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幫學生L準備申請大學的資料,尤其是自傳與面試部分,可惜最後僅是備取。但她倒是沒有特別難過,反而覺得學到了很多,我想這過程值得記下來,利於日後的補充與修正。
先前提過,教育部與某些學者一再宣稱,評分佔比50%以上的綜合學習表現,並不需要多高檔的營隊或活動經驗,因而不會造成貧富或城鄉差距。但他們似乎忽略了,學習歷程要如何在有限篇幅與時間裡,最大程度引發教授們的注意與認可,並不是簡單的事。
誇張一點說,無論你對活動有多投入、收穫有多深刻,若不能好好呈現而盡講些無關緊要的東西,搞不好連面試機會都沒有。相反地,就算你沒太多投入或收穫,僅是一般水準的參與者,只要能抓到關鍵再加以潤飾,多半能獲得審閱者的注意。
想做到吸睛與留下印象,需要相當的寫作、表達或行銷技能,來把個人經歷去蕪存菁,再添上生動描述、強化關鍵細節。簡而言之,就是把自身的學習思考與活動經歷,改編成一套最佳人生劇本。或者也可以說,你是剛要踏上冒險之旅的小小勇者,教授們則是法力強大的長老,你寫的東西,必須讓他們想要傳授你打敗大魔王的秘訣。
這樣的思維與技巧,有賴於一定的文化資本,光靠學生自己努力很難彌補。事實上,L自國中開始閱讀哲普書籍,對哲學術語與理論已有相當了解,這代表她在知識量上並不缺,但如何展現這種知識量與企圖心,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譬如我跟她說,妳需要有個性化的核心問題,因為那是代表妳熱愛哲學的最佳方式,最好簡潔有力又踩到學術點,放在審查資料開頭一句話就說完。這樣就能省下教授問「為什麼喜歡哲學」等開放式問題的時間(為了讓學生好回答,有些教授在提問上會刻意選擇開放形式),妳就能多回答一些更深的東西。
而這需要從「對哲學產生興趣的過程」開始談起。她說自己一開始喜歡數學或物理學的嚴密推論,帶給她思考的樂趣,但後來發現它們絲毫不涉及人們的心理或情感狀態,於是開始讀哲普書籍,特別喜歡接觸現象學,想要找尋生命的熱情和最終真理。
但「生命意義」之類的問題顯然太寬泛,於是我又使出經典招式:能否找到關鍵字,和一對衝突詞語,來組成一個問題?她認為是體驗,和主觀客觀。
我想了想,「主觀體驗」看來是一個詞,如果要對舉,那就是「客觀檢驗」了吧?而且「驗」字有重複,加分。但光是這樣還不足以稱為問題,所以我又問,妳覺得這兩個是互斥、互補,還是有什麼關係?她說這兩者應該並重,但學校教的好像都很偏客觀檢驗。
經過幾次撞擊(結合常用的簡短問句,譬如為什麼、怎麼辦、真的嗎),問題變成:哪些情況下該著重主觀體驗,哪些又該著重客觀檢驗?這隱含了情況分類與判斷標準,是角度明確又有延伸空間的問題,加分。
雖然學術上這樣問仍舊太寬,但當成個人思維方向是不錯了。這應該有點用,至少面試時幾個制式問題過後,教授就直接問她「胡塞爾與海德格思想各有什麼特色」與「妳認為亞里斯多德與佛洛伊德有何共通之處」。
這是標題訂定和核心關懷的結合,類似於有人說的導語,在新聞報導中會被放在最開頭。雖然我不敢說最成果有多棒,但至少比原本的制式敘述要好。就我指導寫作的觀察,學生們在訂定標題上普遍缺乏經驗與技巧(畢竟他們很少練習),所以簡單原則就可以有顯著幫助。
而這還只是人生劇本的開頭導引,實際內容可修的更不知凡幾,好險L是個聰明學生,懂得舉一反三。譬如我告訴她,在描述一件事時,用名詞或形容詞時要想能否用動詞,而用動詞時要想能否結合譬喻或對白。承此,L原本想說「新知識對我而言很重要」或「我喜歡吸收新知識」,最後版本則類似「我腦中有個知識房間,每天都想清理那些老舊的,改搬新奇可應用的觀點進去」。
而後我又說,不能只有抽象宣稱,得有具體的細節或案例來支持。她隨即指出,申請資料中的「活動經歷」部分就已是案例彙整,這樣不會重複嗎?我覺得也沒錯,於是再問:妳宣稱自己喜歡學習新知的過程,那能不能歸納出一套類似模式的東西,譬如步驟、階段或程序?
結果L寫的是:1.接觸、嘗試與探索,2.學習達到某種程度,3.與人交流或分享來獲得反饋,4.若稍稍厭煩則暫停,5.改為嘗試其他領域,6.一段時間後回頭檢驗自己是否仍有熱情。這看來已有方法論的意味了,如果想強調人格特質的話,把這流程當主打或許也不錯。
此外,在面試前一天,她說現場可以帶一份參考資料,問我什麼比較好。其實我那時沒有具體想法,只覺得到時教授們不會有多少時間看,所以長文多半無用,應該想想視覺衝擊效果。後來她畫了有時間軸的心智圖,突顯出自學哲學的各個項目。
L對這整個過程的心得是,一般人儘管了解自己的個性或想法,但要簡潔有力地呈現,尤其是融入故事情境的節奏,並不是那麼容易。另外,有人協助預設聽眾性質,或說指出教授大概想看什麼,對於用詞遣字和句型段落影響很大。最重要的是,她覺得在這過程裡,的確有更認識自己一些。而相應的寫作技巧將來也能用到,譬如網路社群經營或廣義的文化創意類工作。
其實這次經驗,讓我有些荒謬感。L應該算是相當積極有動力了,但受限於現實的種種條件,若非遇到比較懂行的人,她可能要很久以後才知道如何展現自己的最佳面向。學習歷程式的教改,或許為這種學生打開了更多機會,但也反映出這些機會擺脫不了某種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