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社區大學「地方學」走入國教的兩難

108課綱提出許多課程與教學的新概念,包括核心素養、統整及跨領域、與生活情境結合等,巨大的改變引起不少關注「各級學校如何落實這些新概念?」。相較於剛性的部定課程,校訂課程的彈性顯然更有機會成為此波改革的先鋒部隊,只是長期被剛性規定約束的校園文化,如何設計出符合108課綱新概念的課程與教學,這恐怕需要有更多社會資源投入協助。而很多社區大學都在談「地方學」,問題是龐大的社會資源要如何被學校所引進運用?
反觀1994年410教改運動後,許多教改人士標舉「知識解放」及「提升公民素養」的理想,促成1998年第一所社區大學的成立,至今已有89所社大遍佈全國,社大是縣市政府委辦的學習機構,長期關心社區發展。而108課綱所強調的「素養」對社大而言並不陌生,每一所社大講師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可說是匯聚當地菁英的學習場域,此外,社大許多課程都屬於統整型知識的課程,反映到國民教育階段的各領域學科,則可成為跨領域知識課程。
不過,社大講師並不善於、也不適合進行學科知識的教授,反而會設計與生活情境契合的課程,以提升社大學員的學習動機與成效,且其中涵蓋許多「地方學」元素,而這種模式不僅是社大獨有,許多民間團體辦理的課程也有同樣特性。

北投社大的摸索與嘗試
我所在的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早期設有「北投學學群」,大約十年前,為落實「透過地方學凝聚地方共識」理想,除了持續開設傳統以文史生態為主的地方學課程,更積極鼓勵「各式課程融入北投在地知識」,統稱為「北投學課程」,而這正好與108課綱將「19項議題融入各領域課程」的做法不謀而和。目前每學期的北投學課程超過50門,選課人數約1000人次,課程與選課人數皆超過全部的1/4,其中,傳統文史生態課程則僅約10門課,選課人次大約僅200人次。
北投社大在2018年就曾連結北投區各級學校、博物館及公民團體,成立「促進北投區學生多元學習推動委員會」,討論如何引進社會資源協助各級學校的教學活動及共識,並進行多場工作坊與暑期營隊的小規模合作。
2020年則提出「同村共養」的概念,也就是企圖以北投在地知識為核心,橫向連結各組織人力與物力,作為各級學校發展北投學的資源,縱向則是讓各級學校學生學習北投知識時能有連貫統整的概念,而「北投無邊界學校」歷經近兩年的小規模合作與共識討論,建立彼此間的信任感與合作默契後,隨即展開更深入的課程合作,包括暑期營隊、社團課程、高關懷課程、高中自主學習課程及國中彈性學習課程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與兩所國中合作的「彈性學習」課程,這也是108課綱中最受關注的課題。
Photo credit: 謝國清提供
目前合作的AB兩校皆屬每年級三班的小校,A校是針對七年級三個班各設計一門3節課的課程,北投社大各邀請一位老師參與;B校則是針對七、八年級各兩個班,各設計兩門各3節課的課程(另一門由B校老師獨立設計執行),北投社大則每門課各投入兩位老師參與。此外,學校以課程交叉安排模式,讓每個班級學生都能上到每一門課,同時也透過時間調整使每次都能有充分時間上課。不過兩所學校的時間安排模式並不相同,A校是同一個班級每次上3節課,5次上完一門課後再輪第二門課;B校則是三門課程輪流實施於同一個班級的每次3節課,同一班級必須隔3個禮拜才會再上到同一門課。
可以發現,A校學生的學習顯然比B校更具連貫性,而造成差異的原因應該是A校為「前導學校」,在有經驗及年輕有衝勁的組長帶領數位同樣屬性的老師提出課程構想後,以積極態度尋求社區資源,並於開學前有充分時間共備而能順利進行。B校顯然缺乏經驗,再加上一開始為「非主動意願」下進行課程設計,以致於延誤與校外講師共備的時間,同時也使校外講師措手不及而只好犧牲學習的連貫性。
不過,不論A或B校於課程實施過程中,皆可觀察到參與老師的積極與相互學習的態度,而可能是北投社大邀請的老師善於動手做及實務操作的教學模式,也讓參與學生的學習態度更積極與專注。北投社大所邀請投入的老師專長涵蓋文史、生態、單車、鳥類、烹調與發酵、植栽、染布及美術等,課程實施過程中也試圖讓參與的老師相互協力。
譬如,一堂「小田園拾趣」課程,由一位植栽老師教導培土與種植,一位烹調及發酵老師教導利用自己種植的蔬菜搭配披薩,而披薩烘烤完成前,則由生科老師講解發酵與微生物的關係,烘烤完成後當然就一起大快朵頤了!
由於合作愉快且已有經驗,因此,下學期課程(110年2月實施)在課程未結束前(109年11月)就開始展開規劃,除了國中彈性課程外,北投社大也跟不同學校合作,協助開設社團課程、高關懷課程及自主學習課程等,甚至合作辦理短期的暑期營隊,這些經驗都可以成為未來「學校引進社區資源」的參考。
Photo credit: 謝國清提供
不過,目前合作所需經費係來自於北投社大向教育部申請的計畫,如果回歸學校辦理,則將面對鐘點費200~500元的窘境而很難永續,即使透過寫計畫申請經費也會讓許多認真教學的老師卻步,這也是過去學校引入社區資源無法持續的關鍵因素。

北投社大的經驗與建議
根據過去經驗,這樣「社大與國教」的合作模式的確不容易擴大,簡單整理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與困境如下:
  1. 合作意願高的大多是年輕、有衝勁的老師為主。
  2. 瀕臨少子化危機的學校也比較願意透過合作來發展該校特色。而升學導向的學校「彈性課程」通常難免還是帶有升學的目的。
  3. 學校端即便有需求,也不見得有人脈找到合適的外部老師、也不容易判斷師資是否合適,有賴社區大學、地方組織推薦。
  4. 多數學校過去比較沒有跨領域、統整設計課程的經驗,一開始的合作會比較勉強,有一段過渡期需要磨合。
  5. 鐘點費的部分,一般來說國中(360)、高中(460)實在偏低,目前社大是透過教育部計畫,才能付得起老師1000元的講師費。
事實上,102年為施行12年國教所頒布的《高級中等教育法》及103年訂定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都明確指出,學校得引進社會資源協助學校教學活動。
而過去即有許多學校透過不同形式引進社區資源協助教學活動,但經常無法持續,更別說要藉由這些案例「由點成線再成面」,其關鍵困難大致有「多元學習觀念不夠深化」、「升學考試制度的制約」以及「聘任條件不夠充分」等因素。
不過,從民國100年教育部開始規劃12年國教、103開始實施的國中升高中免試入學方案,都逐步解構過去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升學考試主義;108年上路的新課綱,則進一步從課程的角度促使多元學習的落實,並且進行考招連動的改革,讓多元學習對應多元入學制度;此外,國教署也跟著修訂法規鼓勵學校外聘講師充實教學活動。在這些條件下,需要有更多引進社會資源充實教學活動的案例,一方面累積經驗以使點線面逐步開展,另一方面則藉此檢視制度之不足而能促使教育部持續改革。
已經推行一年的108課綱是台灣教育界有史以來最巨大的變革,實在有需要更多社區組織發揮「同村共養」的精神。也因此,教育部實在有必要解決上述幾點有關學校引進社會資源所面對的現實困境。

謝國清 現為臺北市北投社區大學校長、前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羊正鈺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