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間歇性斷食可增進腦神經新生作用

間歇性斷食(Intermittent fasting)可能可以增進健康,改善大腦機能,緩解一些慢性病與腦神經退化性疾病,這是近幾年許多人熱烈討論的議題。在台灣,還少有人提到的是,間歇性斷食促進「腦神經新生作用」(neurogenesis),可能是改善健康最關鍵的原因,有興趣的人不妨從這方向來理解。
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腦神經新生作用」。若在四十年前,學術界一般觀念還是「腦細胞從生下來那天開始就不會增加,只會漸漸凋零、死亡,然後人類大腦功能就會隨著年紀越來越差、越退步」。這觀念從十九世紀一直延續到一九六〇、七〇年代,經由Altman、Kaplan等學者的研究,才漸漸改變。
取自unplash圖庫
取自unplash圖庫
現在學術界廣泛接受的是,在大腦側腦室的「腦室下區」以及海馬迴,會持續有新的「神經母細胞」(neuroblast)出現。「神經母細胞」可遷移(migrate)、延伸到「遙遠」(相對於細胞的大小來說)的地方,分化成不同的作用。科學家持續在其他大腦區塊發現「腦神經新生作用」,而這些複雜的作用,推測跟許多大腦功能(如學習、記憶)以及精神、神經科的疾病有關。
但,腦神經新生作用的研究很難做。其他人類活體器官,我們有時可以切片一小塊下來,大腦很困難。所以研究者通常只能針對實驗老鼠、猴子做研究,或解剖人類屍體切一塊腦組織下來。實驗猴子很貴、很稀有,總不能輕易養二十隻猴子殺來做研究。所以,老鼠就成為我們研究「腦神經新生作用」的首選。
在二〇一九年底,就有這麼一個老鼠研究,驗證間歇性斷食對腦神經新生的作用。研究者把一群老鼠養在新加坡大學的實驗室裡,將老鼠分成四組:正常飲食、斷食12小時、斷食16小時,以及斷食24小時(一天吃一天不吃)。老鼠吃的飼料都一樣,實驗期間攝取的總熱量也都相同。實驗期間三個月,三個月後自然是把小老鼠宰了,然後抽出老鼠的海馬迴打碎用各種試劑做了一大堆分析。
結果,就跟我們想像的一樣:所有的實驗組的腦神經新生作用,都比正常飲食的多。斷食12小時的比正常飲食組高,斷食16小時的又比斷食12小時高。有意思的是,斷食24小時,並沒有比斷食16小時高。
所以啦,這個研究或許可以增強我們的信心:民間盛傳的16-8斷食法,或許不是歪打正著,而是真正有他的學術論述基礎。但16-8有時實在太嚴苛了,那就14-10,或12-12吧,還是有效,早餐不吃就做得到了。而比16-8還更嚴苛的斷食法,或許就沒有必要,反而會降低生活品質、增加其他疾病風險。
跟「腦神經新生作用」較相關的是BDNF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也可說是「大腦的生長因子」。BDNF跟腦神經新生作用、跟抵禦大腦的發炎反應息息相關,許多精神科藥物都證實可以增加BDNF。為什麼憂鬱症藥物需要兩三星期才會漸漸有感覺,為什麼醫師常會建議至少要吃半年,原因之一在於藥物能增加BDNF,然後BDNF可促進腦神經系統的「修復」,包含腦神經細胞的新生。而一大堆實驗也推測,間歇性斷食可以增加大腦BDNF的數量。
好啦,今天就寫到這裡,寫重點就好。其他間歇性斷食的優缺點,在台灣網站上已經有許多人寫過了。很有可能,間歇性斷食加上低糖、以及適度的運動,就能提供你想要的大部分益處,食物的選擇、烹調法相對不是那麼重要。不過,許多研究都還是有點隔靴搔癢感覺,想瞭解最適宜的健身、養生方法,還是需要不斷吸取新知。如果你有些慢性疾病或長期服用藥物,若想要間歇性斷食,最好還是要先跟醫師討論一下。
◎按讚、分享都是鼓勵!也可訂閱「陳豐偉編譯社」,鼓勵陳豐偉寫作寫到七十歲!《你的訂閱,是我的多巴胺:讓台灣人進入「人類心智與大腦功能」的世界
參考文獻:
  • Intermittent fasting increases 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 Intermittent Fasting and Brain Health: Efficacy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Action
  • 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Brai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