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文化部終於打算將金曲獎最佳「國語」獎項改為「華語」,同時初步規劃將本土語言書面語正式名稱改為台灣台語、台灣客語、台灣原住民族語、馬祖語、台灣手語,雖然「台灣台語」這個名字聽起來有點多此一舉,但也不失為一種解決爭議的方法。
這裡所說的爭議,就是當台語因為國民黨的教育政策而逐漸凋零、不再是這座島上多數人使用的語言、並且背負著低俗的污名後,衍生出「台語憑什麼叫台語?憑什麼代表台灣?」之類的問題。
文化部長李永得打算將台語、客語改稱為台灣台語、台灣客語
在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表面上,台灣各族群的語言都被列為國語,學校也開始有少得可憐的母語教育,但由於台灣人在國民黨殖民教育下,對各種語言歷史脈絡缺乏了解,才會產生諸如此類的爭議,甚至直到今日,還在用「閩南語」這種大中國架構下的稱呼來指涉台語。
所以今天就稍微解釋一下:為什麼台語叫做台語?為什麼不能用閩南語稱呼台語?為什麼其他各族的母語不適合叫做台語?
台語、客語、原住民各族族語都是台灣語言(Languages of Taiwan),但台語(Taiwanese)並不是台灣語言的簡稱或統稱,台語是一個專有名詞,指涉特定時間在特定地區由特定一群人所使用的語言。
有些人會說,原住民的族語才是真正的台語,但這無疑是一種誤會。原住民各族的語言都有自己的名字,歷史遠比台語、比「台灣」這個名詞出現的時間都還悠久,沒道理這座島嶼換名字,他們的語言也要跟著換名字。台語也是一樣,這座島以前叫福爾摩沙,但台語不是福爾摩沙語,這座島現在有人叫他中華民國,但台語也不會變成中華民國話,台語就是台語。
客語也不會想被稱作台語。從1933年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後,大致上認為客家人是從中原避難到閩粵贛交界處一帶的人,相對於在地人用「土」或「主」代表自己,他們開始自稱為「客」來凝聚族群,所以「客家」這個概念本身就彰顯了他們身在異地的不屈以及對自身認同的驕傲。從此,無論在哪裡落地生根的客家人,都還是會稱呼自己為「客」。1988年12月28日,在剛解嚴的台灣,客家人就敢發起「還我客家話」大遊行,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把客語當成台語不但不是稱讚,反而是沒有歷史脈絡且不尊重客家精神的說法。
台語也不是「閩南語」,的確,台語多源自閩南,但漳州話、泉州話、廈門話也一樣是閩南,如果你要把台灣話稱作閩南語,那遇到語源相同的西班牙、義大利跟法國人,你是不是都會說他們的語言叫拉丁語?是不是也要把德語、英語都稱為日耳曼語?顯然沒人會這樣做,因為經過在地化後這些語源相同的話都成了不同的語言,更因為他們沒有大拉丁主義,沒有想要統一西班牙、義大利跟法國,所以他們可以各自擁有自己在地的語言,而台語為何要叫閩南語?不就是因為大中國主義下,台灣必須跟中國的閩連結在一起嗎?
最後,許多人口中叫做「國語」的華語更不該被稱作台語,就好像科西嘉島,即使多數人使用法語,他們也不會說法語就是科西嘉語;摩納哥即使是全世界除了梵蒂岡之外最小的國家,法語是國家的官方語言,但他們也不會說法語就是摩納哥語,因為摩納哥語就是摩納哥語,科西嘉語就是科西嘉語,它們指涉特定的語言,不會因為特定時空變化就被要求改名;至於在台灣通用的華語,頂多可以叫「台灣華語」而不可能叫台語,就像巴西人被葡萄牙殖民後通用葡萄牙語,也不會說葡萄牙語是巴西話,頂多說是「巴西葡語」。
無論在過去官方文獻、民間編撰的辭典或是台灣各族群的口中,這個語言都叫台語、台灣話,這不是講台語的人有什麼傲慢或自認有什麼代表性,這只是單純的歷史緣故。一或多種語言可能會慢慢演化出新的語言,但舊語言被迫改名卻是前所未聞的,因為「名從主人」不是什麼過分的要求,這只是對一個族群及文化最基本的尊重,放在任何語言身上都是一樣的。試想,當客家人或原住民在使用母語交談時,你過去稱讚他們「台語說得好好」,這是一種尊重嗎?顯然不是。如果能擱置意識形態,那各族母語早有他們自己的名字,改名根本不該是個問題。
過去教育的中國本位,導致老一代台灣人熟記長江黃河,卻對自身的過去無知,而今的教育則為了和諧,對國民黨殖民時期歷史避重就輕,使新一代台灣人對本土語言長期受到的欺凌無感,才會在台語逐漸式微的此時,對台語稱為台語這件原本自然的事感到困惑,這是我們教育的失敗,也是歷史的悲哀。把台語跟其他語言一起冠上台灣之名也許是種解決爭端的方式,但我們仍該知道,這種爭論其實毫無實際意義與歷史脈絡,只是挑起爭端者內心有個小警總在隱隱作祟罷了。