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圖說》不單單只是本歷史研究書

《台灣歷史圖說》不單單只是本歷史研究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台灣歷史圖說》這本書是我在圖書館借來的,初版時間是1997年,手上這版是2004年二版十七刷的版本。關於這本書說來好笑,因為我前後總共借了兩次,兩次都是為了想回頭去理解台灣歷史的發展,但兩次我都沒把這本書也看完;這次借閱,我把握機會盡可能讀完它,但這也讓我發現了《台灣歷史圖說》並不單單只是一本台灣歷史的研究書刊。

在圖書館借來的二版書,書的內容還有部分缺損

在圖書館借來的二版書,書的內容還有部分缺損

嚴格來說,《台灣歷史圖說》並不是一本非常「全面」的史事書籍。畢竟若要討論遠至史前近至近代1945如此巨大的歷史範圍,一一深究實在不可能僅有薄薄一冊小說的厚度。但如果要說它是,那它依然可以是。畢竟這本書還是有從史前冰河時期的台灣人種遷徙、原住民族與南島語系的分佈與推測,一路探到日本統治、國民黨戰敗來台的近代歷史,它依然提及了許多在不同時期所留下的歷史痕跡,與經歷過中華民國版本的歷史教育所不會去思考的「反問」──對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就是在於作者周婉窈針對這些「模糊不清的台灣史」所提出的質疑,而且幾乎整本書都在做相似的提問。

如果你是單純想要了解台灣近四百年的歷史完整演化程序,那你可能會對這本書感到失望,因為比例真的沒有那麼重。但就如我在上述所言,《台灣歷史圖說》的價值來自於每一章節段落不時穿插的反思式拋問。而這些拋問,通常都會是建立在一段歷史的概要闡述後來向讀者提出。甚至在第一章,周婉窈便直白的在標題直接提出了「誰的歷史」的質疑:

目前普遍看到的是,把清朝統治前的歷史時代氛圍「荷蘭時代」與「明鄭時代」。這樣的分期,是經不起質疑的。「明鄭時代」當然是站在漢人立場的歷史分期,對於鄭氏政權所統治不到的原住民而言,這樣的分期,不近真實。
「荷蘭時代」的說法,不能說是站在漢人的立場──因為在那個時候,漢人人口尚少,受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統轄的絕大部分是原住民。那麼,「荷蘭時代」的分期,符合歷史實際嗎?答案也是否定的。

不論你是否認同這種以「人種立場」去劃分的歷史界線,還是你堅持只要曾發生在「台灣」那便是屬於「台灣歷史」,這都是小事。本書作者所拋出的質疑我之所以認為具有意義,在於我們對本土歷史的想像從未跳脫以成績致勝的傳統教育所導致的封閉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為了追求課業成績,往往會忽視凝視歷史脈絡的重要,只聚焦在課本上所畫下考試會考的重點,而非正式將它看作是一個歷史,或者懷疑它是「有心之人刻意偽造的歷史」。

當然無法做出質疑的能力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單看課本,我們並沒有受到誘導去額外抱持那份懷疑的態度來看待歷史,更別說對於專注在考試制度取得「優良佳績」的學生而言,這種額外不過是沒有必要的負擔。

誰的歷史是非常有意思的懷疑。我們時常都能聽見人們總是在講「歷史是由勝利者所詮釋」但卻未曾試圖去了解,為何歷史的詮釋權掌握在這些勝利者手中,他們又是怎麼靠著或血腥、或暴力的手段,去爬上權力高位;更諷刺的是,這些人先是一面批評,另一面卻支持著勝利者口中的歷史並且堅信不疑。當你試圖拿出「真相」試圖讓他們理解歷史有可能是被編造的,他們還會反過來嘲笑你拿著不可考「軼事」說嘴,完全沒去思考:「所謂的不可考,究竟是誰營造的不可考?無法查證、難以相信,到底又是誰造就的?誰導致了這些「證據」活在無法驗證的時代下,只能在時代洪流的沖洗下漸漸隱沒?」

