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2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電影 | 明天別再來敲門:他的存在,是為了甚麼呢?

*溫馨提示:以下內容涉及劇透,請謹慎閱讀。
一個厭世的老男人自殺五次
歐維是一個居住於瑞典小社區的老人,日常活動是扮演社區管理員,維持社區的各種秩序,要是有車開到社區小道,或是車亂停在路邊,一律會得到他的一連串咒罵以及怒吼。
然而歐維也是個孤獨且悲傷的老人,他的妻子在半年以前因癌症而過世,遲遲未能走出來的他,每天都到妻子的墳前說著:「想念你,我很快會到你那裏去。」在穿上最正式的西裝以及用水弄濕頭髮將自己用得體面一些後,他將從賣場買來的粗尼龍繩掛到天花板,繩子套上脖子,想就這樣一蹬而去,但歐維的「自殺完美計畫」卻一次也沒有成功,從隔壁的伊朗太太一家搬到他對面的那刻起,一切就不得安寧,而鄰居的「熱情」以及鍥而不捨要求他幫忙的態度,逐漸讓歐維在倔強之中展現柔軟,決定付出溫暖,實踐自己在人世間的最後一刻價值。
他的存在是為了甚麼?
觀看這部電影時,我看見一個脆弱且孤傲的老人逐漸在他最後的生命中尋找出他在世間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到了片尾,他不只是活在憤怒、厭倦與疲憊之中,而是滿足、放下、安穩的,這兩個小時間的心境轉折、人生力量的重啟,都讓我想起「存在主義」的概念。
存在主義思考人的存在與意義,認為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他個人存於世的價值,而此概念恰好能夠與這部電影切合,一位孤單終老的老人在他生活一輩子的社區,於人生的最後一刻,完成他為此社區的付出。
美國存在主義大師兼精神科醫師-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曾提出著名的人類四大終極關懷,他認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有四件事情是一生必然會關注的存在議題,這四項存在的議題分別是:死亡、意義、自由與孤獨
簡單而言,人類在存活於世中經常會產生許多不同的疑問,對於不知道死亡何時來臨產生對於生命逝去的焦慮;對於存在的價值產生困惑以及不知道自己該如何達成存在的目的而衍生無意義感;在生命與無常的束縛之中對於人的選擇跟自由產生疑惑,以及在社群當中,對於孤身一人與追求安全舒適的孤獨與愛所產生的孤獨命題,這四大終極關懷都不斷地牽引著人在這一生當中不斷會遇見的無論是困惑、荒謬、無常,又或者是希望。
片頭,歐維走進一家花店,因為折扣而與店員爭論不休,明顯的呈現出這位脾氣古怪、墨守成規、毫無親切感的老人的樣貌,他認為生活無聊、厭倦,他看甚麼都不順眼,他愛管閒事,對不符他內心中純樸年代的樣貌一切入不了他眼,他就是那麼一個,人見人討厭的高大老人。
然而,他卻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百無聊賴的人生當中,他唯有一個願望,便是不想要一個人獨自活下去,他並不明白自己存在還有甚麼價值,而死亡在他眼前便成為最有意義的存在,但實際上他也不明白,自己死了以後能不能再見到妻子,他心中想的唯有---我不想再一個人活下去了。
要嘛是生,要嘛是死
歐維自殺總沒辦法死成,因借梯子而失敗、因外面太吵而失敗、因繩子斷掉而失敗(事後還找了店家理論)、因受不了煤氣而嗆到、因一隻救援的手伸了出來…。
在火車鐵軌上,他果斷跳下軌道救了那不小心掉下去的人以後,歐維原本想要一死了之,但那隻在月台上朝著他而伸出的手,讓他重新感受到身邊有人願意幫助他的溫暖,幾乎是從那刻開始,他對於自殺的念頭幾乎消弭。
從小,歐維就被父親教導成為一個誠實、有品德的人,為此他吃了不少虧,但他從未放棄過父親給他的教導,使他成為一個「不需要別人幫助,只需要幫助別人」的人,如此的善良、倔強而守著自己百分之百的原則,但歐維卻也是脆弱的,他學著父親,一滴淚也不願掉下來,但在父親拿著他的成績單意外死亡的剎那,歐維失去了身邊唯一的親人,他愧疚,他難過,他孤單,他更加封閉了,孤獨就像是一條大蛇,隨時都將吞噬掉歐維,歐維善於自己一個人生活,但也不善於,因為幾乎沒有一個人能離群而生,在伊朗太太點破這一切以後,歐維才終於看見已經幾乎浮出水面的現實---自己也需要著別人。
就像歐維幫助別人一樣,他也需要著別人,他需要太太一如既往地在他身邊愛他、對他微笑,他需要別人關心、接住他的眼淚,他需要孩子擁抱,回應他的溫柔,他的需要,其實也就是他的存在所追尋的意義。
「要嘛是生,要嘛是死」是歐維太太在他一籌莫展時向他說的一句話,而歐維在他妻子死後,卻將這句話的意思扭曲成了提早離世的背書,一個逗號頓開了兩個不同的結局,一念之間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顯示出人的自由與選擇,選擇與責任,當我們承認自己對人生有時無法掌控,但也承認自己也能有所選擇,那麼那背負生命的生死、意義、價值、歸屬,都不再是困惑,而是自主的責任與生命的自由。
歐維選擇了在生命中幫助社區的使命,選擇與舊友和好,選擇更彈性的看待他人,更選擇了原諒自己,在生命的最後,因「心臟太大」離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