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童年情感忽視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童年情感忽視:
為何我們總是渴望親密,卻又難以承受

我不覺得這是一本拍拍抱抱安慰人的書,更像一個溫柔堅定的同理者。閱讀過程中會有「被一本書聆聽」的微妙感覺。他的「溫柔」並不是說「這樣沒關係」,而是「這是正常的」
肯定事實、感受的存在,帶著讀者梳理那些很難被察覺的困境。
12種情感失能的父母類型
1. 自戀型父母:充滿了優越感,要求孩子表現完美,不能丟父母或家族的臉。
2. 權威型父母:期待孩子按照父母的規定行事,都是「為你好」,不要問為什麼。
3. 放縱型父母:未盡責地為孩子提供限制或規範,不敢對孩子說「不」。
4. 活在憂傷裡的單親父母:因離婚或喪偶的情緒風暴,而無力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
5. 成癮型父母:正常及不正常時判若兩人,孩子無法預測下一刻父母是哪個面貌。
6. 憂鬱型父母:沒有足夠的精力或熱情來教養孩子,不是顯得暴躁就是悶悶不樂。
7. 工作狂父母:生活重心都在工作上,沒時間去注意孩子有什麼需求或感受。
8. 需照顧特殊家庭成員的父母:家中有重病的人讓父母分身乏術,無暇關心孩子情緒。
9. 成就與完美導向型父母:不斷給孩子壓力,逼迫孩子達成父母想要的目標。10. 反10. 社會型父母:反社會者的特徵即是本身沒有罪惡感、缺乏同情心。
11. 身兼父職或母職的孩子:強迫孩子表現得跟大人一樣,孩子甚至要照顧父母。
12. 為孩子著想但缺乏自覺的父母:一廂情願地對孩子好,卻忽視了孩子的「感覺」。
書中就是像這樣,用非常具體的量表、定義詞(話說附贈ㄉ感覺詞彙表簡直可以當國文教材用),帶人認識自己的處境,以及為什麼我們會走到這?
全書有一股「好、我明白了,總之我們現在在這兒了」的立場,讓我滿受用的。畢竟我知道自己爛透了,才不需要一本假大空的書跟我說我很棒,這騙不了誰。

童年:那些隱而未現,但巨大的影響

孩童剛開始探索的時候,父母便是自己的全世界。
所有的喜怒哀樂、黑白是非,都來自扶養者。
甚至再微小不過的暗示,都會成為孩子的一部分。
童年教養的力量有多強呢?有點想引用這篇漫畫作為範例
因為正是人類認識這個世界的時期,所有發生的事,好或不好,有意或無意,都會成為「構築自我」的養分。
到頭來並不是要怪罪扶養者(雖然有些人滿值得怪罪ㄉ)
因為所謂的「完美經驗」並不存在。我們身上的傷痕刻畫出現在的自己。
但我們可以認識這些已經存在的事實,以及它們為什麼存在?

個人心得

題外話:作為一個其實童年還算OK的人類,陸陸續續看了好幾本講童年相關的書,有滿多感觸的。除了感慨自己的幸運外,也發現有好多時刻,只差一步──可能是父母及時煞車,或者是我主動破局──但真的只差一點,我或許就不是現在的樣子了。
這本書真的滿妙的,推薦給:
1. 對個人情緒感受常有愧疚、不安感的人
2. 「知道」但無法「感受」或「表達」情感的人
3. 願意在別人身上花大錢,但覺得自己不需要的人
4. 常接觸小孩的人(有滿多可以練習的語法)
5. 單純看完介紹想讀一下的人(????)
我自己看這本書,其實偏向第四類人。想從諮商治療的書,回推「那應該怎麼說會比較好」?讓自己對語言、態度更敏銳一點。就、能減少多少對孩子的傷害就算多少吧?
avatar-img
142會員
368內容數
坑坑相連到天邊,厭世型斷更作者。一個愛說垃圾話,寫文特別慢,CP跟愛好非常雜,工作幹爆多的傢伙。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窟的第N個狡兔 的其他內容
同婚、非洲豬瘟、武漢肺炎、統戰、大選、香港、六四、N號房、WHO、BLM、美中關係、再教育營......2020真的發生太多事了。 不過,我明明沒發生什麼太嚴重的事,為什麼卻那麼累?
同婚、非洲豬瘟、武漢肺炎、統戰、大選、香港、六四、N號房、WHO、BLM、美中關係、再教育營......2020真的發生太多事了。 不過,我明明沒發生什麼太嚴重的事,為什麼卻那麼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
Thumbnail
寵溺孩子來自大人內心的缺憾和無明,以為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向著我們,與我們心靈貼近。每一個人都當過小孩,小孩的心思很單純,是大人養成孩子的刁鑽貪婪和見風轉舵,試著回想我們的童年,比如阿公阿嬤一昧的討好,做錯事也捨不得打罵,我們很快就爬到他們的頭上灑尿,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更別說感謝。所以寵溺是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這本書結合了心理學與童話故事,探討人性與情感,提供深入的愛情、職場和友誼見解。作者柳惠寅用輕鬆的語言讓讀者重新思考童話,並用心理學理論解讀其中的深意,將心理學帶入生活,勾起對心理學的興趣。本書不僅是對童話的回顧,更是促進讀者思考幸福與選擇的實用指南,理解生活中的選擇與人際關係,並激勵探索自我價值。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我可能只是想哀悼我內心那個受傷的孩子,她沒有獲得她內心想像幸福的家庭。 擁有情緒穩定的父母,是一個孩子能夠擁有最大的富足。
Thumbnail
失望性情感隔離是一種對父母期待一直落空產生的心理防禦機制。作者發現每當必須回娘家的當天自己整個人都會變得很煩躁,一點都不期待與爸媽相聚,對作者來說,這跟孝順無關,單純的只是因為親情關係很淡薄,淡到產生了納悶的情緒。而父母親從小的忽視也讓作者感覺與原生家庭的互動十分尷尬,卻也慶幸仍有能力愛自己的孩子。
建議先閱讀上一篇文章,我的愛情為什麼不像童話故事?—介紹《親密恐懼》 1.辨別親密恐懼 2.療癒自己
Thumbnail
然後你會慢慢的發現,每個人都有創傷性的童年。 因為每個人都不完美,父母也都是在生命的累積中學習,所以也不可能有所謂完美和諧的家庭社會。 於是我們成長過程中對於這社會的衝撞、自我探索與自我價值認定變得很重要。 你所謂的認知,源自於你有限的環境,那如何超越? 就是「大量閱讀」,那是最不費力氣與最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覺得這本書對負面情緒的解釋有點過於狹隘,好像所有的憂鬱都是童年不好的經驗所導致,而且一切都是父母的錯。但現實中會影響情緒的因素太多,我並不認為都像書中的諮商過程那樣,只要請每一個個案(真的是每一個)好好回想童年時的創傷,並感受自己的「核心情緒」,就可以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