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現場|學習區大搜查:數概念好好玩

2021/01/05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四季兒童教育專刊45期
班級/市政小鹿班
課程引導/陳君妍、邱冠意
文/陳佩勤
編輯/林采玲、陳佩勤
幼兒園階段的數概念建立,是孩子未來數學學習的基礎,且日常生活中的「數」無所不在,舉凡數字、買東西、數量計算、時間、形狀與空間等等,無一不是數的概念。然而,我們仍舊時常耳聞孩子在求學期間對「數學」的恐懼與厭惡。這些害怕與不喜愛的理由,往往來自於數概念的習得與接觸已被抽離生活現實,淪為機械性的演算、模仿與背誦,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變成了客體而非主體(戴文青,2000)。
因此,如何引發孩子的動機,讓他們主動、願意接觸數的內涵?如何以孩子為主體,相信他們的潛能,提供支持性的數理環境?利用生活中有關「數字」與「數量」的相關事件,來吸引幼兒學習,以解決他們在生活中可能面對的一些數學問題,會令幼兒感到有趣並發現其必要性,也透過實體數數與實際遊戲,啟迪幼兒的數概念(引自蔡淑桂,2013)。

與主題概念結合,融入學習區的數概念學習

從「千變萬化的食物」主題開展數概念的探索,不僅與課程相結合,也因為與生活中的議題息息相關,更能激發孩子的興趣,使學習具有意義。
隨著主題探究小鹿班的焦點逐漸凝聚於「米與飯」,課程一步步拓展,多樣化的學習區活動也陸續開展,其中,裝扮區與積木區在孩子們的討論下,變更為飯飯區與遊戲區,讓學習區更符合當下的主題,也讓孩子自己賦予學習區具備的意涵。
孩子的收穫跟隨課程深入的腳步越來越豐富,在發展創意方案時,更是藉由學習區解決不同的問題與活動,接觸並衍生多種層面的數概念,將合成分解、數數、圖型組合與邏輯思考……等化繁為簡,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一點一滴融入探究歷程。令幼兒數學不再侷限於既定教具的操作,而是依循課程脈絡變化學習區的安排與規劃,結合孩子的經驗與作品,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從中逐步累積「數」的知識與技能。
接下來,邀您進入小小孩的食物大世界,共同體驗小鹿班特別又有趣的活動,陪伴我們進行一次學習區數概念的搜查行動!


邏輯思考

煮飯囉!米飯變化與比例推測

小鹿班經過一番調查,將煮飯的方法製作成圖表張貼於學習區,在有一定的基礎下,孩子們的煮飯活動正式展開!學習區的情境可以幫助孩子在遭遇困難時,利用牆面上的圖表回顧正確的順序,但是煮飯的細節仍需要孩子深入的研究,好比米量與水量的預測、試驗與調整等等。孩子們最初是從煮一鍋飯開始,以一杯米、不同杯數的水進行實驗的控制,結果發現一杯米配一杯水剛剛好,加兩杯水的話會有點黏黏的,而加入三杯水則變得很像稀飯。每一次煮完飯的分享與討論,除了練習形容米飯吃起來的感覺,也幫助他們注意到米與水之間的關係,以及飯蒸熟後米粒膨脹變大的狀態。


煮出一人享用的米飯

然而,每天煮一大鍋的飯,份量實在太多,加上個人的操作經驗較少,於是煮一鍋飯逐漸演變成了「煮兩口飯」,讓每個孩子依據自己的心意,蒸煮少量的米飯,不僅米飯的蒸煮時間縮短,且符合自己可以獨自品嚐的份量,才不至於浪費。孩子們首次執行煮兩口飯的活動,分別提出了他們的想法:
孩子:我先量量看,半杯會太多嗎?
教師:還記得我們要煮多少米?
孩子:一大口啊!
教師:那現在倒半杯的米,你覺得煮出來會是多少?
孩子:米好像會長大耶!(孩子決定改用湯匙測量少量的米)
教師:那要放多少水呢?
孩子:我拿量杯來看看。可是我的米沒有煮這麼大杯,所以水應該要用少一點。(不用量杯測量的方式,而是直接根據經驗,用水淹過生米)
教師:那你知道加入了多少的水嗎?
孩子:就是比米還要多一點點應該就可以。
依據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器具測量米量和水量。
除了改用湯匙測量,也有孩子選擇使用瓶蓋或是以顆數決定自己需要的米量,水量的控制也不受限於使用量杯,瓶蓋、湯匙等工具都成了測量的工具,孩子們還會回想過去煮飯的情況,彼此給予意見,藉以調整米與水的份量。
蒸煮少量米飯的實驗,讓每一個進入飯飯區的孩子更投入、更專注的觀察每一次的結果,並詳實地將他們嘗試的比例畫下來。到了學習區的煮飯時間,總會看見完成記錄工作的孩子蹲在電鍋前,萬分期待著掀開鍋蓋的瞬間,觀看米飯的狀態是不是如自己預測的那般,當預想成真,能替孩子帶來許多的成就感。
(左圖)孩子們的「煮兩口飯」實驗,都詳實的記錄在本子上,包含米飯煮好後樣子,教師都會協助拍照,讓孩子可以比較。
(右圖)煮飯的步驟張貼於學習區中,供孩子們參考,建立順序的概念。

