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6|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書評|為何我們總是想得太多,卻做得太少?

逛書店時,剛好看到這本書,不知道是不是上帝的安排讓我遇見這本書,提醒我目前要改善的惡習「拖延症」、「完美主義者」,如果你也跟我一樣,總是在做決定時,必須要思考很多假設性問題,最後陷入自我勒索的情緒,導致最後什麼事情都沒做,一事無成,很推薦這本書給你。
本書,作者仔細分析為何人們總是會想得比做得還多,三思而後行卻缺了最重要的「行」字,作者結合實戰經驗與輔導全球企業家得出以下幾點情況:
  • 資訊爆炸的時代,腦容量訊息超載,專注力變成人類是稀有的能力。
  • 消極負面的思考,變成行動的絆腳石。
  • 完美主義的迷思,使你遲遲無法行動。
  • 大腦的慣性,拖延、發懶、找藉口,使你最後一事無成。
  • 內心脆弱,輕易放棄,放棄逐漸成為你的口頭禪。
作者針對以上的狀況分別提供解決方法與心態建立,不讓你有看完後,有無所適從的感受,一本半毒藥雞湯的工具書,重重打擊有上述狀況的人的痛點,幫助你重整心態與方法建立,進而逐漸遠離惡習。
別讓思維的恐懼揪住成功的尾巴
成功者會成功不是沒有道理,在個人特質上與思維上,就與一般人有所不同,其中,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行動」,藉由行動過程中帶來的改變與結果,才能知道下一步往哪裡走。但是,大多數人總是認為在計畫尚未完善前不宜行動,又或是假設太多不確性的結果,使自己套入死胡同,因此全文提倡「先做了再說」的核心觀念,過多的雜念是殺死行動的因子,唯有先踏出第一步,才能設想往後的布局。文中,我很喜歡作者講述的觀念「想法-斷捨離」:
:切斷過去,不要讓過去的灰色記憶影響今天的決斷,也不要被以前成功的輝煌遮住雙眼。                             建立高效直接的思考機制,捨棄那些不必要的細枝末節,抓住事物的核心,快速做出判斷,既不追求完美,也不要追求絕對的完善。         」:遠離內心的消極思考和外在消極因素,要以自己當下的目標為中心,圍繞這個中心,把所有不相干的資訊全部排除在外。
我們最需要的警惕的不是資訊太少,而是選擇太多。
現今,你會發現大多數人都是過著「加法」的生活,不管是物質慾望還是資訊接收,就連恐懼也是自我造成的,使生活逐漸忙碌看不到自身的定位為何。藉由「減法」的方式,依序刪除人生中不必要的資訊與假設,漸漸的最主要的核心就會露出輪廓,緊緊抓住眼前的目標,堅持不棄,相信成功便是不遠之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