這些提問,也正是本書所試圖想要傳達的。

整體來說,《台灣歷史圖說》對於想要鉅細靡遺地研究歷史、深讀歷史的人可能不會是一本「完美」的教材。但是書中反覆試圖牽起的歷史質疑,我認為在經受單一求解式傳統教育摧殘的我們而言,它會是擊破對歷史的僵固思維很有引導性的史料研究書。即便這些帶有說教與省思意圖的提問,或許在它出版至今十六年間就已經產生了相應的答案。不過不管是現代還是將來,只要台灣人一時未曾好好認識這片土地所發生過的事,那麼類似這樣的質問,將會一世永遠存在。

如果你對這本書感興趣,《台灣歷史圖說》有聯經出版2016年的三版實體書,你可以透過以下讀冊連結購買,也能讓我得到行銷分紅:


想看我更多創作資訊,別忘記按右上角追蹤我的Vocus,以及追蹤我的社群連結:

【作品集】: 《奇幻寫作事:想像世界的創作旅程》/ 《荒滅獵人》/ 《Moonrogu短篇小說集》

拍手五下,輕鬆支持我繼續創作:

avatar-img
Moonrogu的歡樂鳥窩
14.4K會員
2.0K內容數
Moonrogu的歡樂鳥窩是個Moonrogu主觀觀點的集中地,你可以在這看到奇幻小說、創作觀點、平台生態觀察,以及不定時的討論互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oonrogu的歡樂鳥窩 的其他內容
好啦我知道拍很爛 好,先坦承這本書我還沒讀完,然後它的全名叫做《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我想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沒有讀完它了。因為它實際上是一本語言學專用的教材書,書的內容自然也較為學術,用字遣詞偏生硬,不過不至於難以理解。我相信只要是受過論述訓練的讀者都能很好適應它;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很
畢竟這趟巨龍歸鄉之旅乘載了眾多人物與巨龍的面貌,同時也探討了各種議題。比如青少年對性的好奇、性別問題以及身分、對抗傳統的約束──許多因應這些議題所塑造的危機事件,全都來自於人物自身的思想與價值所造成的衝突,以及初次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對未來以及當下試圖作出的抉擇所表現的不確定所導致。
然而1947年這個改變臺灣命運的變故之年,造成了這股傳承之火慘遭熄滅,進而造就我們臺灣人至今都在尋找「屬於我們的樣貌、屬於我們的風格」卻屢屢迷惘、迷失的後果。不過,也正因為我們無法從歷史接取傳承的火薪,或許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才能擁有不侷限於特定形式的創意發想吧。
好啦我知道拍很爛 好,先坦承這本書我還沒讀完,然後它的全名叫做《活出語言來:語言人類學導論》──我想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沒有讀完它了。因為它實際上是一本語言學專用的教材書,書的內容自然也較為學術,用字遣詞偏生硬,不過不至於難以理解。我相信只要是受過論述訓練的讀者都能很好適應它;不過即便如此,我還是很
畢竟這趟巨龍歸鄉之旅乘載了眾多人物與巨龍的面貌,同時也探討了各種議題。比如青少年對性的好奇、性別問題以及身分、對抗傳統的約束──許多因應這些議題所塑造的危機事件,全都來自於人物自身的思想與價值所造成的衝突,以及初次面對新環境、新挑戰,對未來以及當下試圖作出的抉擇所表現的不確定所導致。
然而1947年這個改變臺灣命運的變故之年,造成了這股傳承之火慘遭熄滅,進而造就我們臺灣人至今都在尋找「屬於我們的樣貌、屬於我們的風格」卻屢屢迷惘、迷失的後果。不過,也正因為我們無法從歷史接取傳承的火薪,或許身為臺灣人的我們,才能擁有不侷限於特定形式的創意發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