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0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對你有沒有感覺

這個問題除了經常發生在感情關係中,也經常發生在我們在探索興趣、潛能的過程。所以我們該怎麼判斷呢?檢視自己心中有沒有萌生出「好奇」的感覺,或者心中開始有一連串的「開放性」問題,例如:他喜歡聽什麼風格的歌曲?他喜歡收到什麼樣的禮物?他喜歡甚麼樣的旅遊方式?他喜歡什麼穿衣風格的對象?運動風?文清風?還是雅痞風呢?為什麼?
問題,依照回答的答案類型大略分為兩種,一種是開放性問題,另一種式封閉式問題。開放性問題,通常會運用在期待收集更真實、更多元的意見,甚至是期待聽到更有創意的答案時,會使用的提問方式。封閉性問題,是給定選項,請回答問題的人從中進行選擇,他收集的答案,是題目上既有的選項。
為什麼我們需要在此探討問題類型呢?因為我們需要了解不同類型的問題,可以提供腦袋瓜的養分不同。當我們習慣以「開放性問題」進行思考時,以「答案」角度看養分,我們可以得到「富有多樣性」答案的養分,以「思考」角度看養分,我們可以得到「富有彈性思維」思考模式的養分,然而,若以「功能」角度看養分,我們可以得到「延伸性」、「從問題中,再創造問題」的養分。將上述內容經整理後,詳見下方條列式:
■ 習慣以「開放性問題」進行思考,可得到的養分類型:
  1. 「答案」視角,得到「富有多樣性」答案的養分
  2. 「思考」視角,得到「富有彈性思維」思考模式的養分
  3. 「功能」視角,得到「延伸性」、「從問題中,再創造問題」的養分
在理解上述圖表內容中,「答案」、「思考」是容易理解的,在此飛飛想特別談「功能」,習慣以「開放性問題」進行思考,之所以能有「延伸性」、「從問題中,再創造問題」的養分,是因為「開放性問題」的提問方式,容易出現一個接一個的效應,這種感覺就好像是,我們與別人聊天的狀況,當別人問說:「你現在想吃飯,還是麵?」,然後你回答:「飯」,我們可以從這段對話觀察到什麼?第一,他的回答是自己可以預料到的,因為當提問者在提問時,他早已將可能答案講出來了,所以對我們來說,我們不需要「用力」思考,而是直接以膝蓋反應,第二,我們可以觀察到自己從這段對話中,我們被「句點」了,也就是我們必須得要用一點「力」去「思考」我現在可以問什麼問題、我現在有哪些話題可以聊?
■ 對話內容:
  1. 小明:你現在想吃飯,還是麵?
  2. 小美:飯。
  3. 小明:(聽見小美回答「飯」,假若沒特殊渴望、需求,不會再延續這一個問題)
■ 觀察段話:
  • 小美視角:假若沒特殊渴望、需求,我只需從飯、麵擇一即可。
  • 小美力氣:使用較少力氣,即可回答問題。
  • 小明視角:認為小美答案中規中矩,不會覺得驚喜、驚奇,也不需要花力氣反應。
然而,就另一方面來說,假若今天與人聊天的過程,對方的回答是「不在預料中」的回答時,他的回答是不是容易引發我們的好奇?我們會先被這預料之外的答案驚喜、驚奇,接著自然的會有一些疑問,疑問著為什麼與我想的不一樣、為什麼你是那樣想、我們的差異點到底在哪裡?然而,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可以讓對方的回答容易落入「不在預料中」的回答呢?問開放性問題。
■ 對話內容:
  • 小明:你現在想吃什麼?
  • 小美:隨便啊,都可以。
  • 小明:(聽見小美回答「隨便阿,都可以」,並需再次思考「小美到底想吃什麼」)
■ 觀察段話:
  • 小美視角:提問者提問時沒有選項,所以直接回答腦袋當下的想法。
  • 小美力氣:使用較少力氣,即可回答問題。
  • 小明視角:小美答案無法解決小明的問題,小明預計至少會再提問一次。
接下來分別以「封閉式提問」、「開放式提問」兩種模式進行提問。
■ 對話內容(封閉式提問):
  • 小明:所以 ...... 你想吃飯,還是麵啊?
  • 小美:那不然飯好了。
  • 小明:(心想「跟我想的一樣」、「收到」)
■ 對話內容(開放式提問):
  1. 小明:所以你到底想吃什麼啊?
