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6|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專業成長|主題資源在學習區的收納與運用.美感與陳列

四季兒童教育專刊50期 文/張宛婷 編輯/林采玲、陳佩勤
美感是孩子從日常生活經驗累積的歷程,透過感官經驗與媒介,感受生活環境周遭的訊息,與自己的經驗想法、甚至想像進行連結,開啟內在情意的感動。

美感教育在教室的體現

對美的感知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果我們能提供具有美感的情境,自然就會成為一種習慣與感知體會的方式。窗明几淨、收納空間充滿秩序美感的教室,對孩子的生活教育、視覺感官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了上一篇提到的鼓勵孩子分類收拾之外,教師對於教室的收納整理,對孩子也是良好的示範。當大量的主題資源教到教室,如何整理擺放?對應到每個學習區的目標?也攸關孩子對教室裡資源的運用與感受。若孩子對於物品的使用及歸位,以及教室情境本身的規劃都含括在學習的目標裡,物品本身擺放的秩序感及層次,都會成為對孩子適切的美感情境鷹架。
【科學區】在食物主題當中收集的餐具,從整體到部分,可以看見餐具有層次的擺放。將裝盛食物的盤子依顏色放在一起、手榨果汁器具歸類、塑膠刀叉分門別類的擺好,擺放高度除了方便孩子隨時取用操作,也培養孩子使用完畢收拾歸類、自我管理的能力。

小零件立大功

 
教室裡學習區的資源會隨著孩子的有興趣的議題而調整,讓孩子有豐富多元的媒材盡情探究、解決問題。「小玩家大創意」的主題中,孩子對玩具的拆解、組合相當有興趣,對於各式零件工具,在操作時也充滿著好奇與不斷嘗試的態度;當老師看見孩子在零件使用上有大量需求時,也能與孩子討論,邀請孩子共同整理歸類,方便在學習區操作時更容易尋找跟收納。孩子討論出適當的收納方式、依照零件屬性進行分類,孩子因為實際操作過,進行分類更能了解零件的屬性,相關的操作經驗也就不斷堆疊,在同儕當中更能相互鷹架、分享。
小零件的家 孩子因著探究需要大量的小零件(如小螺絲、小螺帽等),透過討論分享,學習區提供的收納盒,尺寸大小一致,加上是透明的材質,更方便孩子取用。延展性相當高的鋁線在收納時,孩子一不小心就會將鋁線纏繞成一團,在經過幾次收拾的經驗後能自行將鋁線繞成圓形,一捆捆掛在洞洞板上,解決了收納的問題。
容易滾動的媒材 學習區收集的資源當中,容易滾動的媒材無論在呈現上或收納都不容易,老師巧妙將回收透明寶特瓶掛在網架上,孩子能看見、觸摸到媒材的材質,收納時也能避免容易滾動的媒材散落滿地。符合孩子身高拿取的網架,雙面都能使用,節省物品擺放的空間。

運用孩子圖文紀錄的收納

孩子的學習環境設計,除了考量教室空間與活動空間的整體美感環境外,需要特別思考「能提供孩子與情境或環境互動」的元素,當孩子有機會與媒材環境互動,更能打造師生共構的情境。中大班的孩子在實際操作的經驗之後,累積對媒材特性的了解,老師會進一步的鼓勵孩子思考分類收納的方式。
孩子在研究不同的玩具與物品時,有了多次操作的經驗,逐步發展出在學習區共同使用的字彙,例如:轉轉類、黑黑透光類、打開玩具類。孩子們因不同分類方式加入的經驗圖表,或進行簡單文字仿寫而自製的歸位牌,更能相互提醒物歸原位的重要。老師從經驗圖表跟文字訊息當中,可以觀察孩子使用工具媒材的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過程中也能用來了解孩子在方案探究過程中的興趣點,持續給予適度的鷹架與支持。
孩子進行多次的操作經驗,完成的經驗圖表更能呈現工具媒材細節的部份。老師若能善用在學習區的收納分類,讓孩子持續與情境互動、適度調整,師生共構的教室情境也能逐步的形成。

從部分到整體的學習區資源與情境鷹架

鷹架的功能就是協助者幫助處於實際發展層次的學習者,藉由口語或非口語的引導,與學習者之間的產生互動,並隨著學習者獨立運作能力的增加,協助者亦要逐漸抽離出互動過程中,讓學習者透過社會互動而漸漸內化為自我調整(self-regulation),進行內化的過程(吳清山、林天祐,2007)。當教室的資源媒材都提供適切的鷹架、歸位、收納,孩子就會將在教室的視角、學習經驗擴大至學習區的相互連結。
孩子在學習區進行操作、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累積了多次經驗,包含其他孩子的操作經驗歷程、相關圖片,老師若能將這些表徵形式、訊息,依探究的脈絡逐步呈現在學習區牆面,孩子就能再次透過這些情境鷹架、待解決的議題,持續與同儕互動對話、解決問題。從最初在學習區媒材零件的收納需求,發展到媒材零件的運用、多元表徵的陳列、經驗圖表堆疊,孩子學習的歷程也就隨著情境的擴展,從部分到整體、由單一性到統整性,師生共同勾勒出更豐富完整的學習區環境。
藝術工作區因孩子探究的興趣,提供金屬材質的媒材讓孩子表徵,周邊延伸出孩子探究歷程的經驗圖表、完成的作品展示、圖片鷹架,呈現出孩子探究的歷程。也可以發現在牆面最下層大型透明塑膠箱,就是存放較占空間、不常用到的媒材。
孩子將完成的旋轉陀螺放在櫃子上層,讓其他想玩的孩子可以操作實驗,未完成品擺放在下層,避免不小心被拿來玩而損壞。旁邊的網架提供相關的修理工具、媒材,孩子能邊玩邊修理邊調整。桌上提供鷹架的圖片,讓孩子自行檢視調整;巧妙的運用桌子中間切割出凹槽放置盒子,擺放各式筆類工具,方便孩子隨時取用,也能避免使用筆筒時容易打翻的困擾。延伸至旁邊的布告欄訊息,文字訊息呈現班上正在探究的議題、未解決的問題,讓孩子有更多不斷解決問題、深入探究的機會。

創造具有歸屬感的教室

若能適時地從教室窗戶外面、教室各個角落,依著孩子身高的視角,檢視教室空間規劃與收納,放學離開教室前將雜物整理歸位,再依孩子的探究興趣進行調整,相信一定能打造一間充滿學習樂趣又美感兼具的教室。更重要的是在這過程中隨時邀請孩子一起加入討論參與整理,除了讓孩子對教室有更進一步的歸屬感,也是鼓勵孩子重複回顧自己學習歷程;老師也要隨時提醒自己拍照、攝影持續記錄,更能了解孩子學習的脈絡、豐厚的探究歷程。

參考資料:
吳清山、林天祐(2007)。教育名詞:同儕視導。教育資料與研究76,189-19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四季藝術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