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17|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你真的瞭解自己嗎?:管理者系列#5/程天縱

「可信度」是對個人承諾的達成度;不是單一時間點、單一事件,而是「時間軸的累積」,是「對所有事件的承諾」。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不論事情重不重要,都會被計入;因為,重不重要的決定權不在你手上,而是在於你接觸的對方。
自從我1976年進入職場後,至今45年,經常感覺到大部分的人都不瞭解自己;然而我自己初入職場時,也完全不瞭解我自己。
因為我一直從事業務工作,所以在日常的銷售過程中經常拜訪客戶、介紹產品、做簡報、會議報告等等,都需要說大量的話。
在這些過程中,有時候會錄影、錄音作為紀錄;但我從第一次聽到自己的聲音開始,就覺得不太習慣,直覺像是個陌生人的聲音,而不是我的聲音。所以我至今仍然不習慣、也不喜歡自己的聲音。
另外我還發現,當周遭的人都知道了某件關於我、但不太好的事情時,作為當事人的自己,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的,因為沒有人會主動告訴我。
例如,無意中得罪了別人、犯了錯誤影響到工作績效、屬下將要離職、老闆對我不滿、在我不在的場合批評我等等,往往在公司裡已經人盡皆知,就是我自己不知道。
或許有人會認為我的人緣不好,所以沒有人會告訴我;事實上我的人緣一直都不錯,自己也很注意工作場合的人際關係。但問題是,沒有人願意惹麻煩、告訴我一些壞消息;他們不確定我知道後會有什麼反應,所以既然事不關己,也就樂得做個看熱鬧的旁觀者。
撇開我自己不談,我也觀察到周遭的人對當事人的看法;包含個性、行為、做人處事,往往都是一致的,唯有當事人不認為自己是如此。

你的social style是什麼?
1980年代初,我在台灣惠普擔任業務時,上過一個銷售課程,主要是分析客戶的社交態度(social style),以便將銷售工作做得更好。
Social style理論是由David Merrill所提出的,他根據人的性格的兩個維度:對人事物的「武斷性」(assertiveness )和對人事物的「響應性」(responsiveness),定義出4種風格:
  • 主觀驅使(driving);
  • 擅長表達(expressive);
  • 友善(amiable);
  • 理性(analytical)。
高武斷性的行為表現就是「命令」,低的就是「請示」;高響應性的行為表現就是「情緒化」,低的就是「控制」。
簡單的說就是,「主觀驅使」的是自我意識很強、喜歡控制一切的人;「擅長表達」的是很有創意、一切憑直覺、外向和熱情的人。「友善」的人是隨和、隨意、不喜歡衝突和冒險的人;而「理性」的人則是重視邏輯和事實、工作導向、謹小慎微不犯錯。
瞭解了客戶的social style之後,才能掌握銷售過程的重點;順著客戶的毛去摸,才能順利完成任務。
在上課的過程中,每個學員要分析所有其他人、並且投票,決定每個人是屬於那種social style;結果有位同事得到全票通過,他就是個Driver(主觀驅使的人),有著高度的「控制」與「命令」行為表現。
這位同事看到投票的結果之後,當場翻臉;拍桌子說:「有沒有搞錯,我怎麼可能是Driver?你們都不瞭解我,我是一個Amiable(友善的人)才對!」
當場所有人都笑翻了,因為他的這個反應,充分證明他就是一個Driver。

誰說了算?誰比較對?
那麼究竟是你最瞭解自己?還是周遭的人比較瞭解你?是誰說了算呢?誰比較對呢?
有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掉個書袋,引用佛教兩個常用語:「四大皆空」和「五蘊皆空」。
一般人誤以為「四大皆空」的四大,就是「酒色財氣」;其實「四大皆空」來自小乘佛教,意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四個元素:「地、水、火、風」。這四個元素分別代表了固態、液態、等離子態、氣態;而「人」就是由這4個元素合成的「色身」。
而大乘佛教認為,小乘佛教的四大屬於物質界,並沒概括精神界;如果包括所有的元素,則就會是「色、受、想、行、識」集合而成的「五藴」。至於小乘佛教的「四大」,則只是五蘊中的「色藴」而已。
但無論「四大」和「五蘊」、或是「物質」和「精神」,都不是我的重點;我的重點在於「四大皆空」和「五蘊皆空」中的這個「空」字。

談「空」
在佛法中,「空」的學問極大,數千年來許多專家、高僧、大德,都專研佛法予以演釋,非常深奧;所以在這邊,我只引用與本文主題相關的一種說法,藉此討論「自己」和「他人」對「我」的瞭解,哪個比較正確、比較重要。
不論是「四大」或「五蘊」、物質或精神、週遭的人事物,本性都是「空」的,也就是不好不壞、不真不假、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虛不實。是我們的主觀意識,賦予了這些本性是「空」的人事物「意義」。
如果沒有「我」的主觀意識,「四大」或「五蘊」或許還是會存在,但本性都是「空」的。
反過來說,真實的「我」不就是由周遭的人事物來定義的嗎?如果這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那麼「我」就是由自己定義的;但是如果「我」是地球70億人口中的一個,那麼周遭人事物眼中的「我」,才是真實的「我」。
換個角度來看,假如周遭的每個人都是一面鏡子,他們的看法就反映出真實的我;那麼當我看到每一面鏡子裡的我,長得都是同一個樣子,難道我還可以否定,認為我應該是自己想像中的樣子,而不是鏡中的我嗎?

結語
做為一個管理者,與部屬本就處在一個不平等的基礎上;尤其是在東方威權的組織文化中,往往是主管說了算。因此手握權利的管理者,就很容易活在自己的想像中,而忽略了部屬和同事的想法,形成「自己最不瞭解自己」的現象。
在我發表了上一篇文章〈最真實的一刹那之後,有許多讀者留言或是私訊,希望也能夠更加瞭解自己。
雖然我在留言後頭有簡單的分享方法,但讀者還是不瞭解,連我自己也不滿意自己的回答;因此決定將自己過去的經驗,寫幾篇文章分享給大家。
這篇文章先開個頭,希望能夠說服讀者們:「真實的自己」就是周遭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主觀意識認定的自己。
如果你接受這個概念,那麼下一篇文章將會分享我的經驗,從瞭解自己、接受自己、到改變自己的過程與方法。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