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氣候危機(4):你不懂的,價格搞定?

2018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德豪斯,長期研究環境經濟學,他認為人類若要克服氣候變遷下的種種危機,除了設計一整套政策與經濟機制以外,還必須得到相當的公共支持。
這主要倒不是說,社會大眾應該多麼用力節能減碳。那樣當然也很好,但現代經濟的高度分工,使得我們在日常消費時,實在很難分辨哪個商品的碳足跡更低,又是低多少。這就代表,無論一般人的減碳力道多大,都可能因為資訊不充分,而產生不了太大效果。
消費力的影響其實很強大。如果消費者刻意選擇低碳商品,廠商就會有意願生產,並投入更多資本去研發相關技術。長期來看,減碳產業鍊的成熟是好事,因為減碳效果會逐步累積甚至疊加。然而,怎麼讓社會大眾自然就知道,哪樣商品更有助於避免暖化?或者是說,自然就選擇碳足跡更低的商品?
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先讓我們看看下列思路。首先,找到一個大家已很習慣的思考框架,而後將其和碳足跡高低結合起來,使兩者產生連動關係。理想情況下,當我們在此框架內強烈傾向做某類決定時,這類決定會自動產生與累積減碳效果。
如果能找到這種思考框架,應該就會有希望,對嗎?以諾德豪斯為首的經濟學家們,認為這一框架的最佳候選,有個人們每天看到,甚至每天思考與計較的名字,叫做價格。
當你在考慮價格而決定是否買入時,這樣一個簡單動作,其實就蘊含了你鼓勵哪類商品的生產流程。據此,只要我們能使價格反映出商品的減碳程度,由於人們自己會去比較商品的價格與品質,就可創造出減碳消費的強力誘因。
也可以說,對於減碳,經濟學家打算把龐大的資訊量、精細的資訊處理與各式各樣的資訊形式,全都化約到價格之上。一般人的確無法精密計算商品的碳足跡,但他們會比價,如果比價的同時,等同有比較哪個商品碳足跡更少的效果,就解決了「資訊太多心力太少難以總是做出正確決定」的問題。至少在一般人的減碳行動方面是如此。
其中,最為直截了當的方式,就是給高碳商品增加成本,進而迫使其價格提高。具體來說,就是課徵碳稅,而碳稅的課徵方式,又可分成對企業的或對個人消費的。
按諾德豪斯的說法,雖然最終數據很可能差不多,但對企業課徵遠比對個人課徵好。如果民眾發現自己常買的東西漲價了,原因是政府要對每樣商品多收一筆稅,肯定憤怒地說政府又在胡搞;但如果是廠商自行把稅務成本轉移至商品售價,則多數民眾會把焦點放在商人與製造流程。
簡單地說,大家對氣候危機相對無感,但對價格高低卻有感得很,而經濟學家試圖結合這兩者,並在其中塑造出減碳誘因。
參考書目:《氣候賭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