  2. 小美:我想吃 …… 隔壁那間肉羹麵,我要加辣。
  3. 小明:蛤 … 可是我比較想吃轉角那間便當耶 …
  4. 小美:好吧(擠眉弄眼),那我要一份雞腿飯。
■ 觀察段話:
我們可以發現在進行開放式提問時,小美不但沒有回答「飯」,甚至還指定店家,倘若小明心想的答案是不同時,這時候就會再引發小明延續對話,或提出下一個問題。
從上述對話中,顯然可以發現小明對於想吃的餐點與小美不同,因而再次延伸話題,也在提出問題之後,有再多一次討論、協商機會,他們也許會再繼續討論想吃該餐點的原因、不想吃該餐點的原因,甚至提出第三間店家選項,大家不難發現「開放性問題」因為沒有選項供參考,所以接收問題者,他必須得要思考,這也就是先前飛飛提及的,開放式提問有「延伸性」、「從問題中,再創造問題」的特性,它因為沒有選項可以參考,所以促使腦袋思考,除了讓對話變多之外,思考花費時間也相對多,而且也能讓我們從既有問題中,再次發現新的問題,如此這般的不停衍伸新問題,就是開放式問題的特性。
當若大家在鎖定特定對象進行觀察時,影響觀察期長短的因素,除了受到此人行為給我們的感覺之外,若想刻意延長自己的對他的觀察期,你可以試著以對自己提問有關對方的「開放式問題」作演練,這個演練會讓我們不斷思考,這樣的思考會讓我們更有機會發現不一樣的他、預想不到的他、與自己想像不一樣的他,之所以可能會有這些發現,是因為觀察時間變長,自然也就有更多機會觀察,另一方面,你也可以透過進行提問「開放式問題」來檢視自己對對方的有意思、有好感可以多久,倘若當我們想不到對方身上有什麼事情可以好奇時,也就是一個告訴自己「他不再吸引我了」的結論,當然,你投注在對方身的心力,也就可以收手了!
■ 如何檢視「我對你有沒有好感」?
■ 檢視流程:
  1. 自己向自己提出與對方有關議題的「開放式問題」
  2. 檢視進行演練的過程維持多久(幾天、幾週、幾個月)
  3. 由第二點演練時間長度,得知我們對對方的好感度有多少,並下結語
「開放式問題」除了可以檢視「感情關係」,也可以運用在「探索興趣」。當我們對某個興趣足夠喜愛的時候,我們會對於這個興趣所能產生的結果有高度好奇,並且對自己提出「開放式問題」,持續地對自己提出問題之後,其實也就是進入「自學」的狀態。
以「學彈吉他」為例,倘若我們對於能彈出某個曲子有興趣時,心中自然會問自己:「這是什麼歌?這是誰的歌?這是什麼曲調的歌?」,當我們正經的想面對這些問題時,我們下一步會是什麼?對的,解決問題,所以我們怎麼做可以解決問題呢?第一,開始動手上網查資料,第二,開始思考身邊有那些能解決心中問題的朋友,第三,原本坐著的你,屁股開始慢慢離開舒服的椅子、床鋪,開始出門要去尋找店家詢問,更明確的行為,可能會是:查譜、查影片、查別人學習心得、查上課費用、查上課地點、打電話詢問店家課程等,這些流程想必都不是大家想不到的解決方法,而是比較少去做這樣的歸納、分析。
然而,倘若你真的開始動起來時,你可以檢視自己對自己,所提出關於學吉他的問題數量有多少,當然「持續地」問越多問題,則表示你是有興趣的,但若我們只是問自己兩個問題(例如:查影片、查別人學習心得)時,就停止「好奇」,那即表示對你來說對「學吉他」的好感度「很可能」不高。
飛飛之所以使用「很可能」的文字,是因為凡事都需要經「時間」驗證,沒有經過足夠時間驗證的事情,很容易有誤會,所以我們如果想驗證到底真的喜不喜歡學吉他,可以刻意的給自己訂下提出8-10個問題的目標,等到這些問題都一一解開之後,自己對「學吉他」的這一個領域,理當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這時候再去判斷自己喜不喜歡吉他時,是否就更比先前才因為兩個問題,而作罷停止好奇,來的更有說服力呢?
■ 如何探詢自己的興趣?如何確認這個興趣,是不是我的愛?
■ 檢視流程:
  1. 為自己設定8-10個對此主題想了解、覺得好奇的問題
  2. 動起身來解決8-10個問題,讓這些問題都有答案
  3. 待全部問題解決後,評估自己是否還有下一個「新問題」產生
  4. 新問題產生,代表自己對該主題,有一定程度的好感度、喜歡
回過頭來想,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運用「方法」進而達成目標,只要我們想要、我們渴望、我們有好奇的動機,再加上尋找到「對的方式」,就沒有達不成目標的難事。「動機」除了靠自己挖掘之外,當然也可以靠占星諮詢師飛飛來協助你引導,然而,「對的方式」除了靠自己尋找之外,當然也可以靠懂占星、懂人性、懂得梳理思緒的占星諮詢師飛飛,來協助你引導,如果還沒有嘗試與飛飛諮詢過的小飛米們,可以給自己一次的機會,試試以新方法來認識自己,飛飛每次寫文章,都寫到先感動自己,覺得只要真心誠意,就可以感動正在閱讀的每個人,共勉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