數與量

稻稈計算

一趟前往稻田的戶外教學,小鹿班帶回不少稻桿與稻穀,這些稻桿與稻穀被放置於各個學習區,延伸出多種遊戲與活動的方法,除了在遊戲區搭蓋稻草小屋,益智區也加入稻稈作為教具,於是稻桿的點數成了孩子們發展數算技巧的遊戲之一。
數量眾多的稻稈,如何正確、不紊亂的點數是孩子的一大挑戰,當他們發現一根一根的數算方式,到了數字很大的時候就會容易混亂,為了能順利計算大量的稻稈,促使孩子思考運用不同的辦法作為輔助,像是使用遊戲區紮稻桿的方式,將十根稻桿捆成一束;或是十個一堆,並用10元的代幣當作計數的替代符號,無形之中都加深孩子們對十位數的理解,也建立十個一數的能力。看似困難的數概念,已然悄悄奠基在學習區的遊戲當中,孩子操作時衍生出來的策略與思維,就是腦力激盪後的最佳學習成果。
(左圖)數數看有多少根稻桿。但是數量太多了,該怎麼辦?
(右圖)試試看10個綁成一捆,或是用10元硬幣來輔助,比較好計算喔!
十位數的理解,也建立十個一數的能力。看似困難的數概念,已然悄悄奠基在學習區的遊戲當中,孩子操作時衍生出來的策略與思維,就是腦力激盪後的最佳學習成果。


模型飯的分配問題

孩子們在學會煮飯後,開始思考增加米食的豐富性,像是在飯飯區蒸煮不同品種的米飯,比較各別差異;或是在米飯中添加其他食材,製作改變形狀的造型飯糰。與此同時,益智區也進一步幫助飯飯區的孩子探討——一個人需要分別完成多少個模型飯(飯捲或飯糰),才能讓大家都品嚐到好吃的造型米食?從中練習數量的平均分配。
班上有26個幼兒與3位教師,益智區的孩子利用紙捲作為模型飯的替代物,進行數數的活動。因為班上孩子在益智區數算的經驗相當豐富,教師僅以輔助者與支持者的角色,鼓勵孩子先嘗試構思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他們提出需要幫忙的時候,才提供協助。而孩子們在彼此互相討論與溝通之後,成功地用一個一個分配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
利用自製教具思考數量均分的計算策略。
教師:你們有想出什麼方法了嗎?
孩子:如果(飯飯區)四個人的話,有三個人要做7個,一個人做8個。
教師:厲害喔!那你可以幫我們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嗎?(孩子記錄結果)
孩子:再數一次嗎?
教師:好呀!那你們要怎麼數?
孩子:這樣。(將紙捲一個一個分別放在代表幼兒的圖卡下方)
教師拋出更多的假設問題,讓孩子經由經驗的堆疊,建構更加熟悉的均分概念,孩子也從反覆試驗中,發現到飯飯區的人越多,每個人製作模型飯的數量就越少的觀點。


數一數,總共需要多少模型飯?

課程邁入尾聲的時候,孩子們決定舉辦一場班親會,邀請家人進班同樂,並展現他們研究的成果,親手準備好吃的飯捲與飯糰給親愛的家人品嚐。此時,孩子們想到一個問題:「如果班上小朋友有其他的家人也要一起參與,我們應該準備多少造型飯才足夠?」於是,孩子們從統計模型飯總數著手,預先知道所需的數量,便於日後計算每個人分別要製作多少的模型飯。
孩子們假設一個人會邀請五位家人來到小鹿班,所以每個家庭會分到五個模型飯,再實際進行數算。益智區的孩子也將之前使用過的「十個一數」的方式帶入計算的歷程中,在排列出所有的模型飯數量後,每十個模型飯裝進一個杯中,幫助他們能夠更方便、迅速的計數總數。最後,在通力合作下,統計出小鹿班班親會需要製作150個模型飯,才足夠大家吃。


