的目標(如第28章談到的「復歸於嬰兒」)。而具體做法是各國採取小國寡民、不相往來,人們便能無為寡欲,做到守柔不爭、生而不有,最終放棄私有制的慾望。

〈小國寡民〉具現了李耳對於「無為」在政治上的實踐應用,闡釋依附理論的必然潰敗,以期打破日趨嚴重的資本私有制度。這篇短文引起學者議論最多的,乃人民對於「器物」的態度究竟是不想用,還是用不到?要解決這項爭議其實只須回歸李耳的思想源頭。
李耳心中至高無上的「道」是自然循環的法則,是區區人類不能也不該牴觸的核心精神,而無為就是對道(自然運作)最好的應對方式,所以在道的自行運作之下,民眾所私有的器物(資本)便用不到,當用不到成為習慣後,便能擺脫依賴器物的慾望;不依賴器物、不為物所累,則能寡欲。
依賴於器(資本),則必然為器所脅制,所以李耳主張「不用」,用不到便不會有「有」的概念出現,除去「擁有」的概念之後,便能壓低慾望的擴張,減少或是消除紛爭。​

原文對於「器」的論述是:「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三國魏王弼對於「什伯之器而不用」的注解是「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用,何患不足也」,什伯之器意指各式各樣的器具,應直指兵器而言,而王弼認為不用是無所用,即是用不到,代表著知足無欲的社會氛圍。
原文後段至「民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朝河上公和王弼的注解是其無情欲和無所欲求,指涉不再受器具所制約,返歸本體思想的精神層面,人們由此得以獨立生活,國與國間即便不相往來,亦無有損益。
​學者馮友蘭說:「理想社會的情況,表面上看好想很原始,其實也不盡然。並非沒有甲兵、舟輿、文字,不過是用不著,老子認為這是:『至治之極』即知其文明,守其素樸。」
由此看來,李耳的〈小國寡民〉是將「無為思想」實體政治化的具象表現,反對人們依賴「器」的依附作用、訴求追尋自我價值的人本主義。如果器具「無須發揮作用」,人們便不須常與器具為伍,就能免除斯累,反求自身精神上的發展和突破。
王邦雄《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云:「小與寡指涉的不是數量的寡小,而是價值的觀念,指稱的是素樸的國度與天真的人民,也就是『復歸於樸』的國度,與『復歸於嬰兒』的人民⋯⋯」其援引32章和34章對於「小」的延伸闡發,認為80章的「小」意旨 道體的無名無欲(頁361)。河上公命名此章節為「獨立」,即精闢地總結其核心概念所在。

另外,第3章說「人民不爭不盜,則心無所亂」,爾後便會走向「無知無欲」的狀態,進而「無為」、國家就能順應自然而不假外力運作。
第46章則提出警告,不知足、欲得將帶來禍亂,唯有知足無欲便能免難。
第57章倡導「以無事取天下」,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王弼闡釋此句云: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無為自化後的小國寡民,是李耳思想最崇高的遠見。
李耳思想以「守柔不爭」為本,人人皆無欲後,便不需要借助強大的群體以保自身利益,是故「小國寡民」是為最理想的生活方式。人類作為群居動物,不可能做到完全地離群索居、不與他人來往,但其實群體的人數只要達到互相維持生活所需便足夠。
而小國寡民的社會模式勢必會回歸到「小農經濟」,這也是學者抨擊李耳思想如同一種退化史觀。
其實,以往國際交流下得以順利解決糧食問題,是因為大國借用自身的勢力和財富,逼迫小國成為糧食供給國,自身即便不事生產亦能生存;但若要維持小國寡民的運作,則須達到一定程度的糧食生產,因此小農經濟的社會模式必然發生。

餘達淮、銀娟在合著的〈道家思想對東亞經濟的影響及其倫理價值〉一文中指出:「在個人與社會經濟利益的矛盾層面上,以『柔弱謙下』為秩序原則,推進社會的和諧共榮。⋯⋯(道家)主張通過經濟關係中的人與人關係的調整,緩解人在社會經濟利益面前的衝突。⋯⋯​但是,社會與時代的進步、發展,不僅要有功利的追求,還要有超越功利的精神平衡機制。否則,整個社會就會陷入惡性競爭和人際利益的無休止衝突之中,反過來又會影響與制約社會的有序發展。」
行之有年的財富私有,李耳認為未來必將集中於少數資本家,衍生為資產階級主導社會的局面。在財產分配的議題上,李耳認為人們在生產物質之餘,不應私自強佔,造成資源控制在少數人手上。
東周烽煙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的亂世。李耳曾任東周守藏室史官多年,眼見血脈相連的諸國之間彼此殺伐,國家內爭權奪利的衝突亦輪番上演。最可憐的卻是手無寸鐵的平民,他們面對賦稅增加、土地遭受掠奪、獨裁政權興起⋯⋯負擔愈重、生活愈苦,而這些悲劇皆起源於資本私有制。
當權者只顧著眼前利益和權力,大張旗鼓地侵略他國,或是出賣國內的資源和尊嚴,結局卻是人財兩失、落得萬年罵名,人民更淪為顛沛流離和無辜喪亂。所以李耳倡導無為,便是警示政府若過度干預人民生活,反而會使社會制度愈趨混亂。

道家以全生避害、躲開人世危險的出世思想為中心理念;李耳認為保持個體生命的完整、維護個體人格的獨立,是為最重要的人生價值。道家處世雖崇尚人本主義,但也並非完全否定群體價值;而是唯有透過實現個體價值,才能確保群體價值的生成。
天地所以長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由此推之,凡事不先憂慮自己,以全體共同看待,反而能成就無私;後其身或外其身的結果反而是身先和身存,所以無私成就其私。
李耳並非全然反對私人利益,而是透過不私自佔有,獲得普世價值的(私心想獲得的)公益。這番經濟思想是李耳觀察天道的自然演繹所得出的結論,更是自當時資本私有導致貧富不均,進而引發種種社會亂象中所汲取的經驗教訓。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0會員
49內容數
長頸鹿脖子長,話多喜歡碎碎念,偶爾聽聽還蠻有道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長頸鹿碎碎念 的其他內容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上空遊盪。
人們對政治、文化、歷史產生絕對的冷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無法再相信何者是真?何者是偽?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上空遊盪。
人們對政治、文化、歷史產生絕對的冷感,很大部分的原因是無法再相信何者是真?何者是偽?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一段講的是有是無,無是有;有與無,無與有;有跟無,相輔相成。今天有,明天無。今年有,明年無。所以要時時想著無,才會有。   這幾天和方格子格友討論:南懷瑾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透過使命感受榮耀後,即可在「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的地基上,學會創造最豐碩偉大的文明。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原文: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一段講的跟前兩章一樣,大道廢,假仁義出,智慧出,有真假,公共利益為盜賊所有,所以統治者若是能由奢入簡樸,減少貪欲暢行,少用智謀行事,或許還能減少問題產生,與大
Thumbnail
原文:三十輻共一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這一段講的是有是無,無是有;有與無,無與有;有跟無,相輔相成。今天有,明天無。今年有,明年無。所以要時時想著無,才會有。   這幾天和方格子格友討論:南懷瑾
Thumbnail
《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的關係,主張柔弱勝剛強和無為而治。該書強調適性發揮、慈愛、節儉、謙虛等修行方法,可幫助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生活的和諧。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尚賢 使民不爭 不崇尚賢德的名號,使人民不爭虛名   ●不貴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 不看重難得的財貨,使人民不生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自由,透過使命感受榮耀後,即可在「勞則思,逸則淫,物之情也。」的地基上,學會創造最豐碩偉大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