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柯語筑
前言:對教育的扣問
1990年代的臺灣爆發一連串的教育改革運動,大力衝擊傳統教育體制與理念,始生最初期的實驗教育樣貌。三十年後的現在,教育方向的可能性仍不斷被討論,政府、學校、家長甚至學生本身,都在變革與沿習中掙扎並扣問:何謂最理想的教育方式?
「可不可以不要上學?」你我想必都曾問過師長或在心裡提出這個問題。學校要求團隊紀律、統一的教學模式,讓學習不再隨心所欲、形成既定規範與程序,隨著年紀增長,從國小、國中到高中,日益加重的課業分量、非成績不論的升學主義、師生或同儕間不友善的互動關係······學校給人的壓力有增無減,將學習樂趣一點一滴地啃噬殆盡。
那如果我們不去學校,學習會是什麼樣子?
臺灣就有這麼一群學生選擇離開體制,實行在家自學的學習計畫。讀者你肯定冒出成千上萬個問號:自學生都閒閒的待在家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嗎?沒有課表和老師,他們怎麼知道要學什麼、怎麼學?少了跟同儕互動的機會,人際互動會不會有困難?他們可以上大學嗎?回到體制內跟不上別人怎麼辦?
這篇文章將帶你認識這另類的學習樣貌,看自學生如何離開常軌航行。
整個世界都是教室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中的個人實驗教育(俗稱在家自學),是指由家長或學生自己安排課程時間、內容與目標的教育方式。但比起「在家上學」(Homeschooling),不如說是「不去學校上學」(Unschooling)。在家自學一詞常讓人以為自學生只待在家由家長指導課程,進而對他們產生人際互動能力低落、不諳世事的想像。事實上,除了家裡與自學團體,他們的上課地點還涉及大學、工作坊、讀書會、展場、網路等等。不受限的學習地點及對象,讓他們擁有更多與真實社會中,不同年齡層與職業的人互動的機會。保有好奇心和驅動力,世界每一處都可以是教室。
空白,讓我停下來思考
少了鐘聲、課表及定期段考,自學生會準時上課,按部就班達成學習進度嗎?
答案是:當然不會。許多毅然決然離開學校的自學生坦白,剛開始自學時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每天都是睡到自然醒、吃飽飯之後,才開始思考今天的計畫。大把的時間在恍惚之中過去了,實際上「學習」的時間往往不如規劃。
如果問他們在家自學的日子真正學了、做了什麼事,回答應該會是「停下來,想一想我真的喜歡的是什麼。」
教育這條路,需要時間浪費
身為三個自學生的爸爸,有「自學教父」之稱的陳怡光說:「教育是一個trial and error(編按:反覆試驗)的過程,講白一點,就是要浪費很多時間。」
體制裡的我們按照課綱安排的科目學習,依循升學系統一路挺進,我們不曾停駐、從未走偏,因為這是正確的道路――但我們有沒有想過,那是「我的」路嗎?
有些自學生原先在校成績表現亮眼,卻對自己的興趣和未來走向毫無頭緒,是自學那段日子裡的「浪費」,才讓他們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樣貌。有些人自認目標明確,想全心投入鑽研感興趣的事物而決定自學,也是透過一遍遍的嘗試與探索,才知道現實跟理想的差距,認清內心真正要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