籌備班親會:大數量的均分

之前在學習區的均分數量較少,這次孩子們進階挑戰分配班親會的模型飯數量。他們藉由同儕間的鷹架與合作,採用多人、多次的驗證與記錄,以確定每個孩子需要完成的模型飯數量,班親會當天就可以快速地完成班親會的籌備與分工。除此之外,孩子們在平時測量米量的過程中,還發現用小小夾鏈袋包裝的一個小米袋,正好可以煮出一到兩人份的飯,不論是平時飯飯區的活動或是班親會的籌備,都可以依據不同的人數與需要的米飯量,以小米袋計算出要使用的米量。班親會當日,孩子們用心製作飯糰與飯捲,盛情招待家人一同品嚐小鹿班的美味飯盒!
(左圖)孩子們的數學問題:班親會要到了,一個人要做多少飯捲才夠大家吃呢?
(中圖)數量太多的時候,可以每10個放一杯,10個一數就不會亂掉了!
(右圖)依據學習區計算的結果,齊心協力完成班親會的飯糰與飯捲。


圖形空間

蔬果的樣貌

孩子會運用不同形狀的積木組合成蔬果的樣貌,以表徵他們對於食物的覺知。照片中孩子用積木拼組成柳橙與胡蘿蔔。
課程的廣泛探索期間,孩子們對於琳瑯滿目的食物擁有高度的好奇心,積木區的建構遊戲讓孩子充分發揮創建能力,藉由積木、自然素材等多元媒材,組合出他們對於食物的知覺。例如:用三個長條積木拼成三角形,作為草莓的外觀;或是運用許多的半圓柱組成一個大圓,代表柳橙剖面的框架,再以細長的竹棍充當柳橙的橙絡……。孩子透過不同的材料詮釋自己對於食材的理解,思考如何運用形狀的組合來表現他們觀察到的視覺印象。

我的造型飯

孩子們在主題課程嘗試製作各種造型的飯糰,藝術老師也加深創意與想像的可能,透過一次藝術課程中,引導孩子製作自己的米飯拼盤。之後,造型飯結合米飯拼盤的活動回到班級學習區,孩子們更進一步拆解造型飯的形狀,於紙上描繪自己所用的不同圖形及其相對應的數量,變成一張張的圖樣設計稿。如此一來,其他的孩子就能藉著設計圖,瞭解別人的作品需要使用哪一些圖型才能拼湊出來,從同儕的經驗中累加個人對形狀組合的認知,甚至創作出獨一無二的餐盤故事!


我們的稻田:空間重現

幼兒多元智能中的空間智能是指能夠準確的感受空間關係,並把所知覺到的表現出來(王為國,2006)。
孩子走訪一整片綠油油的稻田,翠綠的稻、低垂的稻穀,排列整齊、彷彿列隊一般的種植方法,都帶來深刻的印象。
孩子們將腦海中的畫面轉變成教室的情境,一邊模仿正在插秧的農夫,一邊用深淺不一的綠色顏料在長條白紙上畫下並排的稻草,再以自然的果實充當飽滿的稻穗……,孩子重現他們奔走在田野時,所感知到的稻田,讓遊戲區成為空間再製的平台,也成了孩子扮演時最愛的園地。偶爾,還會看見孩子們帶著他們在藝術課程用超輕土捏製的「小米人」立體偶,一同徜徉在想像與現實交織的綠色田野中。
(左圖)孩子設計完造型飯拼盤以後,以簽字筆在白紙上記錄他完成的飯糰形狀,並標註數量。
(中、右圖)孩子們的藝術創作成為遊戲區的情境佈置,孩子們可以在綠色的稻田裡裝扮成小農夫,也可以加入不同的裝置與媒材,讓情境更顯得豐富。

有趣的數概念

對於幼兒而言,如果數概念的學習脫離日常生活、脫離他們的興趣所在,即使是簡單的運算都會顯得困難且枯燥。我們相信孩子擁有無窮的潛能,而幫助孩子專注投入學習的不二法門就是遊戲與熱忱,當他們迫切需要解決遭遇的問題,或是課程中充滿有趣的活動,孩子們的學習將是充實又快樂的。小鹿班學習區的多樣化規劃,提供孩子豐富的個人操作經驗,以及自由的發展空間,實踐了方案與生活中的數概念學習;由簡入繁的操作歷程,讓看似艱澀的數算、邏輯思考…等都變得好玩,也讓孩子能夠不斷挑戰自我,用充滿熱情的心持續嘗試與實驗!

參考文獻:
王為國(2006)。多元智能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蔡淑桂(2013)。幼兒數概念與數學教學探討研究。幼兒教保研究期刊10,111-126。
戴文青(2000)。學習環境的規畫與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四季藝術
四季藝術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